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反弹对“双高普九”的困扰及原因分析
5.3%,原因是厌学畏学,课程偏深偏难,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课业负担过重,造成差生增加,学习困难的学生大约占30%;[14]有的因为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有的因为师生关系紧张,学校生活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因为评价体系重成绩与名次,使学生对学校、对学习缺乏积极、良好的情感等,以致学校不仅不能解决学困的问题,甚至是学困的始作俑者。
(2)家庭的因素。由于文化知识、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客观原因,有些家长不愿或不能支持完成义务教育年限。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仍在起一定作用,尤其是偏远农村和山区,女孩的辍学率大大高于男孩;小农意识也有一定市场,有的家长只顾眼前利益,让孩子辍学经商或打工;当子女升学无望时,有的家长就会将对教育的投入转向对家庭生产和劳动的投入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
保障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这是家庭功能的重要一环。而父母的离异使未成年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受到严重冲击,离异家庭子女辍学及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十分突出。有资料表明,离异家庭中子女的辍学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而离异家庭中女童的辍学率也明显高于男童,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5]
(3)社会的因素。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发展体制,即从财政及管理上来说,基础教育由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负责。应该说这一体制是与当时的财政包干体制相适应的,对于调动地方和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对迅速改变我们基础教育的面貌,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根据这一体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责任及管理层次也就逐级下放。这样,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就基本上形成了“村办小学、乡办初中、县办高中”的格局。由于相当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县、乡两级政府财力薄弱,教育事业经费严重不足。虽然2002年在全国各地实施“县统筹”,这个问题会有所改善,但投入不足的根本问题是穷国办大教育,因而估计也很难达到所预期的效果。据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资料统计,1996年国际上平均每一个小学生由政府支出的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与该国人均GNP相比所占的比例为12.75%。中国这个比例为6%,全世界127个国家中只有10个国家低于这个比例;[16]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像老、少、边、穷等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幅不大,有些地方甚至减少或下降,加之各种税费负担,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重新陷入贫困,以至供给学生上学都很困难。
(4)学生个人的因素。辍学的诸多因素中,学生个人的因素占绝对地位。在辍学生中,因学生个人努力程度、意志力、未来追求问题、学习兴趣或者说不良嗜好(厌学而辍学)等因素而辍学的大有人在。在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中,内因是主要因素,起决定作用。综上分析,由学生个人不良嗜好所造成的辍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由此看来,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辍学并非只是贫穷所致,非经济原因的辍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实现小康前,贫困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是辍学的主要原因。而基本“普九”、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扶困助学等各项工程实施后,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贫困辍学”(极个别的老少边穷地区除外)。对大多数人而言,贫困不是辍学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辍学率的反弹现象是这些原因所造成的,主要原因不是贫困,而学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才是主要原因。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普九”任务基本完成。但导致学生辍学现象非常严重的因素很多,“双高普九”标准的实现面临着许多困扰,任重而道远。“控辍”工作还迫切需要我们针对这些原因采取及时、有力的措施,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督导与考查、积极宣传与推行《义务教育法》、实施扶困助学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义务“普九”工作。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2-11-18(1-2).
[2] 谢国东,杜越.“国际扫盲日”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2-09-02(3).
[3] 1990年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99年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000年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教育部的《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报》[N].中国教育报,2002-06-14(2).
[5] 张孝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国家任务[N].中国教育报,2002-07-08(2).
[6] 杨绪霞.别让造假害了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2-09-01(1).
[7] 翟博.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2-11-10(1).
[8] 宗和.数字[N].中国教育报,2002-06-09(2).
[9] 范绪锋,赵廷昌,朱梦聪.抓住机遇,扎实工作,打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战[N].中国教育报,2002-08-22(1).
[10] 夏伦勤,肖敏.民族地区呼唤寄宿制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2-02-27(1).
[11] 不让经济贫困户成为教育贫困户[N].中国教育报,2002-02-25(1).
[12] 范春生,葛素红.“普九”后辍学反弹值得警惕[N].中国教育报,2002-10-22(2).
[13] 王进业,文远竹.警惕农村辍学率上升[N].中国教育报,2002-06-07(2).
[14] 李建平.辍学率为何降到历史最低点[N].中国教育报,2002-07-02(2).
