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老校焕发青春的动力
——解读广州市小北路小学林海英校长的办学思想
林海英,1972年生,1989年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广东省一级学校——广州市小北路小学校长。广东省优秀教师,广州市人大代表,越秀区“十大杰出青年”。
学校发展观——打造“阳光小北”品牌
小北路小学是广州市的百年老校。2001年4月,这所老校迎来了一位年龄还不到30岁的女校长。新校长叫林海英,别看她年轻,在当地可是小有名气的人物,21岁时入选越秀区“十大杰出青年”,还是广东省的优秀教师。
林校长思维活跃,敢想敢为,上任后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老校焕发青春。
她认为,新校长应该认真研究老校的历史和传统,研究老校长和名校的办学经验,研究学校的运行轨迹和特点。但是,在尊重这些“传家宝”的基础上,要把握新时期的办学方向,要用“第三只眼睛”来看学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稳定发展中求创新,大胆地扬弃、突破、改革和创新,为老校注入新的生命力。“小北路小学之所以有名,是历任校长不停创新的结果。如果依然沿袭老传统,墨守成规,不敢变革,那小北路小学早就落伍了。”
小北路小学的德育很有特色。林海英接手的时候,德育课题已经有两个阶段性成果。但她认为,要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就要把单项的德育研究扩展为办学的整体性课题研究,培养善于自我教育与发展的“阳光小北人”;培养“乐观进取,朝气蓬勃,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阳光小北人”;塑造“与人为善、互相欣赏、精诚合作、渴望崇高、追求卓越”的“阳光小北”教师形象;构建“以人为本,民主、公开、公平、透明”的“阳光小北”管理模式。一句话,就是要努力打造“阳光小北”品牌。
林海英是这样解释“阳光小北”理念的:
阳光是一种朝气、一种激情,如同永不休止的动力,意味着创新、领先和希望;阳光小北就是一个与时俱进、启迪未来的智慧学园。
阳光诠释出一种责任、一种态度,是对生活、对社会、对生命的态度;自立、自强与合作;阳光小北,就是塑造社会责任与人生态度的规范之园。
阳光代表着自然与健康,无论对身体还是心灵,象征着自信乐观,热情奔放;阳光小北,就是一个温馨和谐、自然天成的成长乐园。
记者点评:一般而言,百年老校名气大,文化底蕴深,“传家宝”也多。新任校长大多会墨守成规,老老实实地去继承这些传统。名校的老传统是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这才是可持续发展观,这才叫与时俱进。名气,有时候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有时候也可以变成学校发展的阻力。新校长不要被这个“名气”所累,要像林海英校长那样,用“第三只眼睛”看老校,为老校注入新的生命力,让老树发出新芽。
教师成长观——培育名师群体成长的沃土
“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育出一流的学生”。林海英认为,一所老校、名校仅有几个名师是不够的,要锻造一个“小北名师”群体。
教师的成长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良师的引领。小北路小学提出了“分层培养,扬其所长,形成特色,鼓励冒尖”的教师培养思路,建立机制,为名师的成长搭平台、树梯子。
“一年跟教入门,三年锻炼提高,五年冒尖成熟,八年形成风格”。在这样高标准要求下,学校为每位青年教师“度身定做”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远目标。在导师的帮助下,在课题的引领下,快速成长。
25位骨干教师是学校的财富,年轻教师都拜师学徒。林海英亲自担任“培训师”,再忙她也要抽出身来,到教研组里,到课堂里,举办讲座,上示范课。
新教师上岗后,学校选定德才兼备的教师带教;对具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在政治和业务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通过教师党员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使优秀教师尽快脱颖而出;组织教师参与师德演讲、收集整理“教师忌语”等活动,使教师自我教育、自加压力。
“对那些具备名师潜质的培养对象不能让其自生自灭,要总结和传播经验”。
学校为每位教师建立了发展档案,从教育思想、职业道德、教育行为、业务素养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教师每月填写一份“自我回顾评价表”,其中有工作自我评价、教学感受和自我发现等内容。这些评价表都要发送到林校长的邮箱中,校长对每位教师做出“诊断”,提出具体要求。在这个评价过程中,教师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同时也缩短了校长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让教师尽快成长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学习,将学校构建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去年寒假前夕,林海英送给每位教师一份礼物——4本教育理论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班主任工作基本技能训练》、《敬业》、《师生沟通的艺术》)。
在每月的“阅读沙龙”上,教师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学校每周一次的例会已不再是单一的行政例会,也不是校长个人的“训话”会,而是全体教师的交流会,是学校的教学论坛。教师有新的想法了,可以在这个讲坛上展示;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让大家分享。
“学习就是机会,培训就是福利,学习就是给我成长的条件与空间”。这是小北路小学教师的共识。
“要用科研来推动教学,用科研来引领教师成长”。林海英认为,“这样可以把教师平常教学中的表面现象提升到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因此,学校要求人人参与教育科研,人人有课题,人人写论文,人人上研究课。课题也不是去盲目寻找,而是就近在身边的教育岗位中寻找,如学科教学、团队工作、社会活动以及学校管理等,从中再细分出许多特定的 《创新是老校焕发青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