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主体作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要把它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学行为发生了实质性转变,素质教育才能成为现实。教育行为的转变,要从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入手。要让多年形成的教学习惯发生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通过具体、深入和扎实的工作。
一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标的实现和责任的完成,基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通过其主导作用,让学生意识到主体作用,并自主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素质和潜力才能得以开发和发展。
教学活动过程在本质上不只是一种知识的授受过程,学生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交流和激发的过程。学生尊重教师,教师更要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学生处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教师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学生有感情、有思想,而且千差万别,他们不会听任教师摆布,不会来者不拒,他们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种种评判,作出相应的选择。许多对学生们来说应该掌握的东西,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对头不恰当,引起了学生们的抵触和反感,没有产生好的效果,这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事,应该引起每位教师反思并作出相应的改进。
在教学活动及与学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与自尊,通过精心呵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使学生由此而走向自信自强。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素质,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谈论评价学生时不要使用“笨”、“真笨”、“比较差”、“差”、“不动脑子”之类有伤学生自尊心的恶性词语,批改作业不要简单地划”“√”、“×”,要中肯地指出学生的变化和进步,多给予肯定和鼓舞。当教师在教学中有了疑难,那些敢于同学生探讨解决方案,而不是为了面子去遮掩的教师,学生更敬重他,喜欢他。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勇于面对,不耻下问,这样的胆魄不是人人都有的。教师的这种行为,昭示的是虚怀若谷的胸襟和雅量,给学生的启示是心灵深处的折服。这是在行不言之教,是身教重于言教最恰当的体现,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比知识渊博的表现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凡事不要强迫、命令学生去做,教师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行动,主体永远也形不成真正的能力和素质,学生会永远长不大。通过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阐明利害关系,让学生自己去拿注意,去选择该干什么,然后自觉主动地去行动,这样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这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和开发学生的最好体现。
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教师尊重学生,平等与学生交往,积极评价学生,学生会因此而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进取心,会逐渐养成以一种自觉主动、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去为人处事;同时,在他们的意识中会产生“我长大了”、“我能行”的观念,从而会约束他们的一些不规矩的行为,走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事情就是这样,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更是深入人心的。教师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从事这些有效果的活动。
二
学校教育面对正在成长、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他们天真、纯洁、好奇、渴望新知,面对周围世界的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他们恨不得一下子解开所有谜团,知道所有的为什么。教育正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灵活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引导、锻炼、鼓舞、激励,促使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能够通过层层阶梯,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激发学生因需要而产生兴趣,这是教育取得效果的切入点。教育不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力,教育是在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环境和氛围,教育的结果不是让所有的人趋同,而是让个性更加灿烂,让不同的特质得以发掘和发展。
人人都有长处、优点,一无是处的人是不存在的,正如人无完人一样。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和每一细微的进步,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性评价,常常是学生思想转变进步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迁就,要进行批评帮助,但必须是善意的,并且要讲究方式方法。
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听不进自己的批评。其实,原因并非全在学生身上,与教师的批评方法不当,批评缺乏灵活性或语言缺乏艺术性有很大关系。一位哲人曾说过:“教育有开发和窒息人的双重功能。教师是园丁,也可能是刽子手。”我想每一位教师不会有意去充当刽子手。但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氛围,有着不同的个性特色,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喜欢度”的确存在着差异,由于个人的喜好与不慎,难免会做出伤人不利己的事。作为教师,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恪守“有教无类”的警训,平等无偏见地面对全体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真谛所在。
在行为中出错是任何人无法避免的,人非圣贤。面对差错过失,教师切勿草率训斥,特别是不宜不分场合在大庭广众面前进行严厉批评。人人都有个形象问题,都有自尊心,出了过错的人更是如此。作为教师,最忌简单粗暴,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此刻的感情变化,要去纠正过错,更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那些出了轻微过失的学生,或者那些性格较内向敏感的学生,一般宜进行“诱心”式批评教育,以弱化他们的心理紧张程度,从而使其不存在戒心和敌意,为能够接受批评设立最佳心理状态,进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对于那些所谓“顽皮”的学生,倘若教师只会用数落、斥责、压服的批评方式,既使改变了学生的行为,学生也会把这种“改变”,归因于被说服,这种没有调动内部动力而产生的“新改变”是不会持久的。况且挨训受罚的次数多了,他会变得无所谓了,任你怎么“苦心婆心”、“金玉良言”,他就是毫无起色。而且教师所进行的严厉批评,大多使用“否定性”语言,从而会逐渐使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价自身,如“我品质不好”,“我不聪明”,“我什么都干不好”,随之他们的行为就可能向这种否定的行为方式趋近,一旦出现这样的结果,好端端的学生将会因教师的草率、简单、粗暴而被毁掉。
