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
王啸,江苏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范大学,210097
德育思想的确立,强调个性教育、责任教育,深入德育功能认识,反对道德灌输,以及把生活世界视为道德教育 的根基等。这些将在21世纪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的德育工作,尤其是近10年来德育理论的发展,便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德 育理论一方面继续在科学化轨道上前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人性化的倾向,而且二者正在逐渐走向整合。这一 趋势特别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再加上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中国人的个人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相当薄弱。随 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开始了一场真正的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转 型。这次社会转型,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先导,由此引起一系列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整 个社会结构的变革。这一变革的一个明显结果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表明了人们正在逐渐由 依附走向独立,因为市场经济要求的是自我独立的主体。
反映在德育理论上,就是“人是主体”的思想得到了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对于德育具有首要的意 义。首先,它表明了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已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了自主、超越的层次。人们逐渐认识 到,道德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发展和创造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而不是一种消极防范力量。把道德完全 说成是一个只具有约束力的规范体系,视道德完全为约束人行为的手段,就把个体的自主、自觉从道德中抽掉 了,而不代表主体意志的行为当然也就无法参与真正道德意义上的评价。所以,完整的“道德”不仅指服从或 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或规则的行为,而且指在面临各种不同规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道德原则能 否对主体的选择产生影响,能否对其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自觉接受这一原则。从这种意义上 讲,道德主体乃是自己道德原则的真正确立者和创造者。其次,既然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 ,由此,也就必然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因为,如果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 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那么,道德教育的目的就不应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是要 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如果说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 那么,就势必要抛弃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等反理性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作出 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生活。质言之,没有学生主体的自觉自愿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 德的发展。
由于主体性德育体现了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承认和尊重,所以它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同时,主体性德育 是人们在对道德、道德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所以,这一理论本身就是科学化与人性化的 统一。
二 个性教育
长期以来,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的千姿百态的差异,忽视良好心理品质的 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人们对德育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学校德育在个性化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 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 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它旨在 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从根本上说,这也正是学校德育改革深化的最终目标。
从历史上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人一直生存在一个自在自发的相对保守的世界里,整个民族创新 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特征,不大重视个性的培养。 而后者对当代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无论是现代化建设,还是市场经济的建立,都需要创造性的人才,而 没有个性,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一方面是克服历史的积习,一方面是发展的需要,二者都决定了个性 教育的重要性,而德育在这方面正是大有可为。因为从根本上讲,张扬、发展人的个性本是德育的题中应有之 义,也就是说,通过德育使人们认识到:个性发展是人类自身成长的尺度,表明人类已发展、进化到了什么层 次,是人类解放程度的一种标志。没有人的个性发展,社会就不会有活力。个性充分、健康的发展是形成各方 面良好素质的基础,这样,我们的民族素质才能提高,众多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为此,就必须破除德育中仍 然存在的模式化和“一刀切”的现象,就必须克服把多种多样的个人心灵抽象化乃至把它们压缩成一个单一心 灵的企图,因为人的心灵是丰富多采的,它包括人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等各种复杂内容——而这正是实 施个性化教育的科学依据。也只有以此为出发点,德育才能充满人性化,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德育也才真正能成为对人的一种解放。
三 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实质上是主体性德育理论的深化。
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在道义上对其选择的行为的善恶及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我”的责任必须建立在 两方面的前提之上:一方面,我必须是行为的所属者,即某一行为的主人;另一方面,该行为必须属于我—— 它必须是我的行为。两方面相辅相成。前者是我与行为的同一关系,后者是我的意志与行为的同一关系。换言 之,具有道德责任这一属性的行为不仅是属于我的,而且是建立在我的意志自律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实质在于 :行为必须出乎我的意志自由。这意味着,只有当人享有运用自身的意志自由去行动的权利时,人才应对选择 的行为负责,而培养责任者正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
但以往——尤其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德育在这方面却做得很不够,所谓学生的选择其实只 是外人(教师等)替学生作出的,从而也就取消了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完全成为使学生顺从的工具。这种教 育表面上看来是“成功”的,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服从于规则。但是,这种缺乏主体自由意志的“服从 ”根本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道德的实质在于“法由己立”,迫于外在的压力而作出的承诺和行为只是虚假 的承诺和行为。所以,它也就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责任者,这正是人们对学校德育指责最为集中的地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人们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要改变以上状况,就必须认识到,学生的 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 外力压制和被动接受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并培养其选择的能力,德 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富有责任感的学生。这种学生确实对规范负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首先对自己负责,只有对 自己负责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种种关系持积极的负责态度的人。
认识到这一点对当代中国极为重要。因为只有人人都能对自己负责、彼此负责,才能形成一个健全的社会 ——它关系到国计民生。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讲求信用,如果只要挣钱就可以不讲信用,不负责任,让“坑蒙 拐骗”流行,那么,不要说个人和民族在道德上无法自立,甚至连一个比较健全而稳定的市场机制也建立不起 来。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真正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包括物质和 精神两方面)。
有鉴于此,有人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负责。所谓学会负责,是学习和做到在作出满足个人需要和愿望的 决定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盘考虑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学会 ,是指积极主动地去获得。负责,是指经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后,对自己作出的选择履行义务。应该说,这 种主张是有远见的,这也正是当前和今后德育的重心所在。
四 德育功能
德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这一阶段在德育功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这种进展在德育的社会功 能和德育的个人功能两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德育的社会功能方面又以对德育的经济功能的研究为最深。实际上它是中国的现代化与市场经济对教育 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乃至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德育正是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主体因 素——人而对经济发展起作用。具体来说,通过德育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经济意识,赋予经济发展以需求动力 ;通过德育促进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特别是提高他们选择、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 《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620.html
