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反弹对“双高普九”的困扰及原因分析
。1997年辍学率为3.14%,1998年辍学率为3.23%,1999年升至3.28%,农村初中辍学率至2001年已高达5.47%,每年约有100多万人辍学。[8]这些数字(实际数字可能会明显超过这些)是令人震惊的,但我们必须冷静地去面对、分析并解决。
农村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总数的75%。“十五”期间又是我国初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期。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在国家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辍学率的上升是一股“文化沙尘暴”,其结果必将使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人力资源这一世纪工程落实。
二、辍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总体上说,辍学问题表现出下列情况
(1)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有关。经济是基础,经济越是贫困,教育就越是落后。经济不发达,就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度相对也就越大。从我国区域来看,由东向西,从南向北,沿海到内地,城市到乡村,随着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学生的流失率也随之变化。
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平均只有7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大大落后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还有7个省区未完成扫盲任务。西部未实现“两基”的391个县中,有22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
尤其是在老、少、边、穷等地,如某山区初中生一学期费用将近700元。但有些山区家庭的年收入仅几百元,无法承受学生每年1400元的费用。而目前当地小学巩固率高(巩固率为95%,但仅仅是普及六年的义务教育的巩固率),主要得益于寄宿制,学生有补助,否则山区要流失2/3的学生。[10]那么,可想而知,如果是“普九”的话,流失率又会是多少呢?
2001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宁波为3.8万名学生减免了1200万元杂费、代管费和其它费用,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降到0.08%。[11]
我们认为学生辍学问题是与经济不发达分不开的。
(2)与学习者学习状况有关。辍学现象的日益严重,给“普九”带来极大冲击。调查发现,随着“普九”的实施和初中的免试入学,入学后无法消除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比例明显加大。这些学生因学习跟不上,逐渐产生厌学畏学情绪,以致于逃学、辍学。
近年来,辍学率明显上升,主要表现是辍学的高峰在初中阶段,严重困扰了“两基”、“双高”工作,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某省的个别辍学生高发区,2000年初中生保留率仅达94%。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呈回升趋势,初三时的辍学率由以往的15%上升到30%左右,部分乡镇甚至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初三辍学率竟高达50%以上,远远高于“普九”验收规定的3%底线。在对该省6个乡的中学进行调查时发现,在3年前入学、2002年毕业的初中生中,“3年累计辍学率高达37%,其中最重的两所学校达到46%和49%,较轻的两所学校是26%和29%,另外两个乡中学分别为41%和30%。”2000年该省人大执法检查组对其6个市的12个县(市、区)、2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检查,从被检查的情况看,从初中入学到初中毕业辍学率在10%以上的有12个乡镇,其中辍学率超过25%的竟有5个乡镇。[12]
辍学高峰在阶段分布上有不同特点。据一些初中教师分析,辍学的第一次高峰是在初一下学期,初一新生的学习欲望是很高的,但因为初中课程门类多、难度大,学校缺乏对学生有效和有力的学习指导,使一部分学生因不适应初中学习而辍学。第二次高峰是初二下学期。这一时期,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明显,老师在教学上只注重中、上等学生,对学困生另眼看待,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伤害,于是索性弃学。第三次高峰是三年级下学期初。这时学生面临中考,学校按成绩分流,重新编班,被分流的学生承受着难以言状的心理压力,不少学生因此辍学回家。
(3)与家长受教育状况有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人马克·马洛赫·布朗说:“在实施行之有效的资助政策的同时,必须使父母参与进来,使之懂得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懂得他们的付出是有益的。”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透露,至少有47%的儿童因家庭压力而离开学校。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对孩子持续接受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在非洲和亚洲南部,有50%的女孩从未上学。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每年有420万儿童不能入学、35万儿童过早离开学校的埃及,通过成人基础教育计划的实施,父母参与教育获得了成功。由此可以说明,家长在子女受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会更加关注,子女辍学的概率会越低。
