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改革的新自由主义侧面
新迎得了市场,不仅经济界对此大加鼓噪,而且文部省也开始发生转变,就连日教组(日本教育工会)也放弃了从前与政府一贯对立的立场。佐藤学认为,90年代中期是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第二阶段。1995年4月,经济同友会提出了“合校论”的主张,并得到了文部大臣和日教组的支持。合校论的基本内容是将学校的功能一分为三,即“基础教室”、“自由教室”和“体验教室”。“基础教室”主要进行语言能力(语文)、逻辑思考能力(算数·数学)和日本的民族同一性(道德与日本史)的培养,合校论认为只有在这个领域,中央与地方教委才负有责任。“自由教室”进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教学,可以由民间的教育机构来实施,家长可以对此进行自由选择。“体验教室”主要开展课外活动、修学旅行和举行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仪式,也由地方志愿者或文化体育机构等民间组织加以实施。合校论这样做可以使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所要接受的教育服务,并能实现不同年龄间青少年的交流,可以减少“欺侮”等教育问题的发生。“合校论”的特点是主张将公共教育最小化,将私塾等民间教育产业的作用最大化。1996年11月,第二次桥本(龙太郎)内阁提出要进行“五大改革”(即行政改革、经济结构改革、财政结构改革、金融系统改革、社会保障结构改革),后来又追加了教育改革而成为六大改革。1997年5月,以桥本龙太郎首相亲任会长的行政改革会议提出中间报告,指出“行政改革为六大改革之要”,而日本国立大学的独立行政法人化,正是行政改革的直接结果。由此可见,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的基本改革思路正是新自由主义改革主张的进一步深化。
90年代提出的教育改革思路在2000年前后得到了具体贯彻,佐藤学教授认为这时新自由主义的教育改革进入了第三阶段。2000年,新任首相小渊惠三设置了“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它与文部省的中央教育审议会一道,继续为日本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设计蓝图。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除了在与新保守主义(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理念是恢复旧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强调日本民族的优越性和自豪感)相结合的过程中日益强调日本民族性(如强调“心灵教育”等)之外,在进行公共教育领域的精简和引入竞争原理方面步子迈得更远。一些以前议而不决的教育改革内容(如择校)已在1999年开始试点,而文部省大力推进的新型学校——中等教育学校此时也已经设立,降低全国课程标准在日常教学中的比重而增加地方与学校自由编制的课程改革尝试也付诸实施,地方分权化的改革也在日益推进。总之,新自由主义建设“小政府”和提倡自由竞争的理念,尽管遭到不少社会人士的反对,但已经成21世纪初日本教育改革继续坚持的基本方向(注:详细分析参见佐藤学《教育改革における新自由主yì@②のレトリック》,情况出版集部《教育の可能性を@③む》所,情出版株式会社,2001年.)。
四、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措施举要
日本中小学教育的自由化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反映在教育改革措施的方方面面。由于有些措施过于琐碎,这里仅选取几个主要的措施来加以评述。
1.国立大学的“独立行政法人化”
2000年5月26日,文部大臣中曾根弘文正式表明99所国立大学和“大学共同利用机构”将由国立机构转为独立行政法人,这就是国立大学的“独立行政法人化”(简称“独法化”)。“独立行政法人”是一种介乎政府与民间的特殊机构,国立大学“独法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国立大学的性质,把它变为非国立机构,为国立大学的私有化做准备。这是一项彻头彻尾的高等教育自由化措施,是把国立大学推向市场的重要步骤。就此,笔者已经近年来进行过若干分析,在此不再详述(注:参见高益民.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决策过程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5);高益民.日本国立大学的危机:根源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2.“中高一贯教育”与个性化高中的推进
“中高一贯教育”是指初中与高中国共产党6年间进行的一贯教育。它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制度造成了绝大多数初中与高中的分离,从而使得部分要求在中等教育阶段接近一贯教育的学生或监护人无法选择理想的受教育机会,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局面。同时,“中高一贯教育”也在高中入学率已经达到97%的情况下,人为地将初中与高中相分离的必要性降低的结果。“中高一贯教育”于1999年开始制度化,主要有三种形态:一种称“中等教育学校”,即在一所学校一体地进行初中与高中教育;第二是“并设型”的初中与高中,即同一学校设立主体分别设立初中与高中,但是在初中升往高中的过程中不存在学力测评;第三是合作式的初中与高中,是指在公立的初中与高中之间,在课程的编制、学生与教师的人员交流方面双方进行合作,合作校在初升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考评措施。2001年,这种中高一贯教育的学校全国已经出现22所,文部省目标是在每个高中学区至今应设置1所(或一组)这样的学校,即总数达到约500所。在推进“中高一贯教育”的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文部省还要求推进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其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综合学科”和学分制高中,进一步放权以利于校本课程的建设。“综合学科”高中从1994年开始开设,到2000年已经有145所。综合学校高中既设有普通科目又设有专业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科目。“学分制”高中在1988年即已导入定时制和通信制高中课程,1993年在全日制课程中也开始实行,至2000年全国已有332所。学分制高中的学生可以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在自己希望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那些基础必修以外的课程,因取消了学年也不存在留级,累积学分制度使不同学校间的转学更为容易方便(注:相关数字参见文部省《平成12年度我が国の文教施策:文化立国に向けて》,大藏省印刷局,2000年.)。
3.自由择校的提倡
