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通过科学史进行德育的探索
大突破,作出主要贡献的。哥白尼、伽里略、伽罗瓦、拉瓦锡、达尔文、孟德尔、巴甫洛夫爱因斯坦、海森伯 、杨振宁、李政道等都是敢于突破旧的束缚,从而取得重大突破的著名科学家。J.J.汤姆逊在卢瑟福获诺贝尔 奖庆祝会上说“在能移对科学做出的一切贡献之中,观念的突破是最伟大的。”〔11〕李政道、杨振宁推翻宇 称守恒律,就是这种观念突破的重大发现。大家知道,一个对称原理产生一个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金科玉 律”,其中左右对称导致宇称守恒律。至本世纪50年代,在亚原子领域,种种实验表明:θ介子与τ介子具有 相同的质量、自旋、电荷与寿命,应为同一种Κ介子。但在衰变中却显示它们的宇称不相同,与其它实验矛盾 ,这就是著名的θ-τ之谜〔12〕。坚信宇称守恒的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此迷惑不解,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 的两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也许受了中国古代阴阳太极图的启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及实验验证的建议,以中国女科学家吴健雄为首的实验小组成功地证实了这一 发现,李—杨因此获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4)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务实精神
爱因斯坦说:“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18〕古今中外的优秀科学家 ,在探索自然界奥秘、寻求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时,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过程中 ,总是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气节。这是科学家品德力量中又一伟大之处。
一般地说,人们在揭示自然界奥秘、把握客观事物契机、在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既要有敢于冒 险、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又要为此长期积累、储备,要有毅力,要有恒心。巴斯德有一句名言:“机遇只偏 爱有准备的关脑。”澳大利亚科学家W.I.B.贝弗里奇在所著《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例举了机遇在新发现 中作用的实例近30个,〔14〕无一不说明了这点。
一般地说,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科学家在追求真理,发现真理时,更需愈越重重障碍或 阻隔。他们既要有非凡的勇气与开拓精神,又要有对新发现、新发明的坚定信念,以及敢于坚持真理,为真理 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坚强斗志。在科学史上,许多优秀科学家为坚持和捍卫真理或遭受挫折,或付出沉重代 价、以至生命的例子比比皆是。布鲁诺、伽里略因支持与宣传日心说,而惨遭罗马教廷的杀害与监禁;赫胥黎 为坚持与捍卫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英国天主教势力奋战了25年;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宗教界视为异端邪说 ,直到他死后35年才被承认与传播;法国青年数学家伽罗瓦19岁时为群论所做的奠基性研究受到科学史上少有 的冷遇与压制,直至他死后14年才公之于世……。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误与错误是经常发生、难以避免的。可贵的是,许多优秀科 学家,不仅能在作出发现前,严格试验、寻找错误,杜绝错误;作出发现后,有了错误,也能及时纠正,甚至 对于自己长期坚持的思想,在新的事实面前,也勇于放弃。这种勇于修正错误的可贵精神与坚持真理的坚定信 念是一致的,也是科学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5)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
以造福人类作为科学研究目的科学家,必然具有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在科学史中,许多成绩卓著的科学 家大都具有这一美德。居里夫人对待财富的态度是大家熟知的:她发现镭以后,许多商人企图以高价购买生产 镭的专利,居里夫人则回答:“没有人应该由镭致富,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世界的。”〔15〕在科学史 上这种例子还很多:伦琴发现的X射线、富兰克林发明的一种新式火炉、戴维发明的矿山安全灯、我国化学家黄 鸣龙的黄鸣龙还原法……都放弃了专利,诺贝尔用自己全部财富设立奖金,以奖励全世界对科学与和平事业作 出杰出贡献的人,而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则不把奖金据为己有:居里夫人把两次奖金全部用于科学实验和购买 公债;伦琴把全部奖金献给维尔茨堡大学,用以促进科学研究;瑞利把奖金的一半赠给卡文迪许实验室……。 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美德更值得后人敬仰。他拒绝每分钟1000美元的电台演讲,却同意将1905年发表的30页的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重抄一遍拍卖,将所得650万美元全部捐献支援法西斯战争。他曾婉言谢绝就任以色 列总统,死前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骨灰秘密保存,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他于1955年4月18日 1时25分逝世,下午4时即火化。
在通过科学史宣扬科学家品德力量时,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评介少数科学家不道德行为等负面现象也是有 益的。例如:斯塔克效应是一个在原子物理、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等课程中均出现的课题。在讲完斯塔克效应 的微观机制后,我们说: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此获1919年诺贝尔物理奖,但自此以后他走上了背离科学、追逐 名利的道路。英国科学家韦伯在《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一书中评价他差不多与所有同事都争吵过,唯独勒朗 德一人除外,后者因对犹太人的“教条物理学的痛斥得到了斯塔克的支持……。1947年斯塔克72岁时,因追随 希特勒被判刑4年。”斯塔克后来在回忆录中歼悔了自己的过失。从学生震惊、惊异的神态,我们知道这段话不 是多余的!
