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与能力培养应分三步走
研究近年来的历史高考就不难发现,选拔性的高考非常注重检测学生的阅读概括、综合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然而“学生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能力提高也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师不能“处处设防”、“全线出击”,而应“集中优势兵力”,各个突破。高三阶段,历史教师一般分三个轮次进行教学,本人以为能力培养应与之配套同步,根据学科能力自身的层次性,并结合每一轮教学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某些能力,方可起到强化巩固和循序渐进之功效。其具体实施应根据教学阶段之特点与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分三步走。
一、按课本章节体例对教材内容展开全面梳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概括、史论结合阐释历史之能力。
第一轮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认识,把握每一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经过、内容、结果、影响、意义、局限、教训、特点、成败之因等,并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要求全面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使教材知识结构化、体系化。而学生在此之前对历史知识因重视的程度和遗忘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了解并不多,且不系统、深入。故这一轮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教学速度不宜快。这就决定了此轮的能力培养应着力于基础的历史思维能力之培养。如处理《新文化运动》一节内容时,可先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原因,揭示历史教材蕴藏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文化是政治经济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反映。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前期指导思想、重要活动基地,让学生明白看书时应抓住什么线索。之后在讲解“打倒吃人的礼教和反对旧文学”时,要求学生阅读正文所引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批孔的言论,思考这四人向孔教发难的角度有何不同?使学生了解陈等分别从孔教不容于现代社会、历史上专制与孔教的关系、历代统治者倡导的真实意图、历史上孔教吃人的本质等角度来批判的,归纳出四人反孔之缺陷在于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揭示改造现存的中国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借此培养学生阅读时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比较、综合历史知识的能力。再次,引导学生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概括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的阶级性质,从而弄清运动前期的实质。指导学生概括前期运动的特点: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一次空前深刻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相脱离,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通过这些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概括之要领,即全面、扼要,抓住本质、重点。最后,让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性质、局限性及历史意义,作为本课小结,使学生弄懂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先史后论;先论后史;史中有论,论中有史等。
二、开展专题、国别史复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二轮教学旨在通过按某一方面或某一国家、地区分类综合考察历史,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分清易于混淆的概念,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真正得到全面巩固,形成大跨度之综合比较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处理《新文化运动》这节内容时,可将其放在中国近代探索史中考察,引导学生从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性质、影响等方面,比较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变化,进而分析促成变化之因。得出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爆发和五四运动开展,新文化阵营逐渐分化,一部分发展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而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一部分站到了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一边;出现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内容,五四以后更发展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产生问题与主义之争;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接着指导学生综合评述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代思想家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得失。另外通过比较五四运动与前期新文化运动,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之时的重大事件。最后引导学生把新文化运放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分析,比较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异同,提示学生将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时期与法国启蒙运动进行比较,得出它们都是本国一次空前深刻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人们去追求真理,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不同之处:法国启蒙运动经历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只是借西方之矛戳中方封建之盾,未来得及消化,所以对中西文明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前期新文化闯将不像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那样号召人们用革命手段改造现实社会,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相脱离,这是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艰难,面对相互勾结在一起的中外反动势力,民族资产阶级显得有点胆怯;“新文化”召唤出五四运动,“启蒙运动”召唤出法国大革命;法国启蒙运动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期,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世界近现代交替时期,明显地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后期转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国民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三、回归教材进行复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小切口之分析评价能力及论证能力。
最后一轮教学旨在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弄清整个历史教材的基本内容、重点和关键,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此轮不能成为第一轮的单纯翻片,否则就不能保持学生记忆的积极性和复习的兴趣,达不到这轮复习的目的。所以应该先理顺线索纲要,接着切入一些小地方和以前疏忽或不易搞清的地方进行深分析,使学生的历史认识再次得到升华。如处理《新文化运动》内容时,可将其置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加以认识,得出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与新文化运动放出中国转换时期的曙光,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的两个新的重大变化,促成了中国社会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引出了五四运动,反过来五四运动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下列三个问题:
①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相脱离。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提示学生注意,新文化运动后期克服了前期的政治局限,从中教育学生:只有深入地全面分析,才能避免简单化与绝对化。
②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表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指民主和科学),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试结合你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认识分析评价陈独秀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北洋军阀统治下出现的复古逆流,从袁世凯到张勋都用孔子作为他们搞政治复辟的工具。陈的这一观点有助于促进人民的觉醒,引导人民冲破黑暗的牢笼,所以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分析陈所说的民主和科学的阶级实质,得出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一切黑暗是偏激的,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的倾向。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中国的社会特征,使学生挖掘出陈的过激言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封建势力长期压制培植了偏激。
③分析评论孔子与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引导学生得出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为宣传民主与科学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由;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孔子及儒学的全盘否定也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学存在的某些合理的内核,对后世造成不好的影响。孔子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
上面本人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具体教学,谈了高三历史教学与能力培养是如何分三步走的,下面我再谈谈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找准切口。三轮教学中应结合各个轮次的特点及每节课的具体知识内容,“找米下锅”,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相应能力。
②集中力量。每一轮教学中能力的重点培养应从各个方面加以体现,课堂教学、强化训练、知识检测都应围绕重点展开。否则,能力培养就落不到实处。
③兼顾其他。教学与能力培养三步走中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重点培养,不可放弃或轻视其他。这是由知识和能力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各种能力是交容的,解决一个问题有时需要好多能力协作。