(4)与新读书无用论抬头有关。据调查,认为读书出路不大而辍学者占流失者比重较大。单一追求升学的教育目标,使不少学生因升学无望,自暴自弃,以至辍学。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为严重。目前,中专类学校对学生已无太大的吸引力。学生、家长所期望的升学目标就是重点高中,但农村的学习环境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农村学生很难竞争过城市学生,能考上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现实,便产生放弃学习的想法。而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采取诸如分快慢班、特殊关照所谓“尖子生”等手段,造成对多数学生的忽视,也极大地减弱了一些学生的学习信心,很多学生索性辍学。
学费越来越高,令许多学生和家长望而却步。近年来,对各类学校收费标准做了较大调整,大中专学校收费较高,高昂的学费令一些人难以承受。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毕业后不能统一工作,在一些县市,返乡的大中专毕业生要待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找到或分配到工作,而且就业后有的收入也不高。现实与期望反差过大,这种现象对农村学生和家长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加之考不上大学的农村学生中,不乏读了许多年书却缺乏起码的生存技能者。这使不少省吃俭用、把教育当作投资的家长有一种亏本的感觉,同时也使一些农村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据有关资料统计,65%的农村学生存在“学习好不如家庭条件好,成绩好不如门路多”的思想。一些地方的调查表明,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而辍学的初中生占30.7%。[13]
(5)与管理工作不尽人意有关。许多地方政府和学校管理与监督工作不细、不力,使辍学现象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也使辍学率不能降到最低点。如一些地方政府对贫困生学杂费的救助比较少,政府拿不出有效的控制流失措施;有的对《义务教育法》宣传不深入,社会上有法不依的现象仍然存在,许多农民甚至干部不知道不让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是违法的;有的地方忽视流动人口和残疾学生的入学问题,管理出现“真空地带”;有的学校以牺牲学生就学、降低普及程度为代价调整中小学布局,以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有的地方抓控辍忽紧忽松,在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方面有很大欠缺。
各级政府对控辍做了大量工作,可以用千方百计、千姿百态、千辛万苦来形容,但结果不尽人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从影响因素看,主要体现为四方面
(1)学校的因素。学校留不住学生,原因很复杂。某市曾进行过普遍的调查,发现因贫困造成的辍学不是第一位的,而非经济原因失学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真正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学生仅占辍学生的1 《“辍学”反弹对“双高普九”的困扰及原因分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087.html
农村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总数的75%。“十五”期间又是我国初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期。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在国家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辍学率的上升是一股“文化沙尘暴”,其结果必将使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人力资源这一世纪工程落实。
二、辍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总体上说,辍学问题表现出下列情况
(1)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有关。经济是基础,经济越是贫困,教育就越是落后。经济不发达,就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度相对也就越大。从我国区域来看,由东向西,从南向北,沿海到内地,城市到乡村,随着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学生的流失率也随之变化。
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平均只有7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大大落后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还有7个省区未完成扫盲任务。西部未实现“两基”的391个县中,有22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
尤其是在老、少、边、穷等地,如某山区初中生一学期费用将近700元。但有些山区家庭的年收入仅几百元,无法承受学生每年1400元的费用。而目前当地小学巩固率高(巩固率为95%,但仅仅是普及六年的义务教育的巩固率),主要得益于寄宿制,学生有补助,否则山区要流失2/3的学生。[10]那么,可想而知,如果是“普九”的话,流失率又会是多少呢?