[15] 丁慧.浅议父母离异对子女受教育权的影响[N].中国教育报,2001-05-20(2).
[16] 张孝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国家任务[N].中国教育报,2002-07-08(2). 《“辍学”反弹对“双高普九”的困扰及原因分析(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087.html
(2)家庭的因素。由于文化知识、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客观原因,有些家长不愿或不能支持完成义务教育年限。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仍在起一定作用,尤其是偏远农村和山区,女孩的辍学率大大高于男孩;小农意识也有一定市场,有的家长只顾眼前利益,让孩子辍学经商或打工;当子女升学无望时,有的家长就会将对教育的投入转向对家庭生产和劳动的投入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
保障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这是家庭功能的重要一环。而父母的离异使未成年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受到严重冲击,离异家庭子女辍学及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十分突出。有资料表明,离异家庭中子女的辍学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而离异家庭中女童的辍学率也明显高于男童,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5]
(3)社会的因素。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发展体制,即从财政及管理上来说,基础教育由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负责。应该说这一体制是与当时的财政包干体制相适应的,对于调动地方和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对迅速改变我们基础教育的面貌,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根据这一体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责任及管理层次也就逐级下放。这样,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就基本上形成了“村办小学、乡办初中、县办高中”的格局。由于相当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县、乡两级政府财力薄弱,教育事业经费严重不足。虽然2002年在全国各地实施“县统筹”,这个问题会有所改善,但投入不足的根本问题是穷国办大教育,因而估计也很难达到所预期的效果。据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资料统计,1996年国际上平均每一个小学生由政府支出的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与该国人均GNP相比所占的比例为12.75%。中国这个比例为6%,全世界127个国家中只有10个国家低于这个比例;[16]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像老、少、边、穷等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幅不大,有些地方甚至减少或下降,加之各种税费负担,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重新陷入贫困,以至供给学生上学都很困难。
(4)学生个人的因素。辍学的诸多因素中,学生个人的因素占绝对地位。在辍学生中,因学生个人努力程度、意志力、未来追求问题、学习兴趣或者说不良嗜好(厌学而辍学)等因素而辍学的大有人在。在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中,内因是主要因素,起决定作用。综上分析,由学生个人不良嗜好所造成的辍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由此看来,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辍学并非只是贫穷所致,非经济原因的辍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实现小康前,贫困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是辍学的主要原因。而基本“普九”、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扶困助学等各项工程实施后,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贫困辍学”(极个别的老少边穷地区除外)。对大多数人而言,贫困不是辍学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辍学率的反弹现象是这些原因所造成的,主要原因不是贫困,而学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才是主要原因。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普九”任务基本完成。但导致学生辍学现象非常严重的因素很多,“双高普九”标准的实现面临着许多困扰,任重而道远。“控辍”工作还迫切需要我们针对这些原因采取及时、有力的措施,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督导与考查、积极宣传与推行《义务教育法》、实施扶困助学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义务“普九”工作。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2-11-18(1-2).
[2] 谢国东,杜越.“国际扫盲日”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2-09-02(3).
[3] 1990年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99年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000年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教育部的《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报》[N].中国教育报,2002-06-14(2).
[5] 张孝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国家任务[N].中国教育报,2002-07-08(2).
[6] 杨绪霞.别让造假害了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2-09-01(1).
[7] 翟博.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2-11-10(1).
[8] 宗和.数字[N].中国教育报,2002-06-09(2).
[9] 范绪锋,赵廷昌,朱梦聪.抓住机遇,扎实工作,打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战[N].中国教育报,2002-08-22(1).
[10] 夏伦勤,肖敏.民族地区呼唤寄宿制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2-02-27(1).
[11] 不让经济贫困户成为教育贫困户[N].中国教育报,2002-02-25(1).
[12] 范春生,葛素红.“普九”后辍学反弹值得警惕[N].中国教育报,2002-10-22(2).
[13] 王进业,文远竹.警惕农村辍学率上升[N].中国教育报,2002-06-07(2).
[14] 李建平.辍学率为何降到历史最低点[N].中国教育报,2002-07-02(2).
[15] 丁慧.浅议父母离异对子女受教育权的影响[N].中国教育报,2001-05-20(2).
[16] 张孝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国家任务[N].中国教育报,2002-07-08(2). 《“辍学”反弹对“双高普九”的困扰及原因分析(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