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纲和新教材浅析
新大纲和新教材浅析_英语教学论文
国家教委于1988年初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在此之后,国家教委委托部分单位组织编写面向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其中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与的六·三制和五·四教材各一套;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大共同编写的《英语》,分为甲、乙两种版本,甲种本为小学五年级起始,乙种本为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大共同组织编写的面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农牧地区和山区以及教学设备较差学校使用的《英语》,共有六册;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合一般水平学校使用的五·四制《英语》。1991年6月国家教委修订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992年4月国家教委召开教学大纲审查会议,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据此编写的各套《英语》教材进行审查、修订和通过。从1993年秋季开始,全国初中开始执行新大纲,经过修订的各套《英语》教材已公开出版,供全国选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各套《英语》教材的启用标志着我国以教材为突破口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较之原先的大纲和教材,它们包含了教育学科和邻近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把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推进了一大步。
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新教材产生的历史背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诞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改革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原有的课程教材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课程教材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颁发了一套教学计划、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编写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在以后的执行过程中,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订。那次改革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由于当时国家经过"文革"的浩劫,急需培养出一批各条战线所需的高层次人才,考虑的重点是在使面上大多数学校从"浩劫"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的同时,集中办好一批重点学校。课程教材内容主要着眼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较少考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升学而直接走上劳动岗位的学生的需要,形成了以适应升学需要为主的单一的办学模式和课程教材体系。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弊端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要求偏多、偏深、偏难。
1985年5月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6月国家制定并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提出在我们国家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决策,提出分地区、分阶段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公民都接受较好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为适应升学需要,即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还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就成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毫无疑问,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素质。近几年来,发展学生个性,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样,原先的课程教材体系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义务教育提出的目标就显得不相符合。其一,偏多、偏深、偏难的课程教材内容,不符合普及教育中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其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而面向升学需要的课程教材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这一需要。因此原有的那种课程教材内容难以培养出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也不能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
第二,新的形势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逐步走上正轨进入到较为稳定和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78年,原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1年,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1986年,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78年根据78年大纲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英语》课本,其中初中六册,高中三册。随后,根据81年大纲精神对这套教材作了修改,成为正式课本。这些大纲的执行和教材的使用对提高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与社会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受到主、客观方面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中学英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传授、忽视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现象极为普遍,致使中学生学完5-6年英语,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能够真正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的甚少。根据1985年我国15省市高三、初三英语水平调查的统计结果,若按百分数计算,重点中学高三听能测试平均分为58.32,一般中学高三学生为45.21,扣除猜测因素后,其得分分别为48.85和29.65。调查报告指出,“总的来说,重点和一般中学的听力理解都很低,如按听懂70%为及格计,15省市单句理解只有一个省市及格。"统计结果还表明,分析性阅读理解试题及听能测试的语篇理解部分,学生得分都很低。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材是一大问题。原先的教材注意到了语言教学规律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中、低年级以句型教学和听说训练为重点,高年级以课文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按字母、单词、句子、段落和篇章的顺序安排。但是,教材内容偏深、偏多,语言材料偏少;单词的重现率较低,教学内容接直线式以句型、语法结构的体系编写。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运用语言能力的主要因素。
第三,世界性的外语教学改革潮流与经验既在不断地推动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自从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海姆斯(Hymes)正式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之后,语言学界对"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展开激烈讨论,与此同时,在欧洲共同体国家中把培养学生具备交际 《新大纲和新教材浅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137.html
国家教委于1988年初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在此之后,国家教委委托部分单位组织编写面向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其中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与的六·三制和五·四教材各一套;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大共同编写的《英语》,分为甲、乙两种版本,甲种本为小学五年级起始,乙种本为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大共同组织编写的面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农牧地区和山区以及教学设备较差学校使用的《英语》,共有六册;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合一般水平学校使用的五·四制《英语》。1991年6月国家教委修订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992年4月国家教委召开教学大纲审查会议,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据此编写的各套《英语》教材进行审查、修订和通过。从1993年秋季开始,全国初中开始执行新大纲,经过修订的各套《英语》教材已公开出版,供全国选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各套《英语》教材的启用标志着我国以教材为突破口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较之原先的大纲和教材,它们包含了教育学科和邻近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把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推进了一大步。
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新教材产生的历史背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诞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改革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原有的课程教材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课程教材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颁发了一套教学计划、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编写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在以后的执行过程中,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订。那次改革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由于当时国家经过"文革"的浩劫,急需培养出一批各条战线所需的高层次人才,考虑的重点是在使面上大多数学校从"浩劫"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的同时,集中办好一批重点学校。课程教材内容主要着眼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较少考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升学而直接走上劳动岗位的学生的需要,形成了以适应升学需要为主的单一的办学模式和课程教材体系。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弊端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要求偏多、偏深、偏难。
1985年5月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6月国家制定并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提出在我们国家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决策,提出分地区、分阶段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公民都接受较好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为适应升学需要,即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还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就成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毫无疑问,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素质。近几年来,发展学生个性,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样,原先的课程教材体系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义务教育提出的目标就显得不相符合。其一,偏多、偏深、偏难的课程教材内容,不符合普及教育中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其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而面向升学需要的课程教材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这一需要。因此原有的那种课程教材内容难以培养出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也不能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
第二,新的形势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逐步走上正轨进入到较为稳定和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78年,原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1年,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1986年,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78年根据78年大纲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英语》课本,其中初中六册,高中三册。随后,根据81年大纲精神对这套教材作了修改,成为正式课本。这些大纲的执行和教材的使用对提高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与社会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受到主、客观方面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中学英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传授、忽视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现象极为普遍,致使中学生学完5-6年英语,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能够真正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的甚少。根据1985年我国15省市高三、初三英语水平调查的统计结果,若按百分数计算,重点中学高三听能测试平均分为58.32,一般中学高三学生为45.21,扣除猜测因素后,其得分分别为48.85和29.65。调查报告指出,“总的来说,重点和一般中学的听力理解都很低,如按听懂70%为及格计,15省市单句理解只有一个省市及格。"统计结果还表明,分析性阅读理解试题及听能测试的语篇理解部分,学生得分都很低。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材是一大问题。原先的教材注意到了语言教学规律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中、低年级以句型教学和听说训练为重点,高年级以课文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按字母、单词、句子、段落和篇章的顺序安排。但是,教材内容偏深、偏多,语言材料偏少;单词的重现率较低,教学内容接直线式以句型、语法结构的体系编写。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运用语言能力的主要因素。
第三,世界性的外语教学改革潮流与经验既在不断地推动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自从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海姆斯(Hymes)正式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之后,语言学界对"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展开激烈讨论,与此同时,在欧洲共同体国家中把培养学生具备交际 《新大纲和新教材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