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教学法应用初探
九江实验中学 毛治芬
【论文摘要】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西方教育家认为:只要该班的学生人数达20人以上,只要认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那么分组教学就势在必行。本文从分组教学的由来、分组教学的益处、分组教学的课堂实施以及课堂评价几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初步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分组教学法
现代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讲求全面素质的提高。新一轮学习革命强调参与学习的个体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具备团体协作精神,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我们要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上下功夫,由此我们不能不考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点:
1、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班级多、课时多,这“二多”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起点不一样,计算机的普及情况不均匀,地区有别、城乡有别、家庭有别。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而课时是一定的。
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分出三个层次:一是启蒙教育;二是深化教育;三是特长教育。
基于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提出分组教学法。
一、 分组教学的由来
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并被人们沿用至今,其优点是无庸置疑的,然而班级授课制的最大局限就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照顾个别差异,使整体要求与个性发展和谐结合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西方教育家认为:只要该班的学生人数达20人以上,只要认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那么分组教学就势在必行。
在我国,最早研究分组教学的是上海市育才中学。七十年代末,这年学校在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中,就让前后两桌的四位学生组成“读议小组”,引导学生探索、评论,达到了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二、 分组教学的特点
1、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相互需要,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互蒙其利的。
2、个人的表现不但关系到自己,还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表现,所以每人都需要努力,共同提高整个小组的成绩。
3、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运用适当的技巧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与冲突。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和谐地运作,积极地互动,并分享彼此学习的心得,进而达成有效的学习。
4、小组成员必须面对面地共同思考,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及学习的内容,互相支持与鼓励。
5、在活动结束后,经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分析其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找出有益的学习活动,从而得到成长与进步。
三、 分组教学的益处
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 分组教学的实施
1、 分组策略
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但是由于微机室布局的限制,我们采取每组四人。每组还必须选出一个小组长,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
2、 小组学习活动
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同时,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五、 课堂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其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是多元性的,那么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内容必须与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相匹配,评价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缩影,必须体现学习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范围与属性。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中耍做到以下四个结合。
1、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评价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任何人会怀疑这种权威式的评价存在什么弊端。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同学及学生本人,在成绩评价中,如果单纯由教师进行评价,难免会存不准确、甚至带有主观偏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学生慢慢地厌倦上课。在分组教学中,这种评价的对象是以组为单位,具体方法是让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自己欣赏评价,教师提点。
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是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成绩评价方法。由于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其着眼点更多的是甄别作用,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优、良、中、差的等级评定。这种评价方法往往导致程度好的学生沾沾自喜,不求进步;程度弱的学生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失么学习的信心。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形成性评价。其着眼点在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道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定,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得到强化。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进步的幅度等,均可激发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对学习结果的肯定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它能产生或加强学习动机。因为知道学习成效,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加强,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不断的反馈又能看到 自己的缺点,激起上进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尽管终结性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而形成性评价比较繁琐,不易操作,但形成性评价方法更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和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同时对小组学习的整体评价更有助于鞭策更多后进生奋力追赶。因为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谁想让自己组总是落在后面呢?
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分组教学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教学法应用初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117.html
【论文摘要】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西方教育家认为:只要该班的学生人数达20人以上,只要认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那么分组教学就势在必行。本文从分组教学的由来、分组教学的益处、分组教学的课堂实施以及课堂评价几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初步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分组教学法
现代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讲求全面素质的提高。新一轮学习革命强调参与学习的个体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具备团体协作精神,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我们要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上下功夫,由此我们不能不考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点:
1、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班级多、课时多,这“二多”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起点不一样,计算机的普及情况不均匀,地区有别、城乡有别、家庭有别。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而课时是一定的。
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分出三个层次:一是启蒙教育;二是深化教育;三是特长教育。
基于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提出分组教学法。
一、 分组教学的由来
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并被人们沿用至今,其优点是无庸置疑的,然而班级授课制的最大局限就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照顾个别差异,使整体要求与个性发展和谐结合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西方教育家认为:只要该班的学生人数达20人以上,只要认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那么分组教学就势在必行。
在我国,最早研究分组教学的是上海市育才中学。七十年代末,这年学校在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中,就让前后两桌的四位学生组成“读议小组”,引导学生探索、评论,达到了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二、 分组教学的特点
1、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相互需要,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互蒙其利的。
2、个人的表现不但关系到自己,还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表现,所以每人都需要努力,共同提高整个小组的成绩。
3、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运用适当的技巧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与冲突。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和谐地运作,积极地互动,并分享彼此学习的心得,进而达成有效的学习。
4、小组成员必须面对面地共同思考,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及学习的内容,互相支持与鼓励。
5、在活动结束后,经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分析其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找出有益的学习活动,从而得到成长与进步。
三、 分组教学的益处
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 分组教学的实施
1、 分组策略
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但是由于微机室布局的限制,我们采取每组四人。每组还必须选出一个小组长,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
2、 小组学习活动
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同时,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五、 课堂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其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是多元性的,那么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内容必须与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相匹配,评价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缩影,必须体现学习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范围与属性。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中耍做到以下四个结合。
1、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评价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任何人会怀疑这种权威式的评价存在什么弊端。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同学及学生本人,在成绩评价中,如果单纯由教师进行评价,难免会存不准确、甚至带有主观偏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学生慢慢地厌倦上课。在分组教学中,这种评价的对象是以组为单位,具体方法是让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自己欣赏评价,教师提点。
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是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成绩评价方法。由于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其着眼点更多的是甄别作用,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优、良、中、差的等级评定。这种评价方法往往导致程度好的学生沾沾自喜,不求进步;程度弱的学生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失么学习的信心。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形成性评价。其着眼点在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道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定,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得到强化。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进步的幅度等,均可激发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对学习结果的肯定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它能产生或加强学习动机。因为知道学习成效,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加强,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不断的反馈又能看到 自己的缺点,激起上进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尽管终结性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而形成性评价比较繁琐,不易操作,但形成性评价方法更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和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同时对小组学习的整体评价更有助于鞭策更多后进生奋力追赶。因为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谁想让自己组总是落在后面呢?
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分组教学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教学法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