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政治论文 >> 正文

韩国道德课浅探


韩国是以儒、佛思想为主要道德理念的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道德教育。近代学校体制建立之时,称为“修 身课”的道德课便被定位于各科之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曾对韩国实行了三年的“军事管辖”,将自 己的道德教育模式移植到韩国,废除韩国道德课,在社会科中进行地理、历史、道德教育。但是,韩国政府独 立执政后,于1955年8 月颁布第一次教育课程(相当于我国的课程标准)时便恢复了专门的道德教育,期间相 隔不到十年。几十年来,韩国的教育课程已颁布七次,道德课始终保持着它的主要课程地位,道德课的内容亦 得到不断完善。
    一、韩国道德课的教育目标
    韩国的道德课从第一次教育课程颁布至今,经历七次改革,从道德课目标角度可将它分为三个阶段,每一 次道德课目标的转换,都是其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强有力推动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一次教育课程实施期间为第一阶段(1945年—1962年),可称美式民主化理念的 推行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派遣阿诺德长官在韩国设立军政厅,对其进行全方位改造,旨在帮助 韩国尽快消除殖民地时期影响,建构新的国家体系,并在意识形态上积极推进美国式民主化理念,预备冷战时 期的到来。道德课的特殊作用使它一开始就成为改革的重点部分。韩国于1945年9月22 日公布的第一个关于学 校教育的章程规定,废除修身课并在社会科中进行道德教育,随后颁布的“教育法”指出,社会科的教育目标 为:“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公民意识及合作精神;教育学生 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注:[韩]教育课程、教科书研 究会:《韩国教科教育课程之变迁》,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0年12月出版,第82页。)从强调儒家之忠孝 到宣扬道义、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不能不说是韩国道德课目标一个较大意义上的转变。这次改革不仅奠定了韩 国战后道德教育目标的理念基础,而且为韩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韩国在1955年8 月 颁布第一次教育课程恢复了道德课,但对教育目标却没做明确的表述,仍然沿袭了1945年教育法中的规定为其 目标。
    第二阶段为朴正熙、全斗焕长达二十多年的军人政府执政期(1962年—1987年),也是韩国国家主义道德 理念的推行期。通过军事政变掌握政权的朴正熙认为,要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现状,必须从国民意识改造开始 。1962年2月朴执政翌年,韩国教育部颁布第二次教育课程, 对道德课进行了全面改革,道德课目标强调国民 意识的培养,呼吁学生服务于社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可称国家主义道德教育理念的开端。这次改 革将道德课目标设定为:“教育学生了解基本的行为规范,养成符合礼节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时常反省自己 、按照良心生活;教育学生在社会上找好自己的岗位,为建设愉快、和睦、健康的社会作出贡献;教育学生领 悟民主主义的优越性和共产主义的错误本质,热爱国家和民族”。(注:[韩]教育课程、教科书研究会:《 韩国教科教育课程之变迁》,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0年12月出版,第89页。)此外,出于冷战需要,这次 改革还增加了反共教育的内容,甚至将名称从原来的“道义”改为“反共道德”。朴正熙于1968年颁布的“国 民教育宪章”更是大力宣扬民族中兴的伟大使命,呼吁国民以国家利益为重。“国民教育宪章”虽然不作为专 门的道德课目标,但它一经颁布便作为国家的教育方针刊登在所有中小学教科书第一页上,并要求在学校活动 中公开诵读,对道德课产生了极大影响。“国民教育宪章”的颁布,标志着韩国的道德课目标进入到国家主义 道德理念时期。随后执政的全斗焕亦继承了朴正熙的统治方式,直到八十年代后期,道德课目标始终没有太大 改变。
    自1987年韩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卢泰愚政府至今,为第三阶段,即价值多元化道德理念时期。卢的执政标 志着韩国从军人统治转向文人政府执政,政治氛围明显缓和;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伴随而来的产业结构变化 和国民所得增加等因素,从客观上促进了人们的意识变化;信息化、国际化社会的到来又派生出多元化的社会 价值观,这一切都使韩国的道德课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韩国现行(第六次教育课程)道德课的目标为:“向 学生揭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及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价 值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道德矛盾的能力;培养正确合理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律与自制”。(注:[ 韩]汉城大学道德课教育课程改订研究会:《第七次中小学道德课教育课改订研究》1997年教育部咨询报告, 内部资料,1997年10月,112页。)从上述目标中可以看出, 韩国的现行道德课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前两阶段大不相同。
