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总复习难点剖析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来是高三复习中的难点,难就难在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中要涉及到较深层次的历史理 论问题。随着历史理论成为历史科高考测试的重要目标,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中的历史理论的教学问题应该引 起我们高度重视。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部分,主要是叙述基本史实,对其中蕴含的历史理论问题 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掌握了教材中的这些基本史实,如果在高考前夕的总复习中仍然停留在重复这些基本史 实上已无意义。总复习中应以这些史实为基础,在面上拓宽,在层次上加深,以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而这就必然要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民族关系史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如何运用这些观点和理论 去解决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总复习中遇到的若干问题,是一个难点。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如何理解各民族在祖国缔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各民族在创造祖国历史中的作用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该问题缺乏全面深入 的认识与思考。在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共处于一个大国之中,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 汉民族发展程度高,而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与各兄弟民族的接触中,汉民族 先进的生产和文化对各兄弟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因为如此,就很容易片面强调汉民族的作用,从而忽视各 少数民族在创造祖国历史中的作用。对此,在总复习中要明确并始终贯穿这样一个观点: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共 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既要理解汉民族在创造祖国历史和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也要充分具体地分 析各少数民族对祖国作出的贡献。
通过教材中“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春秋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民族融合,并联系以后历代各民 族联系交往、共同生产和民族融合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从远古起,我们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和繁衍 在中国这块辽阔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结合成伟大的中华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联系张骞通西域后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回纥和唐的经济文化交流、辽夏金 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黄道婆从黎族学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鞑靼与明朝的互市等史实,可以说明在各民族 的相互交往中,各少数民族也曾在经济文化方面给汉族以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 的史实,充分肯定少数民族开发和保卫祖国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和南方的广大边疆地区,在奠定祖国版图 和巩固祖国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从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看,有的接近于汉族,甚至在某一 方面或某一历史阶段高于汉族,并非所有少数民族在所有方面都比汉族落后。许多以畜牧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 ,对促进祖国的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些少数民族在手工技艺方面独树一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许 多少数民族灿烂的文学艺术在中原地区广为传播(例如《敕勒歌》和《木兰辞》)。历史上不少朝代,如北魏 、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总之,几千年的漫 长历史表明,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祖国的统一大业是由各民族共同完成的。
二、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1993年高考历史试题中的第22题是:“宋代文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什么叫‘榷场’?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 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该题主要考查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第三问要求回答的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就是中国 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参考答案中分为三个层次评分。如果考生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理解不深,只 能答出第一个层次。只有深刻理解才能答出第三个层次。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总复习中必须对这 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各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密切交 流的友好合作关系。自秦朝统一到1840年的两千多年里,国家统一的时间大大超过了国家分裂的时间。统一时 间在千多年以上,而分裂时间只有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二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时间不 过几百年。这种状况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发生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在国家分裂时期,各民族之间仍然没有隔断 联系,仍然存在着各方面的经济文化交流,例如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就是如此。在民族战争之后,也会出现 议和,例如“澶渊之盟”。议和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战争对双方民族都不利。1993年高考历 史试题第22题中的第二问“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考查的便是在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各民族仍存在的经济文化 交流问题,同时告诉我们民族间维持和平关系、开展贸易往来,对双方民族都有利。从整个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史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在长期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中互相学习和吸收,早已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 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历史上又存在过民族纷争和民族压迫,造成了很深的民族隔 阂。汉族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压迫过少数民族;有几个少数民族也建立过全国性政权(如元朝、清朝等)或范 围较大的地区性政权(如辽、金等),同样实行过民族压迫制度。由于统治阶级的驱使以及民族成见,不同民 族之间又经常兵戎相见,发生战争。
