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一个“给力”的化学课堂论文
还学生一个“给力”的化学课堂论文
闫志繁 吉林油区教育处第十二中学吉林松原(138000)
有一位中学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针对这种现状,作为常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彻底改变一味“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我在对传统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努力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的课堂
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进行教学活动,使应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楚的知识易于理解。实验资料表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40.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因此,我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例如:在讲《化学肥料》这节课时借用网上的视频资料,使这些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孩子能通过直观的影像和声音了解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充分利用直观的实验教学,给学生一个手脑并用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教学中不仅不能忽视实验教学,而且不能以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实验教学。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希望亲手动一动、做一做。
如在讲授“氢气的性质”时,让学生亲自用氢气吹肥皂泡。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我们将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回去做,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与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通过亲自实验,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3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平和乐于接受的课堂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传统教学注重“师道尊严”, 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不搞一言堂,不惟我独尊,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并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之个性得到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总是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常常不合时宜地讲出来,还在课堂上经常和老师同学因为对问题的见解不同发生争执,惹得大家都很讨厌他。在化学课堂他又是“故伎重演”,我没有制止更没有斥责,而是耐心的帮他解除疑惑,课后又单独找他谈心,肯定他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适时的提出问题。使他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高了,提的问题也很有深度了。也乐于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见解了。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平和乐于接受的课堂。
4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维,才会学得主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在备课中,我随时换位思考,预想学生的提问,时时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会想哪些问题?”课堂上运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与追求的热情。在每一节的导言设计中,力求简洁、生动、扣人心弦引领学生的大脑思维,选择运用生活常识导入、复习导入、新闻热点事件导入等方式,迅速自然地切入课堂。
比如在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时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的变化,产生问题:探讨如何检验氢氧化钠变质?我适时的运用恰当的语言引领学生探讨选择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检验,同时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氢氧化钠全部变质和部分变质的方法,给学生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
5努力挖掘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给学生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课堂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启蒙学科,本来就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第八单元三个课题的知识编排就体现了这个观点,金属材料知识来源于生活,接着走入化学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最后回归生活谈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讨论。
比如讲空气的存在联系“风吹草动”“红旗飘飘”等自然现象,讲《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联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煤气中毒等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学生一个包含丰富生活的化学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为一名战斗在课改一线的教师,要深刻领会陶行知思想的精髓,使学生在生动、直观、活跃、轻松的生活化的化学课堂中获得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还学生一个“给力”的化学课堂。 《还学生一个“给力”的化学课堂论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824.html
闫志繁 吉林油区教育处第十二中学吉林松原(138000)
有一位中学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针对这种现状,作为常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彻底改变一味“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我在对传统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努力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的课堂
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进行教学活动,使应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楚的知识易于理解。实验资料表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40.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因此,我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例如:在讲《化学肥料》这节课时借用网上的视频资料,使这些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孩子能通过直观的影像和声音了解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充分利用直观的实验教学,给学生一个手脑并用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教学中不仅不能忽视实验教学,而且不能以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实验教学。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希望亲手动一动、做一做。
如在讲授“氢气的性质”时,让学生亲自用氢气吹肥皂泡。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我们将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回去做,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与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通过亲自实验,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3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平和乐于接受的课堂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传统教学注重“师道尊严”, 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不搞一言堂,不惟我独尊,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并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之个性得到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总是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常常不合时宜地讲出来,还在课堂上经常和老师同学因为对问题的见解不同发生争执,惹得大家都很讨厌他。在化学课堂他又是“故伎重演”,我没有制止更没有斥责,而是耐心的帮他解除疑惑,课后又单独找他谈心,肯定他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适时的提出问题。使他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高了,提的问题也很有深度了。也乐于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见解了。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平和乐于接受的课堂。
4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维,才会学得主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在备课中,我随时换位思考,预想学生的提问,时时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会想哪些问题?”课堂上运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与追求的热情。在每一节的导言设计中,力求简洁、生动、扣人心弦引领学生的大脑思维,选择运用生活常识导入、复习导入、新闻热点事件导入等方式,迅速自然地切入课堂。
比如在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时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的变化,产生问题:探讨如何检验氢氧化钠变质?我适时的运用恰当的语言引领学生探讨选择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检验,同时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氢氧化钠全部变质和部分变质的方法,给学生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
5努力挖掘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给学生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课堂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启蒙学科,本来就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第八单元三个课题的知识编排就体现了这个观点,金属材料知识来源于生活,接着走入化学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最后回归生活谈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讨论。
比如讲空气的存在联系“风吹草动”“红旗飘飘”等自然现象,讲《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联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煤气中毒等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学生一个包含丰富生活的化学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为一名战斗在课改一线的教师,要深刻领会陶行知思想的精髓,使学生在生动、直观、活跃、轻松的生活化的化学课堂中获得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还学生一个“给力”的化学课堂。 《还学生一个“给力”的化学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