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
一、人类伦理道德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依据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当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构成主要矛盾时,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则历史地被提出来了。
(1)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世界背景
----人类共同面对:伦理道德的滑坡、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即将敲开21世纪的神圣大门。本世纪灿烂辉煌的背后,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取向,导致伦理道德的滑坡,外现为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这在工业化国家尤为突出。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严重问题,它加剧了贫困和失衡。”
这个“因”,又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果”:天上、废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地上,废水和固体垃圾污染,森林滥伐、矿产滥采,资源匮乏、生物灭绝。生态环境的危机,是内在道德危机的外在表现。探索这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探索人类自身的本质特征危机的根源。
生命生存与毁灭、非生命存在与毁灭,辩证地对立统一于地球一体。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今对全球环境的威胁,已具有危险性质;全球环境的恶化,而今也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危险性质的威胁。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果人类再继续滥用地球资源、破坏并污染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将可能像恐龙一样消亡,而导致自我毁灭。
(2)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传统伦理道德依据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分社会道德和环境道德两大子系统
中国传统道德的实质是调节主体的个人与客体的社会、自然的关系的情感和行为的规范。其体系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根本前提下,分两大子系统:“群己和谐”的社会道德系统、“天人合一”的环境道德系统。纵向可以分解为“三纲”: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要素。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社会道德和环境道德两大子系统中,就含孕了敬天、重地、仁人、善物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萌芽。
我们理解为何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金得主集会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3)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社会现实依据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德育,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我国政府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正是公民必备的基础道德素质之一。
人的因素是拯救地球的关键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要求: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当调动全世界的青年创造性、理想和勇气,以培养全球伙伴精神。“重新确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需要把环境与发展教育具体为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21世纪,国家与国家、人与人应该是政治上的平等关系,经济上的契约关系,文化上的相容关系,道德上的规范关系;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关系。只有这样,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类本身,才能可持续发展。
为了社会、经济、自然,实质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德育;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就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其他内容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其他教育内容是相互区别又关联的关系。人类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信息或生态文明;从前发展阶段的采猎经济、低发展阶段的自然经济、高发展阶段的商业经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阶段的产品经济。德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德育的新课题,正是时代的需要、人类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德育其它教育内容的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深化。
(1)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爱国主义的扩展和深化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是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可持续发展正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根基、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960万平方公里的伟大母亲肌体的毛发光秃秃----森林砍光;血液枯干干----水源掘光;内脏空荡荡----矿藏挖光;皮肤疮斑斑----长满水泥瘤布满沙粒和垃圾;口腔呼吸有毒气体、血管流淌有毒液体、周身粘附有害固体。
……我们生存的根基动摇了、毁灭了,国将焉附、家将安在、人将何生?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永恒扩展,是爱国主义认知、情感、思维、行为的前瞻和深化。一切自私、贪婪的思想情感和近利、狭隘、短浅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理想的亵渎、对祖国前途的犯罪、对民族利益的侵犯、对个人命运的玩弄。
(2)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育的具体化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导向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导向一元化和个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内核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即使是西方有识之士,生态主义者价值之水也有意或无意的向集体主义渠道流淌。要求人们整体全局看世界:看自己、看身边、看家园、看国家、看邻国、看世界、看宇宙……事物有三种变化形态:一是逐渐而缓慢的变化;二是剧烈而系统的变化,一 个模式突然从一种平衡态转变为另一种平衡态;三是临界状态,是美国物理学家P·拜克、K·陈提出的自组织临界态理论,也可以叫“沙堆理论”:小沙堆上一 粒一粒地加,沙堆越来越高,沙堆达到临界状态,不可能处于平衡态。即每一沙粒,这时都与沙堆其它沙粒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力学接触,一个或几个沙粒下落,作用力传导给沙堆,使其它沙粒错位,重构整个沙堆,就引起沙崩。人类文明已达到某种临界状态,到达世界共同体或地球村的阶段。为避免人类文明的“沙崩”,就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整体、动态平衡地观察、分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在实现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载体化
社会主义教育是政治方向、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教育,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中国的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珍惜耕地三大基本国策;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是两大发展战略。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政府行为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三大基本国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导向目标;可持续教育正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载体。舍去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岂不架空了?