对于以上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存在的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哪个是主要的?主流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能回 避。这就需要我们把以上两个方面综合起来,作进一步的分析。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尽管历史上有友好交往, 也有兵戎相见,历史上也曾不断出现过统一或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间还是一直不断互相交往、互相吸收、互 相依存,并且越来越接近,从而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这乃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三、如何分析中国古代史上民族战争的性质
如何评判中国古代史上民族战争的性质,学生往往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我们在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应首 先明确: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问题。
如前面所说,在中国古代史上,各个民族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而且经常发生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 ;西晋与匈奴、鲜卑、羯、氐、羌之间;唐与突厥之间;宋与契丹、女真、西夏、蒙古之间;明与瓦剌之间; 清与准噶尔之间,都曾有过民族战争。一些战争发生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也有一些是发生于各少数民族之 间。民族战争都是在一定的政权名义下进行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许多民族的统治阶级都曾以自己为主体,在 一个多民族的大国的范围内,或者建立过全国性的政权,或者建立过地区性、局部性的政权。尽管在一定时期 内形成了分裂局面,但都是存在于多民族的封建大国内的政权,不应称作“异国”。这些政权,或者利用中央 王朝敕封的官号扩充势力,或者以得到中央王朝的册封作为行使其统治权的合法依据,在政治上对中央王朝保 持一定的隶属关系,在经济上纳贡和互市。中国古代史上各个民族政权和统治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犹如各 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一国之内的问题,不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这些民族战争都是国内战争,是在一个多 民族的封建大国范围内发生的,交战双方虽互称敌我,但在评判是非时,不宜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等提 法。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做进一步的分析。虽然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战争,交战双方没 有“内外”之别,但是战争应有是非之分,即战争应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区别。评判中国古代史上 民族战争性质的标准是:凡是违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阻碍历史前进的,就是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反之 ,就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南宋抗金的战争、元末反对蒙古统治集团的战争、清康熙年间三次讨伐准噶尔部的战 争,这些都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以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来看,匈奴贵族在西汉初年经常带领骑兵掠夺西汉北 部边郡。在此情况下,反击匈奴贵族的进攻,保卫西汉边境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发展成为西汉的当务之急。 因此,汉武帝时对匈奴用兵,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再以南宋抗金战争 来说,女真贵族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给中原人民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极大损失,给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抗金 战争符合广大人民反抗女真贵族掠夺的要求,因而是正义的战争。十六国之间的战争、辽和金之间的战争,属 于各族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的混战,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反动的。
在评判民族战争的性质时,应注意避免几种错误观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汉族人口多,统治时间 较长,并对少数民族实行过民族压迫制度,但是不能说凡是由少数民族发动的针对汉族统治的战争都是正义的 、进步的;也不能说凡是由汉族发动的、针对某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总复习难点剖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890.html
一,如何理解各民族在祖国缔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各民族在创造祖国历史中的作用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该问题缺乏全面深入 的认识与思考。在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共处于一个大国之中,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 汉民族发展程度高,而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与各兄弟民族的接触中,汉民族 先进的生产和文化对各兄弟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因为如此,就很容易片面强调汉民族的作用,从而忽视各 少数民族在创造祖国历史中的作用。对此,在总复习中要明确并始终贯穿这样一个观点: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共 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既要理解汉民族在创造祖国历史和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也要充分具体地分 析各少数民族对祖国作出的贡献。
通过教材中“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春秋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民族融合,并联系以后历代各民 族联系交往、共同生产和民族融合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从远古起,我们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和繁衍 在中国这块辽阔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结合成伟大的中华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联系张骞通西域后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回纥和唐的经济文化交流、辽夏金 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黄道婆从黎族学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鞑靼与明朝的互市等史实,可以说明在各民族 的相互交往中,各少数民族也曾在经济文化方面给汉族以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 的史实,充分肯定少数民族开发和保卫祖国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和南方的广大边疆地区,在奠定祖国版图 和巩固祖国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从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看,有的接近于汉族,甚至在某一 方面或某一历史阶段高于汉族,并非所有少数民族在所有方面都比汉族落后。许多以畜牧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 ,对促进祖国的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些少数民族在手工技艺方面独树一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许 多少数民族灿烂的文学艺术在中原地区广为传播(例如《敕勒歌》和《木兰辞》)。历史上不少朝代,如北魏 、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总之,几千年的漫 长历史表明,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祖国的统一大业是由各民族共同完成的。