3 “有机结合”对教师提出于更高要求
既然人是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在科学教育中也就必须是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而不是生搬硬套、东拼 西凑,也不能喧宾夺主,为讲史而讲史。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共鸣、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振撼,才能使学 生终生受益。为要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材要率先改进。大家知道,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教师 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从该课程获取教益的主要根源。因此,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 精炼、准确的表达本课程的科学内容,而且还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从做人、长智慧、长能力的角度出发编写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行家已在这些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如美国著名物理学家E.U.康登著的《原子结构》, 我国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著的《原子物理学》都是受到大家欢迎的这种教科书。笔者在自己主编的《 结构化学基础》一书中也作了这样的努力。
其次,“有机地结合”,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从探讨问题、发现问题的角度讲课。我国著名科学家钱 伟长在给青年学生谈治学经验时,十分推崇吴有训教授的物理课,吴先生就是这样讲课的,他的课在我国老一 辈物理学家的脑海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事实上,许多有经验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是这样讲课的,在讲完 光的二象性后,我们说:静止质量为零,通常显示波动性的光具有粒子性,现在能否反过来想:静止质量不为 零,通常显示粒子性的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你有过这样的想法吗?你能提这样的问题吗?正当不少物理学 家为光的二象性迷惑不解的时候,一个刚从历史学研究转向物理学的法国年轻人德布洛意大胆地提出实物粒子 也有波性的假设,并继续作了深入的工作,德布洛意因此获1929年度诺贝尔物理奖。从学生惊喜和专注的眼神 ,我们知道,这段话在学生心灵深处撞起了火花。
其三,“有机地结合”,要求教师要多投入、多付出。具体地说,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科学史,特别是要 对本学科的发展史有较深入的了解。为此,还要博览群书,要多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讲演或书信集,要勤动 笔做摘录,要做有心人,当然,在高校评职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面前,这样做是“不合算”的,是做“无 用功”,但当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们赞许的眼光、专注的神态、爽朗开心地微笑,当我们想到自己有幸置身 于科学的殿堂。有幸站在大学的神圣教坛得天下英才而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认真的投入与付出呢 《教学研究通过科学史进行德育的探索(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751.html
(4)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务实精神
爱因斯坦说:“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18〕古今中外的优秀科学家 ,在探索自然界奥秘、寻求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时,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过程中 ,总是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气节。这是科学家品德力量中又一伟大之处。
一般地说,人们在揭示自然界奥秘、把握客观事物契机、在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既要有敢于冒 险、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又要为此长期积累、储备,要有毅力,要有恒心。巴斯德有一句名言:“机遇只偏 爱有准备的关脑。”澳大利亚科学家W.I.B.贝弗里奇在所著《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例举了机遇在新发现 中作用的实例近30个,〔14〕无一不说明了这点。
一般地说,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科学家在追求真理,发现真理时,更需愈越重重障碍或 阻隔。他们既要有非凡的勇气与开拓精神,又要有对新发现、新发明的坚定信念,以及敢于坚持真理,为真理 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坚强斗志。在科学史上,许多优秀科学家为坚持和捍卫真理或遭受挫折,或付出沉重代 价、以至生命的例子比比皆是。布鲁诺、伽里略因支持与宣传日心说,而惨遭罗马教廷的杀害与监禁;赫胥黎 为坚持与捍卫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英国天主教势力奋战了25年;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宗教界视为异端邪说 ,直到他死后35年才被承认与传播;法国青年数学家伽罗瓦19岁时为群论所做的奠基性研究受到科学史上少有 的冷遇与压制,直至他死后14年才公之于世……。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误与错误是经常发生、难以避免的。可贵的是,许多优秀科 学家,不仅能在作出发现前,严格试验、寻找错误,杜绝错误;作出发现后,有了错误,也能及时纠正,甚至 对于自己长期坚持的思想,在新的事实面前,也勇于放弃。这种勇于修正错误的可贵精神与坚持真理的坚定信 念是一致的,也是科学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5)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
