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中学写作教学突破性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作者]  王嘉民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语文教学与研究逐渐摆脱了“左”的桎梏,踏上了尊重并研究自身规律的正轨。在中学写作教学领域,于漪、陆继春、蔡澄清、常青等一批同志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中学写作教学仍然陷在沼泽泥潭之中,无法大步前进。教师费了不少心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仍然很差,“很多学生连一封信都写不好”。中学写作教学怎样才能跳出沼泽泥潭?笔者以为,首先要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编好教材

    解放以来,从全国范围讲,可以说没有过真正的写作教材。近些年逐渐重视了写作规律、写作方法的教学与研究,但还在初级阶段,没有真正形成科学体系。写作知识和练习还统在阅读教材之中,散见于每单元的最后或课后的个别练习中。这些知识和练习东一láng@①头,西一棒子;或重复,或遗漏;无论从量还是从系统性、科学性,即使从形式上说,都无法称其为“写作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没有教材,教学没有明确目标。虽说“教学大纲”里也有“记事写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一类文字,但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过于简约笼统。教师教学充满了盲目性。没有教材,教学没有科学序列。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基本上还是按体裁分单元的文章选读,对写作,虽说编者也有整体想法,但还是缺乏写作本身的科学序列。这种写作教学,既谈不上在哪一点上与小学接轨,也说不上为中学生的深造或就业作了怎样的准备。没有教材,教学没有可靠依据。教师们认为,教完课本上的课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至于作文,一学期九篇多了,八篇可以,七篇、六篇也够了。上写作课,没有“写作备课本”,没有“作文批阅记录”,没有“作文讲评提纲”,也不讲写作知识。好些的,出个题目,说上几句;差些的,干脆挪作讲读课。写作教学充满了随意性。没有教材,质量无法准确检测。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作文阅卷人尚且抱怨没有一把比较客观的尺子,以致同一篇作文见仁见智,中间相差十几、二十分;高中会考是素质考试,要判断学生作文是否合格,没有个明确恰当的标准,怎么评分?学生期末考试作文,教师主要根据自己好恶打分,分数又怎能公正地评价学生写作水平?似这样无目标、无序列、无计划地教学,无标准地检测,中学写作教学怎能不陷入沼泽泥潭之中?

    中学写作教学为什么无教材?原因可能有三:其一,对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二,没有跳出“多读就能写”这个认识的怪圈。几千年来人们表面地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片面化,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指导和要求学生阅读、领悟、熟记课文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准十分有效的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培育。”把阅读的作用扩大化、绝对化,以读代写,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的语文教育只有“文选”,而没有写作教材的根本原因。其三,无论哪门学科,都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许多知识点和特殊的规律。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写作的研究很不深入,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尚处在朦胧状态,比如:中学写作教学一共有多少个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怎样排列构成写作的哪种能力?按照写作规律,这些能力应该怎样排列?……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无法构成写作的科学序列,所以也无法编写中学写作教材。

>

    叶圣陶先生晚年曾多次说,要把语文能力训练的序列找出来,排个合理的顺序,使语文教学科学化。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庄文中先生也说:“本世纪初以来,语文学科没有建立一个得到基本共识的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这是语文学科的主要问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中学写作课的当务之急是:“抛开邪说杂念,迅速组织一批专家,会同部分既有研究能力又有中学写作教学经验的教师,深入研究写作规律,编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学写作教材。”有了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材,中学写作教学就会彻底摆脱盲目性、随意性,跳出沼泽泥潭,踏上迅速辉煌的金光大道!

    那么,中学写作教材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换句话说,依据教材,教师主要应该教些什么?

            二、教给方法

    吴疆先生在《善学,师逸而功倍》中介绍了一位教育家曾作的比较:同是画苹果,在美国是由老师拎来一筐鲜果,由学生任意拿一只便去作画;在中国则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只标准苹果,规定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什么地方涂上什么色彩……然后叫学生照着黑板上的苹果作画。结果,美国孩子笔下的苹果如南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像苹果。从表面看,“中国”老师的错误在于只把结果告诉学生,越俎代庖,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美国”的教师则过于撒手,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造成了教育的“少慢差费”——学生把苹果画成了南瓜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假如教师拿一筐苹果分给每人一只,然后给他们指点:怎样多角度地观察;怎样寻找并概括苹果的外形特点,形成心像;又怎样把心里的苹果画在纸上,再作一番示范。我想,效果是会不言而喻的。可见,无论是“中国”教师还是“美国”教师,实质上犯了同一个错误:没有教给学生“方法”。

    “方法”是认识事物、表现事物进而改造事物的窍门、秩序,是由已知或条件通向未知与成功的桥梁。掌握了它,就会省时省力,事半而功倍。对于教师教学,早在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就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把“教方法”提到教学的核心的高度。他认为,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教什么?教阅读方法,教写作方法。

    我们很多教师不明白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教方法”,教阅读,把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这些结果抄给学生,像上述的“中国”教师;教写作,却像“美国”教师,什么也不讲,硬要学生去作。试问: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到选材炼意、谋篇布局,最后起草行文、修改定稿,哪位教师拿出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时间系统地讲过写作规律、写作方法?而对学生的作文却次次要求: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紧凑,语言生动流畅……这样的写作教学,学生把苹果画成了南瓜,该打谁的手心?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话讲得何等好哇!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几千年来,特别是解放四十多年来,人们认为作文无“法”,致使中学与作课堂不讲“法”,写作训练不练“法”。文章写作有没有“法”?议论文结构的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法”;散文的“彩线串珠”就是“法”,小说的“抑扬”、“跌宕”、“杂取”、“细节”就是“法”……可以说,整个写作过程从蓄势、激发到运思、行文以至成篇,“法”贯串始终。只不过到现在,我们没有很好研究罢了。

    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对语文实践活动的模式进行熟练的操作”,即“对语文实践活动模式的操作达到一种无意识控制状态”。如果你能考察作家成功的道路,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原因:读书多——连高玉宝、高尔基一类作家也概没能外。为什么要多读书?就是想在多读中搜寻写“法”,掌握写“法”,以达到不想“法”而能用“法”的程度。因此,著名作家管桦说:“语文教师必须给学生讲解文章的‘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法”,融会贯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迅速地大面积地提高。

    教给写作方法,是中学写作教学能否跳出沼泽泥潭的关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写作方法?

《中学写作教学突破性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098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