二、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1993年高考历史试题中的第22题是:“宋代文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什么叫‘榷场’?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 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该题主要考查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第三问要求回答的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就是中国 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参考答案中分为三个层次评分。如果考生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理解不深,只 能答出第一个层次。只有深刻理解才能答出第三个层次。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总复习中必须对这 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各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密切交 流的友好合作关系。自秦朝统一到1840年的两千多年里,国家统一的时间大大超过了国家分裂的时间。统一时 间在千多年以上,而分裂时间只有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二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时间不 过几百年。这种状况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发生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在国家分裂时期,各民族之间仍然没有隔断 联系,仍然存在着各方面的经济文化交流,例如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就是如此。在民族战争之后,也会出现 议和,例如“澶渊之盟”。议和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战争对双方民族都不利。1993年高考历 史试题第22题中的第二问“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考查的便是在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各民族仍存在的经济文化 交流问题,同时告诉我们民族间维持和平关系、开展贸易往来,对双方民族都有利。从整个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史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在长期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中互相学习和吸收,早已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 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历史上又存在过民族纷争和民族压迫,造成了很深的民族隔 阂。汉族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压迫过少数民族;有几个少数民族也建立过全国性政权(如元朝、清朝等)或范 围较大的地区性政权(如辽、金等),同样实行过民族压迫制度。由于统治阶级的驱使以及民族成见,不同民 族之间又经常兵戎相见,发生战争。
对于以上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存在的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哪个是主要的?主流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能回 避。这就需要我们把以上两个方面综合起来,作进一步的分析。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尽管历史上有友好交往, 也有兵戎相见,历史上也曾不断出现过统一或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间还是一直不断互相交往、互相吸收、互 相依存,并且越来越接近,从而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这乃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三、如何分析中国古代史上民族战争的性质
如何评判中国古代史上民族战争的性质,学生往往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我们在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应首 先明确: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问题。
如前面所说,在中国古代史上,各个民族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而且经常发生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 ;西晋与匈奴、鲜卑、羯、氐、羌之间;唐与突厥之间;宋与契丹、女真、西夏、蒙古之间;明与瓦剌之间; 清与准噶尔之间,都曾有过民族战争。一些战争发生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也有一些是发生于各少数民族之 间。民族战争都是在一定的政权名义下进行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许多民族的统治阶级都曾以自己为主体,在 一个多民族的大国的范围内,或者建立过全国性的政权,或者建立过地区性、局部性的政权。尽管在一定时期 内形成了分裂局面,但都是存在于多民族的封建大国内的政权,不应称作“异国”。这些政权,或者利用中央 王朝敕封的官号扩充势力,或者以得到中央王朝的册封作为行使其统治权的合法依据,在政治上对中央王朝保 持一定的隶属关系,在经济上纳贡和互市。中国古代史上各个民族政权和统治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犹如各 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一国之内的问题,不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这些民族战争都是国内战争,是在一个多 民族的封建大国范围内发生的,交战双方虽互称敌我,但在评判是非时,不宜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等提 法。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做进一步的分析。虽然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战争,交战双方没 有“内外”之别,但是战争应有是非之分,即战争应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区别。评判中国古代史上 民族战争性质的标准是:凡是违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阻碍历史前进的,就是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反之 ,就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南宋抗金的战争、元末反对蒙古统治集团的战争、清康熙年间三次讨伐准噶尔部的战 争,这些都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以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来看,匈奴贵族在西汉初年经常带领骑兵掠夺西汉北 部边郡。在此情况下,反击匈奴贵族的进攻,保卫西汉边境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发展成为西汉的当务之急。 因此,汉武帝时对匈奴用兵,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再以南宋抗金战争 来说,女真贵族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给中原人民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极大损失,给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抗金 战争符合广大人民反抗女真贵族掠夺的要求,因而是正义的战争。十六国之间的战争、辽和金之间的战争,属 于各族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的混战,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反动的。
在评判民族战争的性质时,应注意避免几种错误观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汉族人口多,统治时间 较长,并对少数民族实行过民族压迫制度,但是不能说凡是由少数民族发动的针对汉族统治的战争都是正义的 、进步的;也不能说凡是由汉族发动的、针对某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总复习难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