    二、放射型的道德课内容结构
    韩国的道德课设在小学三年级到高一,各年级的道德课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 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包括五个教学要素,根据要素编排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 其内容体系呈现出放射型的结构模式,即以个人为圆心,逐渐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个人生活” 部分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实践意志、自主、节制等要素;“家庭近邻学校生活”部分包括敬爱、家庭礼节、 校内礼节、宽容、热爱家乡等;“社会生活”部分包括社会秩序、相互协助、公益、公正、民主秩序;“国家 民主生活”部分包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统一、国际友好、热爱人类等。
    围绕这些教学要点,韩国的道德课按照年级特点安排具体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低、中年级主要安排日 常生活习惯,礼节、公共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高年级增加传统道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初一注重 与小学的连接,在内容上进行必要的重复;初二到高一则通过安排一些两难问题,以期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 力。以“个人生活”为例,小学三年级为爱护动植物、好人好事、正直、爱惜物品;四年级为健康的生活、独 立思考和实践、守信、珍惜时间等内容;五年级为宝贵的生命、创意性、勤奋的生活、生活计划与反省;六年 级为个人的能力与理想、努力的态度、精神与物质、信念与奋斗等内容;初一安排了人生与道德、道德思考与 信念、青少年期与中学生活、人物学习等内容;初二为人生的目标与价值、多彩人生与价值冲突、价值选择与 道德判断、人物学习;初三则是人生的意义与人生计划、发展个性与人格陶冶、人本主义人生态度、人物学习 等内容。
    综上所述,韩国的道德课在内容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具体内容编排上体现了泰勒(R.W.Tyler) 提出的连续性、 顺序性原则,注重各年级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通过部分内容在不同年级的反复达到强化目的。 同时又注意到与同年级其它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泰勒的整和性原则;其次,参考科尔勃格(Kohlberg )关于道德品质发展的三层次六阶段理论等道德教育理论,(注:[韩]教育部:《小学、中学教学参与书道 德篇》,1989年2月版,第11页。 )韩国道德课将有关日常生活习惯教育以及明了简单的道德概念安排到低年 级,有关道德冲突(例如两难问题)和相对抽象复杂的内容安排到高年级,旨在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效 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不断推动学生的道德水平迈向高一级阶段。
    当然,韩国的道德课内容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各年级内容框架基本相同,内容上的重复不可避免(比如 在上例中关于信念的内容就重复多次)。虽然这一做法是为了达到强化目的,但也有可能适得其反,降低学生 的兴趣。
    三、多样化的评估方法
    道德课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道德品质和行为,而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因此可以说,道德课的存在价值 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内化道德品质、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而以传授知识技能并测量这种传授效果为主要任务的 现代学校体系很难为这种内化过程找到合理的评估方法。韩国的道德课一直是以考察道德认知作为主要评估标 准的。但进入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和价值多元社会的到来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使人们对包括评 估在内的原有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在制定第六次教育课程时,争论的焦点便集中在对考试为主的评估方 式上,从道德课的性质和教育目标上看,认为道德课不应只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估,而是应该多方面地考 察教育效果,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
    韩国教育部关于现行道德课评估的规定,体现了韩国道德课在评估上的改进,它强调:“道德课评估应坚 持多样化原则。评估内容应包括道德知识、道德信念与态度、道德思考能力等方面,方法上体现多样化,尽量 避免单一化(例如笔试)。评估结果用于改善道德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注:[韩]汉城大学道 德课教育课程改订研究会:《第七次中小学道德课教育课改订研究》1997年教

《韩国道德课浅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94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