④手段多样。教学中培养能力的方式要有变化,注意教学材料的组织、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有所变换,忌简单划一;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读、写、听、说、想等多种途径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高三学期作一整体来设计教学方案,统筹安排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 《高三历史教学与能力培养应分三步走》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656.html
一、按课本章节体例对教材内容展开全面梳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概括、史论结合阐释历史之能力。
第一轮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认识,把握每一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经过、内容、结果、影响、意义、局限、教训、特点、成败之因等,并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要求全面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使教材知识结构化、体系化。而学生在此之前对历史知识因重视的程度和遗忘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了解并不多,且不系统、深入。故这一轮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教学速度不宜快。这就决定了此轮的能力培养应着力于基础的历史思维能力之培养。如处理《新文化运动》一节内容时,可先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原因,揭示历史教材蕴藏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文化是政治经济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反映。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前期指导思想、重要活动基地,让学生明白看书时应抓住什么线索。之后在讲解“打倒吃人的礼教和反对旧文学”时,要求学生阅读正文所引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批孔的言论,思考这四人向孔教发难的角度有何不同?使学生了解陈等分别从孔教不容于现代社会、历史上专制与孔教的关系、历代统治者倡导的真实意图、历史上孔教吃人的本质等角度来批判的,归纳出四人反孔之缺陷在于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揭示改造现存的中国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借此培养学生阅读时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比较、综合历史知识的能力。再次,引导学生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概括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的阶级性质,从而弄清运动前期的实质。指导学生概括前期运动的特点: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一次空前深刻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相脱离,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通过这些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概括之要领,即全面、扼要,抓住本质、重点。最后,让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性质、局限性及历史意义,作为本课小结,使学生弄懂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先史后论;先论后史;史中有论,论中有史等。
二、开展专题、国别史复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二轮教学旨在通过按某一方面或某一国家、地区分类综合考察历史,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分清易于混淆的概念,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真正得到全面巩固,形成大跨度之综合比较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处理《新文化运动》这节内容时,可将其放在中国近代探索史中考察,引导学生从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性质、影响等方面,比较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变化,进而分析促成变化之因。得出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爆发和五四运动开展,新文化阵营逐渐分化,一部分发展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而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一部分站到了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一边;出现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内容,五四以后更发展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产生问题与主义之争;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接着指导学生综合评述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代思想家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得失。另外通过比较五四运动与前期新文化运动,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之时的重大事件。最后引导学生把新文化运放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分析,比较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异同,提示学生将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时期与法国启蒙运动进行比较,得出它们都是本国一次空前深刻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人们去追求真理,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不同之处:法国启蒙运动经历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只是借西方之矛戳中方封建之盾,未来得及消化,所以对中西文明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前期新文化闯将不像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那样号召人们用革命手段改造现实社会,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相脱离,这是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艰难,面对相互勾结在一起的中外反动势力,民族资产阶级显得有点胆怯;“新文化”召唤出五四运动,“启蒙运动”召唤出法国大革命;法国启蒙运动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期,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世界近现代交替时期,明显地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后期转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国民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三、回归教材进行复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小切口之分析评价能力及论证能力。
最后一轮教学旨在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弄清整个历史教材的基本内容、重点和关键,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此轮不能成为第一轮的单纯翻片,否则就不能保持学生记忆的积极性和复习的兴趣,达不到这轮复习的目的。所以应该先理顺线索纲要,接着切入一些小地方和以前疏忽或不易搞清的地方进行深分析,使学生的历史认识再次得到升华。如处理《新文化运动》内容时,可将其置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加以认识,得出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与新文化运动放出中国转换时期的曙光,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的两个新的重大变化,促成了中国社会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引出了五四运动,反过来五四运动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下列三个问题:
①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相脱离。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提示学生注意,新文化运动后期克服了前期的政治局限,从中教育学生:只有深入地全面分析,才能避免简单化与绝对化。
②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表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指民主和科学),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试结合你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认识分析评价陈独秀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北洋军阀统治下出现的复古逆流,从袁世凯到张勋都用孔子作为他们搞政治复辟的工具。陈的这一观点有助于促进人民的觉醒,引导人民冲破黑暗的牢笼,所以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分析陈所说的民主和科学的阶级实质,得出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一切黑暗是偏激的,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的倾向。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中国的社会特征,使学生挖掘出陈的过激言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封建势力长期压制培植了偏激。
③分析评论孔子与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引导学生得出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为宣传民主与科学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由;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孔子及儒学的全盘否定也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学存在的某些合理的内核,对后世造成不好的影响。孔子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
上面本人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具体教学,谈了高三历史教学与能力培养是如何分三步走的,下面我再谈谈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找准切口。三轮教学中应结合各个轮次的特点及每节课的具体知识内容,“找米下锅”,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相应能力。
②集中力量。每一轮教学中能力的重点培养应从各个方面加以体现,课堂教学、强化训练、知识检测都应围绕重点展开。否则,能力培养就落不到实处。
③兼顾其他。教学与能力培养三步走中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重点培养,不可放弃或轻视其他。这是由知识和能力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各种能力是交容的,解决一个问题有时需要好多能力协作。
④手段多样。教学中培养能力的方式要有变化,注意教学材料的组织、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有所变换,忌简单划一;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读、写、听、说、想等多种途径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高三学期作一整体来设计教学方案,统筹安排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 《高三历史教学与能力培养应分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