2001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宁波为3.8万名学生减免了1200万元杂费、代管费和其它费用,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降到0.08%。[11]
我们认为学生辍学问题是与经济不发达分不开的。
(2)与学习者学习状况有关。辍学现象的日益严重,给“普九”带来极大冲击。调查发现,随着“普九”的实施和初中的免试入学,入学后无法消除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比例明显加大。这些学生因学习跟不上,逐渐产生厌学畏学情绪,以致于逃学、辍学。
近年来,辍学率明显上升,主要表现是辍学的高峰在初中阶段,严重困扰了“两基”、“双高”工作,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某省的个别辍学生高发区,2000年初中生保留率仅达94%。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呈回升趋势,初三时的辍学率由以往的15%上升到30%左右,部分乡镇甚至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初三辍学率竟高达50%以上,远远高于“普九”验收规定的3%底线。在对该省6个乡的中学进行调查时发现,在3年前入学、2002年毕业的初中生中,“3年累计辍学率高达37%,其中最重的两所学校达到46%和49%,较轻的两所学校是26%和29%,另外两个乡中学分别为41%和30%。”2000年该省人大执法检查组对其6个市的12个县(市、区)、2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检查,从被检查的情况看,从初中入学到初中毕业辍学率在10%以上的有12个乡镇,其中辍学率超过25%的竟有5个乡镇。[12]
辍学高峰在阶段分布上有不同特点。据一些初中教师分析,辍学的第一次高峰是在初一下学期,初一新生的学习欲望是很高的,但因为初中课程门类多、难度大,学校缺乏对学生有效和有力的学习指导,使一部分学生因不适应初中学习而辍学。第二次高峰是初二下学期。这一时期,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明显,老师在教学上只注重中、上等学生,对学困生另眼看待,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伤害,于是索性弃学。第三次高峰是三年级下学期初。这时学生面临中考,学校按成绩分流,重新编班,被分流的学生承受着难以言状的心理压力,不少学生因此辍学回家。
(3)与家长受教育状况有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人马克·马洛赫·布朗说:“在实施行之有效的资助政策的同时,必须使父母参与进来,使之懂得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懂得他们的付出是有益的。”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透露,至少有47%的儿童因家庭压力而离开学校。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对孩子持续接受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在非洲和亚洲南部,有50%的女孩从未上学。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每年有420万儿童不能入学、35万儿童过早离开学校的埃及,通过成人基础教育计划的实施,父母参与教育获得了成功。由此可以说明,家长在子女受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会更加关注,子女辍学的概率会越低。
(4)与新读书无用论抬头有关。据调查,认为读书出路不大而辍学者占流失者比重较大。单一追求升学的教育目标,使不少学生因升学无望,自暴自弃,以至辍学。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为严重。目前,中专类学校对学生已无太大的吸引力。学生、家长所期望的升学目标就是重点高中,但农村的学习环境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农村学生很难竞争过城市学生,能考上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现实,便产生放弃学习的想法。而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采取诸如分快慢班、特殊关照所谓“尖子生”等手段,造成对多数学生的忽视,也极大地减弱了一些学生的学习信心,很多学生索性辍学。
学费越来越高,令许多学生和家长望而却步。近年来,对各类学校收费标准做了较大调整,大中专学校收费较高,高昂的学费令一些人难以承受。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毕业后不能统一工作,在一些县市,返乡的大中专毕业生要待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找到或分配到工作,而且就业后有的收入也不高。现实与期望反差过大,这种现象对农村学生和家长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加之考不上大学的农村学生中,不乏读了许多年书却缺乏起码的生存技能者。这使不少省吃俭用、把教育当作投资的家长有一种亏本的感觉,同时也使一些农村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据有关资料统计,65%的农村学生存在“学习好不如家庭条件好,成绩好不如门路多”的思想。一些地方的调查表明,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而辍学的初中生占30.7%。[13]
(5)与管理工作不尽人意有关。许多地方政府和学校管理与监督工作不细、不力,使辍学现象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也使辍学率不能降到最低点。如一些地方政府对贫困生学杂费的救助比较少,政府拿不出有效的控制流失措施;有的对《义务教育法》宣传不深入,社会上有法不依的现象仍然存在,许多农民甚至干部不知道不让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是违法的;有的地方忽视流动人口和残疾学生的入学问题,管理出现“真空地带”;有的学校以牺牲学生就学、降低普及程度为代价调整中小学布局,以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有的地方抓控辍忽紧忽松,在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方面有很大欠缺。
各级政府对控辍做了大量工作,可以用千方百计、千姿百态、千辛万苦来形容,但结果不尽人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从影响因素看,主要体现为四方面
(1)学校的因素。学校留不住学生,原因很复杂。某市曾进行过普遍的调查,发现因贫困造成的辍学不是第一位的,而非经济原因失学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真正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学生仅占辍学生的1 《“辍学”反弹对“双高普九”的困扰及原因分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