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它工作,它关乎的是有生命的人,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其渴望成长是关心和爱护的,教师的行为效果与学生兴趣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是一致的,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会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增强要求进步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行为方式会合理而有效。教育的效果会因教师的理智灵活和耐心而富有成效。
三
在教学活动中,要多使用激励手段,教师的工作就是激励学生的过程。通过激励,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以开启,自觉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渠道不通畅,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
课堂是教育作用发挥的主渠道。许多教师上课,偏好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这样能够把自己准备好的内容有序完整地讲完。讲完了,作为教师的职责好像就完成了。可真正的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应该是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通过课堂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自愿主动地去学习。可许多教师不这么认为,当学生接着教师的话或设问,进行抢答、插话,教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冷眼以对,甚至出言相讥,怒而制止,从此课堂一片死寂。这些教师认为学生的插话抢答是“出风头”、“耍小聪明”,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教学秩序”。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是那种陈旧愚腐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的典型表现。学生抢答插话可能会干扰教师的思路,但学生之所以能抢答插话,是因为他们在专门听讲,积极学习,渴望参与,主动思考的结果,表现出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勇于尝试等优点,这些正是学生们十分宝贵的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是创新素质形成的起点。有这么好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改变单向传递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的最好契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较佳的途径。教师不愿采用或不欢迎这种教学方式,不接纳学生的参与,要么说明这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要么说明这些教师水平低,功夫不过硬,两者都说明错在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阻断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这样的教师实在是损人太深。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是在开发学生的个性和潜质,而不是在制造标准件。就拿课堂上学生抢答来说吧,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学生抢答有的是抢答问题,有的是联想类比,有的是拾遗补缺,有的是提出新问题……这些都应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浪花,认知共鸣的交响,心灵撞击的电光,要抓住这瞬间及时给予肯定赞扬,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未知的勇气,让学生体会到些许成就感。至于极个别修正教师错谬的插话,则更应是教师的欣喜。教师的辛勤付出,不就是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虽然细微,但能有这样智勇俱佳的学生,教师应感庆幸。
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以十分喜悦的心理和宽容的胸怀,发现和抓住学生的睿智,鼓励学生 《激发主体作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653.html
一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标的实现和责任的完成,基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通过其主导作用,让学生意识到主体作用,并自主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素质和潜力才能得以开发和发展。
教学活动过程在本质上不只是一种知识的授受过程,学生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交流和激发的过程。学生尊重教师,教师更要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学生处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教师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学生有感情、有思想,而且千差万别,他们不会听任教师摆布,不会来者不拒,他们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种种评判,作出相应的选择。许多对学生们来说应该掌握的东西,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对头不恰当,引起了学生们的抵触和反感,没有产生好的效果,这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事,应该引起每位教师反思并作出相应的改进。
在教学活动及与学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与自尊,通过精心呵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使学生由此而走向自信自强。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素质,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谈论评价学生时不要使用“笨”、“真笨”、“比较差”、“差”、“不动脑子”之类有伤学生自尊心的恶性词语,批改作业不要简单地划”“√”、“×”,要中肯地指出学生的变化和进步,多给予肯定和鼓舞。当教师在教学中有了疑难,那些敢于同学生探讨解决方案,而不是为了面子去遮掩的教师,学生更敬重他,喜欢他。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勇于面对,不耻下问,这样的胆魄不是人人都有的。教师的这种行为,昭示的是虚怀若谷的胸襟和雅量,给学生的启示是心灵深处的折服。这是在行不言之教,是身教重于言教最恰当的体现,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比知识渊博的表现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凡事不要强迫、命令学生去做,教师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行动,主体永远也形不成真正的能力和素质,学生会永远长不大。通过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阐明利害关系,让学生自己去拿注意,去选择该干什么,然后自觉主动地去行动,这样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这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和开发学生的最好体现。
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教师尊重学生,平等与学生交往,积极评价学生,学生会因此而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进取心,会逐渐养成以一种自觉主动、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去为人处事;同时,在他们的意识中会产生“我长大了”、“我能行”的观念,从而会约束他们的一些不规矩的行为,走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事情就是这样,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更是深入人心的。教师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从事这些有效果的活动。
