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学业和品德的分化及其成因
初中阶段学生,在主客观因素作用下,极易产生学业和品德分化。
(一)、初中生学业和品德分化的规律
1、学业分化先于品德分化
从客观因素讲,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课程难度、深度的加大,造成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加。如果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适应,都可使心理矛盾加剧。表现出学业分化的特征是:
(1)学业分化前有个分化准备期。即学生六 年级时,在升学因素作用下,有种紧张感;升入中学后,在赞扬声中又产生了优越感,于是学业和品德上的缺陷被掩盖了。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的变换、师友同学的更新,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会引起复杂的心理矛盾。
(2)学业分化出现于初二下学期。这时学生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发展,独立意向明显,家庭、学校的影响在减弱。
因此,自主性发展要求同自我调控能力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结果使学业波动现象大量出现。调查结果学业波动型学生占92%,稳定型学生只占8%。
2、问题行为的出现是品德分化的重要标志
所谓问题行为,是由于心理因素作用而形成的说谎、厌学、逃学、作弊、早恋、出走、侵犯、不良结交等行为。其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过失型。由好奇、好动、试探、模仿、畏惧等心理状态和不良需要引起,以违反纪律的行为方式,如骂人、打架、损坏物品、逃学等,带有偶发性、情境性、盲目性等特征。
(2)侵犯型。受挫折后引起的不良情绪。为消除由愤怒造成的内心紧张,采取发泄的方式,以特定的对象为目标进行发泄、报复,带有公开性、突发性特点。
(3)离轨型。由于不良的需要,以违反道德规范的方式,如偷窃、欺骗、斗殴、游荡、破坏公物等,带有经常性、有意性特征。以上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二)、初中生学业和品德分化现象的成因
1、少年期身心矛盾冲突的影响学生进入初中后,各自心理矛盾日益明显,主要有: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升入中学,有的以胜利者自居,殊不知班级群体中“宠儿”荟萃,渐渐发现那种优势不复存在。有的对新环境,新的师友,新的教学内容、设备等都不适应,转而产生焦虑和自卑。轻松感与被动感交织。刚入初中,有的学生感到轻松,原来的内驱力消失,有的热衷于娱乐,思想上放松,尤其当课程内容悄然加深,尚未意识到,到初二才惊感被动。这些矛盾的交织,实际是对他们盲目自满情绪的一种否定。
2、过重的学习负担和教师教育态度、方法不当的消极影响。首先是教师对少年学生认识上,只看到是“危机期”,没有看成是“最佳教育期”。其次是教学方法不主动,教学要求过高,加上家长对学生的压力,都使学生增强了厌学情绪。尤其是过重学习负担,形成学生重度焦虑。再次是教育态度和方法的失当,如缺乏对学生学业、品德分化采取有效手段,“重智轻德”等。
3、家庭教育失误的影响,从家教类型看,大致有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健全家庭民主型家教多数具有优势,但各种类型的家庭都会出现家教失误。调查表明,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差,父母对孩子管教太严,家庭成员关系差,对孩子管教态度不一致,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缺乏家庭教育知识,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征,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因袭封建宗法制的“棍棒主义”,或放任自流等,这些都在客观上产生着负效应。 《初中学生学业和品德的分化及其成因》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682.html
(一)、初中生学业和品德分化的规律
1、学业分化先于品德分化
从客观因素讲,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课程难度、深度的加大,造成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加。如果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适应,都可使心理矛盾加剧。表现出学业分化的特征是:
(1)学业分化前有个分化准备期。即学生六 年级时,在升学因素作用下,有种紧张感;升入中学后,在赞扬声中又产生了优越感,于是学业和品德上的缺陷被掩盖了。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的变换、师友同学的更新,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会引起复杂的心理矛盾。
(2)学业分化出现于初二下学期。这时学生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发展,独立意向明显,家庭、学校的影响在减弱。
因此,自主性发展要求同自我调控能力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结果使学业波动现象大量出现。调查结果学业波动型学生占92%,稳定型学生只占8%。
2、问题行为的出现是品德分化的重要标志
所谓问题行为,是由于心理因素作用而形成的说谎、厌学、逃学、作弊、早恋、出走、侵犯、不良结交等行为。其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过失型。由好奇、好动、试探、模仿、畏惧等心理状态和不良需要引起,以违反纪律的行为方式,如骂人、打架、损坏物品、逃学等,带有偶发性、情境性、盲目性等特征。
(2)侵犯型。受挫折后引起的不良情绪。为消除由愤怒造成的内心紧张,采取发泄的方式,以特定的对象为目标进行发泄、报复,带有公开性、突发性特点。
(3)离轨型。由于不良的需要,以违反道德规范的方式,如偷窃、欺骗、斗殴、游荡、破坏公物等,带有经常性、有意性特征。以上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二)、初中生学业和品德分化现象的成因
1、少年期身心矛盾冲突的影响学生进入初中后,各自心理矛盾日益明显,主要有: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升入中学,有的以胜利者自居,殊不知班级群体中“宠儿”荟萃,渐渐发现那种优势不复存在。有的对新环境,新的师友,新的教学内容、设备等都不适应,转而产生焦虑和自卑。轻松感与被动感交织。刚入初中,有的学生感到轻松,原来的内驱力消失,有的热衷于娱乐,思想上放松,尤其当课程内容悄然加深,尚未意识到,到初二才惊感被动。这些矛盾的交织,实际是对他们盲目自满情绪的一种否定。
2、过重的学习负担和教师教育态度、方法不当的消极影响。首先是教师对少年学生认识上,只看到是“危机期”,没有看成是“最佳教育期”。其次是教学方法不主动,教学要求过高,加上家长对学生的压力,都使学生增强了厌学情绪。尤其是过重学习负担,形成学生重度焦虑。再次是教育态度和方法的失当,如缺乏对学生学业、品德分化采取有效手段,“重智轻德”等。
3、家庭教育失误的影响,从家教类型看,大致有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健全家庭民主型家教多数具有优势,但各种类型的家庭都会出现家教失误。调查表明,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差,父母对孩子管教太严,家庭成员关系差,对孩子管教态度不一致,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缺乏家庭教育知识,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征,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因袭封建宗法制的“棍棒主义”,或放任自流等,这些都在客观上产生着负效应。 《初中学生学业和品德的分化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