(4)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道德教育的导向化
我国政府提出的促进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强调:“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是规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最高的公德。环境道德教育的方向,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制约环境道德教育的方向、目标和内容。两者是相互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整体。区别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宏观的社会行为,层次高、范围大,制约环境道德教育的观念;环境教育是微观的教育行为,层次低、范围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具体化。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一的。两者互补,组成21世纪各国公民的必修科目。
(5)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行为规范养成的现实化
人们的基础文明规范的养成,必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浪费一度电、污染一滴水、砍断一棵树、打伤一只鸟是基础文明规范所不许的,那可直接地破坏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石,区区小事败坏宏宏的大节。即使说一句脏话、抡一次拳头、抢一回红灯、吸一口烟也是基础文明所不容的,个人主义滋生势必间接地深层地损伤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石。
有道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之日,正是人类的前途辉煌之时。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674.html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当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构成主要矛盾时,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则历史地被提出来了。
(1)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世界背景
----人类共同面对:伦理道德的滑坡、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即将敲开21世纪的神圣大门。本世纪灿烂辉煌的背后,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取向,导致伦理道德的滑坡,外现为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这在工业化国家尤为突出。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严重问题,它加剧了贫困和失衡。”
这个“因”,又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果”:天上、废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地上,废水和固体垃圾污染,森林滥伐、矿产滥采,资源匮乏、生物灭绝。生态环境的危机,是内在道德危机的外在表现。探索这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探索人类自身的本质特征危机的根源。
生命生存与毁灭、非生命存在与毁灭,辩证地对立统一于地球一体。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今对全球环境的威胁,已具有危险性质;全球环境的恶化,而今也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危险性质的威胁。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果人类再继续滥用地球资源、破坏并污染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将可能像恐龙一样消亡,而导致自我毁灭。
(2)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传统伦理道德依据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分社会道德和环境道德两大子系统
中国传统道德的实质是调节主体的个人与客体的社会、自然的关系的情感和行为的规范。其体系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根本前提下,分两大子系统:“群己和谐”的社会道德系统、“天人合一”的环境道德系统。纵向可以分解为“三纲”: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要素。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社会道德和环境道德两大子系统中,就含孕了敬天、重地、仁人、善物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萌芽。
我们理解为何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金得主集会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3)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社会现实依据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德育,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我国政府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正是公民必备的基础道德素质之一。
人的因素是拯救地球的关键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要求: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当调动全世界的青年创造性、理想和勇气,以培养全球伙伴精神。“重新确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需要把环境与发展教育具体为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21世纪,国家与国家、人与人应该是政治上的平等关系,经济上的契约关系,文化上的相容关系,道德上的规范关系;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关系。只有这样,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类本身,才能可持续发展。
为了社会、经济、自然,实质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德育;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就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其他内容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其他教育内容是相互区别又关联的关系。人类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信息或生态文明;从前发展阶段的采猎经济、低发展阶段的自然经济、高发展阶段的商业经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阶段的产品经济。德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德育的新课题,正是时代的需要、人类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德育其它教育内容的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深化。
(1)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爱国主义的扩展和深化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是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可持续发展正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根基、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960万平方公里的伟大母亲肌体的毛发光秃秃----森林砍光;血液枯干干----水源掘光;内脏空荡荡----矿藏挖光;皮肤疮斑斑----长满水泥瘤布满沙粒和垃圾;口腔呼吸有毒气体、血管流淌有毒液体、周身粘附有害固体。
……我们生存的根基动摇了、毁灭了,国将焉附、家将安在、人将何生?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永恒扩展,是爱国主义认知、情感、思维、行为的前瞻和深化。一切自私、贪婪的思想情感和近利、狭隘、短浅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理想的亵渎、对祖国前途的犯罪、对民族利益的侵犯、对个人命运的玩弄。
(2)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育的具体化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导向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导向一元化和个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内核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即使是西方有识之士,生态主义者价值之水也有意或无意的向集体主义渠道流淌。要求人们整体全局看世界:看自己、看身边、看家园、看国家、看邻国、看世界、看宇宙……事物有三种变化形态:一是逐渐而缓慢的变化;二是剧烈而系统的变化,一 个模式突然从一种平衡态转变为另一种平衡态;三是临界状态,是美国物理学家P·拜克、K·陈提出的自组织临界态理论,也可以叫“沙堆理论”:小沙堆上一 粒一粒地加,沙堆越来越高,沙堆达到临界状态,不可能处于平衡态。即每一沙粒,这时都与沙堆其它沙粒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力学接触,一个或几个沙粒下落,作用力传导给沙堆,使其它沙粒错位,重构整个沙堆,就引起沙崩。人类文明已达到某种临界状态,到达世界共同体或地球村的阶段。为避免人类文明的“沙崩”,就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整体、动态平衡地观察、分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在实现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载体化
社会主义教育是政治方向、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教育,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中国的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珍惜耕地三大基本国策;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是两大发展战略。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政府行为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三大基本国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导向目标;可持续教育正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载体。舍去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岂不架空了?
(4)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道德教育的导向化
我国政府提出的促进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强调:“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是规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最高的公德。环境道德教育的方向,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制约环境道德教育的方向、目标和内容。两者是相互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整体。区别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宏观的社会行为,层次高、范围大,制约环境道德教育的观念;环境教育是微观的教育行为,层次低、范围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具体化。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一的。两者互补,组成21世纪各国公民的必修科目。
(5)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行为规范养成的现实化
人们的基础文明规范的养成,必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浪费一度电、污染一滴水、砍断一棵树、打伤一只鸟是基础文明规范所不许的,那可直接地破坏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石,区区小事败坏宏宏的大节。即使说一句脏话、抡一次拳头、抢一回红灯、吸一口烟也是基础文明所不容的,个人主义滋生势必间接地深层地损伤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石。
有道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之日,正是人类的前途辉煌之时。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