二
学校教育面对正在成长、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他们天真、纯洁、好奇、渴望新知,面对周围世界的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他们恨不得一下子解开所有谜团,知道所有的为什么。教育正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灵活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引导、锻炼、鼓舞、激励,促使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能够通过层层阶梯,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激发学生因需要而产生兴趣,这是教育取得效果的切入点。教育不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力,教育是在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环境和氛围,教育的结果不是让所有的人趋同,而是让个性更加灿烂,让不同的特质得以发掘和发展。
人人都有长处、优点,一无是处的人是不存在的,正如人无完人一样。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和每一细微的进步,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性评价,常常是学生思想转变进步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迁就,要进行批评帮助,但必须是善意的,并且要讲究方式方法。
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听不进自己的批评。其实,原因并非全在学生身上,与教师的批评方法不当,批评缺乏灵活性或语言缺乏艺术性有很大关系。一位哲人曾说过:“教育有开发和窒息人的双重功能。教师是园丁,也可能是刽子手。”我想每一位教师不会有意去充当刽子手。但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氛围,有着不同的个性特色,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喜欢度”的确存在着差异,由于个人的喜好与不慎,难免会做出伤人不利己的事。作为教师,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恪守“有教无类”的警训,平等无偏见地面对全体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真谛所在。
在行为中出错是任何人无法避免的,人非圣贤。面对差错过失,教师切勿草率训斥,特别是不宜不分场合在大庭广众面前进行严厉批评。人人都有个形象问题,都有自尊心,出了过错的人更是如此。作为教师,最忌简单粗暴,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此刻的感情变化,要去纠正过错,更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那些出了轻微过失的学生,或者那些性格较内向敏感的学生,一般宜进行“诱心”式批评教育,以弱化他们的心理紧张程度,从而使其不存在戒心和敌意,为能够接受批评设立最佳心理状态,进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对于那些所谓“顽皮”的学生,倘若教师只会用数落、斥责、压服的批评方式,既使改变了学生的行为,学生也会把这种“改变”,归因于被说服,这种没有调动内部动力而产生的“新改变”是不会持久的。况且挨训受罚的次数多了,他会变得无所谓了,任你怎么“苦心婆心”、“金玉良言”,他就是毫无起色。而且教师所进行的严厉批评,大多使用“否定性”语言,从而会逐渐使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价自身,如“我品质不好”,“我不聪明”,“我什么都干不好”,随之他们的行为就可能向这种否定的行为方式趋近,一旦出现这样的结果,好端端的学生将会因教师的草率、简单、粗暴而被毁掉。
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它工作,它关乎的是有生命的人,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其渴望成长是关心和爱护的,教师的行为效果与学生兴趣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是一致的,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会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增强要求进步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行为方式会合理而有效。教育的效果会因教师的理智灵活和耐心而富有成效。
三
在教学活动中,要多使用激励手段,教师的工作就是激励学生的过程。通过激励,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以开启,自觉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渠道不通畅,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
课堂是教育作用发挥的主渠道。许多教师上课,偏好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这样能够把自己准备好的内容有序完整地讲完。讲完了,作为教师的职责好像就完成了。可真正的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应该是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通过课堂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自愿主动地去学习。可许多教师不这么认为,当学生接着教师的话或设问,进行抢答、插话,教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冷眼以对,甚至出言相讥,怒而制止,从此课堂一片死寂。这些教师认为学生的插话抢答是“出风头”、“耍小聪明”,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教学秩序”。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是那种陈旧愚腐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的典型表现。学生抢答插话可能会干扰教师的思路,但学生之所以能抢答插话,是因为他们在专门听讲,积极学习,渴望参与,主动思考的结果,表现出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勇于尝试等优点,这些正是学生们十分宝贵的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是创新素质形成的起点。有这么好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改变单向传递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的最好契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较佳的途径。教师不愿采用或不欢迎这种教学方式,不接纳学生的参与,要么说明这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要么说明这些教师水平低,功夫不过硬,两者都说明错在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阻断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这样的教师实在是损人太深。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是在开发学生的个性和潜质,而不是在制造标准件。就拿课堂上学生抢答来说吧,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学生抢答有的是抢答问题,有的是联想类比,有的是拾遗补缺,有的是提出新问题……这些都应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浪花,认知共鸣的交响,心灵撞击的电光,要抓住这瞬间及时给予肯定赞扬,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未知的勇气,让学生体会到些许成就感。至于极个别修正教师错谬的插话,则更应是教师的欣喜。教师的辛勤付出,不就是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虽然细微,但能有这样智勇俱佳的学生,教师应感庆幸。
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以十分喜悦的心理和宽容的胸怀,发现和抓住学生的睿智,鼓励学生 《激发主体作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