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政治论文 >> 正文

韩国道德课浅探


育部咨询报告,内部资料,1997 年10月,112页。)基于上述精神, 目前韩国的道德课评估分为四部分:一是对道德知识的评估,主要为笔试 ,加入多选题、主观表述题等多种形式;二是对道德信念的评估,包括行为观察、面试、课堂问答观察等;三 是对道德思考能力的评估,主要对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进行评估;四是对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估,这是道德课评估 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方法上更要求多样化,包括前三种评估中提到的所有方法。韩国的多样化评估体现了道德 课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目的,但是,这种评估方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对学生的道德信念、道德思考 能力、实践能力进行不带个人偏见的、客观全面的评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是很难达到的。
    四、韩国道德课的最新改革动向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并非易事。寻求道德课的理想模式也许是 各国教育的永久课题。韩国的第七次教育课程出台于1997年10月,并准备从2000年开始在韩国的中小学正式启 用。本次道德课研究小组由教育部等政府部门、教育开发院等研究机构、汉城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一些中 小学教师组成,研究历时一年,反映出韩国对二十世纪道德教育的重视。该教育课程对道德课的性质规定为: “道德课是人性教育和民主市民教育的根本”。(注:[韩]汉城大学道德课教育课程改订研究会:《第七次 中小学道德课教育课改订研究》1997年教育部咨询报告,内部资料,1997年10月,112页。)指出了道德课的两 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次改革有三大举措。
    首先,强调以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为前题的人性教育。改革小组认为,学生在道德课中学到的内容对他们道 德行为的改善起到多大作用是审视道德课存在意义的关键,而现行道德课中知识传授依然占相当比重,无法体 现道德课的这一宗旨。为此,改变在小学低、中年级安排有关日常行为习惯、道德实践方面的内容;高年级则 安排道德认知方面的内容的原有做法;在小学全年级贯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的实践 活动,设计一种以实践为主的人性教育课程。中学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阶段性地安排道德课的四大部 分,初一主要进行“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教育;初二安排“社会生活”与“国家民主生活”; 初三再回到“个人生活”部分。在内容编排上尽量避免重复,并注意到小学和中学的连贯性,在初中一、二年 级强调生活礼节与正确的生活态度,即直接向学生指出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初三到高一阶段则通过向学生 揭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其次,道德课内容的进一步合理化。改革小组认为,道德课内容不仅要体现出作为一个韩国人必须具有的 道德品质,而且还要能反映出国际共通的价值观及普遍伦理标准。基于上述观点,本次改革在参考国内外有关 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课的教学要点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根据韩国国民伦理学会在九十年代初研究发表的“ 韩国十大民族精神要素”中的“尊重生命”、“爱好和平”,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着手制定并将于本世纪 末发表的“二十一世纪普遍伦理纲领”基本方向中的“尊重生命”、“相互尊重和爱护”等精神,增加了“尊 重生命”、“敬爱”、“关怀他人”等要点。
    第三,评估亦是本次改革值得注目的一点。改革小组明确指出:“避免划等级和量化评估方法,尽量采取 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比如评语式评估”(注:[韩]汉城大学道德课教育课程改订研究会:《第七次中小学道 德课教育课改订研究》1997年教育部咨询报告,内部资料,1997年10月,112页。)。本次改革认为,应确立正 确的评估观, 即道德课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标成绩、排名次,而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 成长以及不断提高道德课的教学水平。基于这样的评估观,推荐了包括道德认知鉴定、学生行为观察、自我鉴 定、谈话、标准化测量、学生之间相互评估等方法在内的多样化评估。
    五、韩国道德课的特点分析
    综上所述,韩国的道德课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政治对道德课的巨大影响。 社会发展与变迁对学校教育起到不断调节的作用,而对韩国的道德课来说 ,最大的影响因素莫过于政治。这也是韩国教育本身的特征之一。几乎每次政府换届都伴随着一次教育改革, 而道德课又往往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公布的七次“教育课程”中有四次是政府强有力干涉下的产物, 例如,朴正熙执政期间颁布的第二次教育课程和《国民教育宪章》,以及全斗焕执政当年便制订颁布的第四次 教育课程。政治对道德课影响巨大的特点,与韩国的国家特点及文化传统不无关系。首先,韩国属于东亚儒家 文化圈,一直处于文化次中心的地位,将儒家文化传播到日本及周边诸国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韩国儒家理论。 在根深蒂固的儒文化影响下,韩国具有重视教育、重视道德的悠久传统。韩国总统金泳三在竞选时提出一系列 教育改革方案,表明要做一个“教育总统”而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一例。其次,经历了近半世纪的日本殖民 统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三年“军事管辖”,韩国的文化传统倍受摧残,导致国民意识颓废、社 会风气紊乱。韩国的执政者尤其是进行了近二十年独裁政治的朴正熙认为,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从国民意识 改造开始,这在他执政后提出的“防止间接侵略”、“消灭贫困”、“国民意识改造”、“文化革新”四大革 命公约中亦可略窥其端倪。
    2、在道德课中坚持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朝鲜半岛分裂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是韩 国始终未能放松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原因。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和南北紧张局势的缓和,教育内容从过去的“反 共道德”、“反共国家生活”等逐渐改变为“统一安保生活”和目前的“国家民主生活”,这些内容在道德课 中的比重也由40%—50%减少到25%,教育方法也由一味灌输反共改为介绍北朝鲜现状、加强统一意识等,但 是其主要目的依然是防范北朝鲜的意识渗透、树立统一意识。
    3、传统文化在道德课中的重要地位。 韩国的道德课中传统道德部分一直占着重要比重。朴正熙执政期间 颁布的第二次教育课程甚至将“礼仪生活”作为道德课四大组成内容之一,重点进行传统文化、传统礼仪以及 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育。目前,传统教育部分被囊括在“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当中,包括介绍历史人物、祖先的家庭生活状况、传统节日等。以中学道德课第一 册为例,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包括:“历史人物”中对元晓、释伽牟尼、孔子、李湟的介绍;“传统生活习俗” 中有关于孝与敬老的内容;“现代社会与传统道德”中还包括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传统道德的今天、传统道 德的内容等。
    笔者认为,韩国道德课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教科书的编写以一些道德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违背 了道德课目标的初衷;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韩国道德课浅探(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94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