以造福人类作为科学研究目的科学家,必然具有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在科学史中,许多成绩卓著的科学 家大都具有这一美德。居里夫人对待财富的态度是大家熟知的:她发现镭以后,许多商人企图以高价购买生产 镭的专利,居里夫人则回答:“没有人应该由镭致富,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世界的。”〔15〕在科学史 上这种例子还很多:伦琴发现的X射线、富兰克林发明的一种新式火炉、戴维发明的矿山安全灯、我国化学家黄 鸣龙的黄鸣龙还原法……都放弃了专利,诺贝尔用自己全部财富设立奖金,以奖励全世界对科学与和平事业作 出杰出贡献的人,而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则不把奖金据为己有:居里夫人把两次奖金全部用于科学实验和购买 公债;伦琴把全部奖金献给维尔茨堡大学,用以促进科学研究;瑞利把奖金的一半赠给卡文迪许实验室……。 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美德更值得后人敬仰。他拒绝每分钟1000美元的电台演讲,却同意将1905年发表的30页的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重抄一遍拍卖,将所得650万美元全部捐献支援法西斯战争。他曾婉言谢绝就任以色 列总统,死前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骨灰秘密保存,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他于1955年4月18日 1时25分逝世,下午4时即火化。
在通过科学史宣扬科学家品德力量时,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评介少数科学家不道德行为等负面现象也是有 益的。例如:斯塔克效应是一个在原子物理、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等课程中均出现的课题。在讲完斯塔克效应 的微观机制后,我们说: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此获1919年诺贝尔物理奖,但自此以后他走上了背离科学、追逐 名利的道路。英国科学家韦伯在《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一书中评价他差不多与所有同事都争吵过,唯独勒朗 德一人除外,后者因对犹太人的“教条物理学的痛斥得到了斯塔克的支持……。1947年斯塔克72岁时,因追随 希特勒被判刑4年。”斯塔克后来在回忆录中歼悔了自己的过失。从学生震惊、惊异的神态,我们知道这段话不 是多余的!
3 “有机结合”对教师提出于更高要求
既然人是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在科学教育中也就必须是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而不是生搬硬套、东拼 西凑,也不能喧宾夺主,为讲史而讲史。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共鸣、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振撼,才能使学 生终生受益。为要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材要率先改进。大家知道,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教师 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从该课程获取教益的主要根源。因此,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 精炼、准确的表达本课程的科学内容,而且还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从做人、长智慧、长能力的角度出发编写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行家已在这些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如美国著名物理学家E.U.康登著的《原子结构》, 我国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著的《原子物理学》都是受到大家欢迎的这种教科书。笔者在自己主编的《 结构化学基础》一书中也作了这样的努力。
其次,“有机地结合”,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从探讨问题、发现问题的角度讲课。我国著名科学家钱 伟长在给青年学生谈治学经验时,十分推崇吴有训教授的物理课,吴先生就是这样讲课的,他的课在我国老一 辈物理学家的脑海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事实上,许多有经验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是这样讲课的,在讲完 光的二象性后,我们说:静止质量为零,通常显示波动性的光具有粒子性,现在能否反过来想:静止质量不为 零,通常显示粒子性的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你有过这样的想法吗?你能提这样的问题吗?正当不少物理学 家为光的二象性迷惑不解的时候,一个刚从历史学研究转向物理学的法国年轻人德布洛意大胆地提出实物粒子 也有波性的假设,并继续作了深入的工作,德布洛意因此获1929年度诺贝尔物理奖。从学生惊喜和专注的眼神 ,我们知道,这段话在学生心灵深处撞起了火花。
其三,“有机地结合”,要求教师要多投入、多付出。具体地说,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科学史,特别是要 对本学科的发展史有较深入的了解。为此,还要博览群书,要多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讲演或书信集,要勤动 笔做摘录,要做有心人,当然,在高校评职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面前,这样做是“不合算”的,是做“无 用功”,但当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们赞许的眼光、专注的神态、爽朗开心地微笑,当我们想到自己有幸置身 于科学的殿堂。有幸站在大学的神圣教坛得天下英才而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认真的投入与付出呢 《教学研究通过科学史进行德育的探索(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