“自由择校”论早在1987年就被临教审的第三次咨询报告所提倡,其内容包括学区设置范围的扩大、指定学校方式的改变和区域外就学的灵活运用等,但由于很多人担心这种政策将导致学校差距的扩大,因此文部省曾一度采取了谨慎的态度。1996年,桥本内阁的行政改革委员会明确提出应该积极肯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文部省便于1997年要求地方教委灵活运用学区,不得使其过于僵化。1999年,东京都的品川区和日野市正式决定可以自由择校。自由择校的政策来自美国学券制等制度的启发,但是它与日本的新自由主义理念关系更为密切。新自由主义者反对战后学区制的主要理由,就是学区制一方面剥夺了学生和监护人选择学校的自由,同时也剥夺了学校选择学生的权限,而相互不能选择的师生每天却要相互面对,这是难以建立学生、教师和监护人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根源,也是诸如学校暴力和逃学等各种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4.削减教育内容,降低课程难度
1998年和1999年,文部省公布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新《学习指导要领》,大幅度削减教育内容,降低课程难度,其指导方针是推 《日本教育改革的新自由主义侧面(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634.html
90年代提出的教育改革思路在2000年前后得到了具体贯彻,佐藤学教授认为这时新自由主义的教育改革进入了第三阶段。2000年,新任首相小渊惠三设置了“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它与文部省的中央教育审议会一道,继续为日本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设计蓝图。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除了在与新保守主义(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理念是恢复旧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强调日本民族的优越性和自豪感)相结合的过程中日益强调日本民族性(如强调“心灵教育”等)之外,在进行公共教育领域的精简和引入竞争原理方面步子迈得更远。一些以前议而不决的教育改革内容(如择校)已在1999年开始试点,而文部省大力推进的新型学校——中等教育学校此时也已经设立,降低全国课程标准在日常教学中的比重而增加地方与学校自由编制的课程改革尝试也付诸实施,地方分权化的改革也在日益推进。总之,新自由主义建设“小政府”和提倡自由竞争的理念,尽管遭到不少社会人士的反对,但已经成21世纪初日本教育改革继续坚持的基本方向(注:详细分析参见佐藤学《教育改革における新自由主yì@②のレトリック》,情况出版集部《教育の可能性を@③む》所,情出版株式会社,2001年.)。
四、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措施举要
日本中小学教育的自由化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反映在教育改革措施的方方面面。由于有些措施过于琐碎,这里仅选取几个主要的措施来加以评述。
1.国立大学的“独立行政法人化”
2000年5月26日,文部大臣中曾根弘文正式表明99所国立大学和“大学共同利用机构”将由国立机构转为独立行政法人,这就是国立大学的“独立行政法人化”(简称“独法化”)。“独立行政法人”是一种介乎政府与民间的特殊机构,国立大学“独法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国立大学的性质,把它变为非国立机构,为国立大学的私有化做准备。这是一项彻头彻尾的高等教育自由化措施,是把国立大学推向市场的重要步骤。就此,笔者已经近年来进行过若干分析,在此不再详述(注:参见高益民.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决策过程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5);高益民.日本国立大学的危机:根源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2.“中高一贯教育”与个性化高中的推进
“中高一贯教育”是指初中与高中国共产党6年间进行的一贯教育。它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制度造成了绝大多数初中与高中的分离,从而使得部分要求在中等教育阶段接近一贯教育的学生或监护人无法选择理想的受教育机会,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局面。同时,“中高一贯教育”也在高中入学率已经达到97%的情况下,人为地将初中与高中相分离的必要性降低的结果。“中高一贯教育”于1999年开始制度化,主要有三种形态:一种称“中等教育学校”,即在一所学校一体地进行初中与高中教育;第二是“并设型”的初中与高中,即同一学校设立主体分别设立初中与高中,但是在初中升往高中的过程中不存在学力测评;第三是合作式的初中与高中,是指在公立的初中与高中之间,在课程的编制、学生与教师的人员交流方面双方进行合作,合作校在初升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考评措施。2001年,这种中高一贯教育的学校全国已经出现22所,文部省目标是在每个高中学区至今应设置1所(或一组)这样的学校,即总数达到约500所。在推进“中高一贯教育”的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文部省还要求推进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其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综合学科”和学分制高中,进一步放权以利于校本课程的建设。“综合学科”高中从1994年开始开设,到2000年已经有145所。综合学校高中既设有普通科目又设有专业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科目。“学分制”高中在1988年即已导入定时制和通信制高中课程,1993年在全日制课程中也开始实行,至2000年全国已有332所。学分制高中的学生可以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在自己希望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那些基础必修以外的课程,因取消了学年也不存在留级,累积学分制度使不同学校间的转学更为容易方便(注:相关数字参见文部省《平成12年度我が国の文教施策:文化立国に向けて》,大藏省印刷局,2000年.)。
3.自由择校的提倡
“自由择校”论早在1987年就被临教审的第三次咨询报告所提倡,其内容包括学区设置范围的扩大、指定学校方式的改变和区域外就学的灵活运用等,但由于很多人担心这种政策将导致学校差距的扩大,因此文部省曾一度采取了谨慎的态度。1996年,桥本内阁的行政改革委员会明确提出应该积极肯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文部省便于1997年要求地方教委灵活运用学区,不得使其过于僵化。1999年,东京都的品川区和日野市正式决定可以自由择校。自由择校的政策来自美国学券制等制度的启发,但是它与日本的新自由主义理念关系更为密切。新自由主义者反对战后学区制的主要理由,就是学区制一方面剥夺了学生和监护人选择学校的自由,同时也剥夺了学校选择学生的权限,而相互不能选择的师生每天却要相互面对,这是难以建立学生、教师和监护人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根源,也是诸如学校暴力和逃学等各种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4.削减教育内容,降低课程难度
1998年和1999年,文部省公布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新《学习指导要领》,大幅度削减教育内容,降低课程难度,其指导方针是推 《日本教育改革的新自由主义侧面(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