德育思想的确立,强调个性教育、责任教育,深入德育功能认识,反对道德灌输,以及把生活世界视为道德教育 的根基等。这些将在21世纪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的德育工作,尤其是近10年来德育理论的发展,便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德 育理论一方面继续在科学化轨道上前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人性化的倾向,而且二者正在逐渐走向整合。这一 趋势特别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再加上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中国人的个人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相当薄弱。随 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开始了一场真正的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转 型。这次社会转型,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先导,由此引起一系列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整 个社会结构的变革。这一变革的一个明显结果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表明了人们正在逐渐由 依附走向独立,因为市场经济要求的是自我独立的主体。
反映在德育理论上,就是“人是主体”的思想得到了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对于德育具有首要的意 义。首先,它表明了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已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了自主、超越的层次。人们逐渐认识 到,道德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发展和创造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而不是一种消极防范力量。把道德完全 说成是一个只具有约束力的规范体系,视道德完全为约束人行为的手段,就把个体的自主、自觉从道德中抽掉 了,而不代表主体意志的行为当然也就无法参与真正道德意义上的评价。所以,完整的“道德”不仅指服从或 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或规则的行为,而且指在面临各种不同规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道德原则能 否对主体的选择产生影响,能否对其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自觉接受这一原则。从这种意义上 讲,道德主体乃是自己道德原则的真正确立者和创造者。其次,既然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 ,由此,也就必然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因为,如果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 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那么,道德教育的目的就不应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是要 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如果说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 那么,就势必要抛弃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等反理性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作出 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生活。质言之,没有学生主体的自觉自愿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 德的发展。
由于主体性德育体现了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承认和尊重,所以它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同时,主体性德育 是人们在对道德、道德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所以,这一理论本身就是科学化与人性化的 统一。
二 个性教育
长期以来,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的千姿百态的差异,忽视良好心理品质的 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人们对德育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学校德育在个性化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 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 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它旨在 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从根本上说,这也正是学校德育改革深化的最终目标。
从历史上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人一直生存在一个自在自发的相对保守的世界里,整个民族创新 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特征,不大重视个性的培养。 而后者对当代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无论是现代化建设,还是市场经济的建立,都需要创造性的人才,而 没有个性,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一方面是克服历史的积习,一方面是发展的需要,二者都决定了个性 教育的重要性,而德育在这方面正是大有可为。因为从根本上讲,张扬、发展人的个性本是德育的题中应有之 义,也就是说,通过德育使人们认识到:个性发展是人类自身成长的尺度,表明人类已发展、进化到了什么层 次,是人类解放程度的一种标志。没有人的个性发展,社会就不会有活力。个性充分、健康的发展是形成各方 面良好素质的基础,这样,我们的民族素质才能提高,众多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为此,就必须破除德育中仍 然存在的模式化和“一刀切”的现象,就必须克服把多种多样的个人心灵抽象化乃至把它们压缩成一个单一心 灵的企图,因为人的心灵是丰富多采的,它包括人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等各种复杂内容——而这正是实 施个性化教育的科学依据。也只有以此为出发点,德育才能充满人性化,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德育也才真正能成为对人的一种解放。
三 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实质上是主体性德育理论的深化。
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在道义上对其选择的行为的善恶及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我”的责任必须建立在 两方面的前提之上:一方面,我必须是行为的所属者,即某一行为的主人;另一方面,该行为必须属于我—— 它必须是我的行为。两方面相辅相成。前者是我与行为的同一关系,后者是我的意志与行为的同一关系。换言 之,具有道德责任这一属性的行为不仅是属于我的,而且是建立在我的意志自律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实质在于 :行为必须出乎我的意志自由。这意味着,只有当人享有运用自身的意志自由去行动的权利时,人才应对选择 的行为负责,而培养责任者正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
但以往——尤其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德育在这方面却做得很不够,所谓学生的选择其实只 是外人(教师等)替学生作出的,从而也就取消了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完全成为使学生顺从的工具。这种教 育表面上看来是“成功”的,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服从于规则。但是,这种缺乏主体自由意志的“服从 ”根本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道德的实质在于“法由己立”,迫于外在的压力而作出的承诺和行为只是虚假 的承诺和行为。所以,它也就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责任者,这正是人们对学校德育指责最为集中的地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人们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要改变以上状况,就必须认识到,学生的 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 外力压制和被动接受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并培养其选择的能力,德 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富有责任感的学生。这种学生确实对规范负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首先对自己负责,只有对 自己负责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种种关系持积极的负责态度的人。
认识到这一点对当代中国极为重要。因为只有人人都能对自己负责、彼此负责,才能形成一个健全的社会 ——它关系到国计民生。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讲求信用,如果只要挣钱就可以不讲信用,不负责任,让“坑蒙 拐骗”流行,那么,不要说个人和民族在道德上无法自立,甚至连一个比较健全而稳定的市场机制也建立不起 来。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真正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包括物质和 精神两方面)。
有鉴于此,有人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负责。所谓学会负责,是学习和做到在作出满足个人需要和愿望的 决定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盘考虑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学会 ,是指积极主动地去获得。负责,是指经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后,对自己作出的选择履行义务。应该说,这 种主张是有远见的,这也正是当前和今后德育的重心所在。
四 德育功能
德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这一阶段在德育功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这种进展在德育的社会功 能和德育的个人功能两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德育的社会功能方面又以对德育的经济功能的研究为最深。实际上它是中国的现代化与市场经济对教育 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乃至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德育正是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主体因 素——人而对经济发展起作用。具体来说,通过德育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经济意识,赋予经济发展以需求动力 ;通过德育促进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特别是提高他们选择、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 《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