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接在计算机终端查询都可以,数据费用可以统一定价。
2.“平台—自助”模式
“平台—自助”模式描述的主要是“信息用户—服务策略—服务内容”关系链,如图5。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信息用户的主动性强,参与程度高,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强,用户在服务者搭建的平台上自助服务,因而服务进行中对服务者的特定服务的需求少。信息服务实践中的阅览服务、检索服务、公告板服务(BBS)、远程登录服务(Telnet)、文件传输服务(FTP)、网上聊天服务等服务项目都可归入此种模式。我们以公告板服务(BBS)为例来说明。
附图
图5 平台—自助模式
公告板服务是最知名的网络信息服务之一,网络用户,无论男女老少,都对此有兴趣,要么浏览公告板上面的各种信息和关于某个事件的各种评论,要么发布自己的信息或发表自己的评论,要么在公告板的有关版面中查寻自己所需的信息,要么寻找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友”并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基础上建立公共论坛等等。公告板成了开放式的即时性、区域性的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
我们还能发现,公告板各个版面的版主和版副似乎就是“管理者”(严格讲是自我管理者),他们基本上都是志愿者,主要是整理和维持信息交流秩序,没有其他过多的管理任务;公告板上的信息主要是关于正在发生的事件的信息和生活信息,而且往往真假难辨、良莠不齐,这正说明了这种服务平台与人们希望及时了解新闻、及时发布信息又在一定程度上不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所感兴趣的、所发布的信息等心理特点相吻合。
信息服务的“平台—自助”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服务者主要以提供服务平台为任务,其过程影响力小、影响面窄。一种情况是服务者的劳动成果能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像公告板建成后,可长期使用;另一种情况是同类服务者较多,服务者的可替代性强,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从一个服务者切换到另一个服务者。因而用户不仅需要自助,而且能够自助。有人甚至不无道理地断言:“在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的查询将以‘自助’的方式完全在网上进行作业。”[6]
3.“用户—吸引”模式
“用户—吸引”模式描述的主要是“服务者—服务内容—服务策略”关系链,如图6。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服务策略特别讲究,服务者要细分服务内容,增强并保持对用户的吸引力。信息服务实践中的社会调查服务、解决方案服务、社团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IAP)、互联网内容服务(ICP)、互联网门户服务(IPP)等服务项目都可归入这一模式。我们以互联网内容服务(ICP)为例来说明。
附图
图6 用户—吸引模式
互联网内容服务主要是指各网站在网上提供的信息服务和网络技术应用服务,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网络服务公司的服务。1998年前后,互联网内容服务曾经被众多网络服务公司确定为战略发展方向,并引发一股网络企业发展热潮,风险投资纷纷投向网络服务公司,带来了表面上的繁荣景象。没过一、两年,人们发现这种景象是被人吹起来的泡沫,许多公司在“烧”完风险投资后陆续倒闭。幸存下来的网络服务公司这才开始真正考虑服务的“内容”,步入内涵发展的正确轨道,虽然表面平淡一些,但每一步都较为踏实。透过这种粗略的发展轨迹,我们从信息服务的角度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五点经验教训:一是网络服务公司(服务者)除非是为了过把瘾,要有正确的独特的服务理念,服务不是轰轰烈烈、一夜之间的事情,而是需要积累,厚积而薄发;二是要冷静、理智,不能人云亦云,风险投资是短期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赢利能力,用户的点击数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准确说明服务对象的数量,更说不上需求的市场力度;三是在用户不确定的情况下,必须尽快明确市场对象,研究并运用合适的市场策略,以吸引更多的真正的服务对象;四是针对确定的服务对象,要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讲究沟通、交流和服务策略,培养并增强他们的忠诚度;五是要经常把“内容”与“专业”联系起来思考,要有专业思想、专业内容、专业技术和专门服务。可见,运用适当的技术策略、市场策略、产品(内容)策略和服务策略来吸引新用户、巩固老用户,是互联网内容服务之关键所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服务的“用户—吸引”模式的前提条件就是潜在用户多、现实用户少,或者是用户明确固定且需求独特。
4.“内容—承包”模式
“内容—承包”模式描述的主要是“服务者—信息用户—服务策略”关系链,如图7。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确定了服务对象和服务策略后,服务者的作用非常突出,服务者是服务进行过程中的主角,承包了大量属于用户的事务,并对服务内容和用户负有明确的、重要的责任,服务者自身的素质要求和社会形象要求很多、很高。信息服务实践中的定题服务、专题门户服务、“个人图书馆”服务、应用服务(ASP)、专业服务、托管服务、外包服务等服务项目都属于这一模式。我们以应用服务(ASP)为例进行说明。
附图
图7 内容—承包模式
应用服务是指服务者利用自
信息服务的“内容—承包”模式的前提条件就是服务内容单一、明确,就像应用服务项目那样,服务者主要是承包加工用户所需的数据或出租软硬件设施。
毋庸置疑,随着信息服务实践、网络技术、经营理念、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服务的生成模式将不断涌现。当然,各种生成模式改变不了信息服务四个要素的基本关系。
二、网络信息服务模式
网络信息服务概念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Internet)的诞生而出现和流行起来的概念。我们知道,网络是纵横交错的节点组织或系统,从技术和信息角度看,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网络。脱胎于计算机网络的互联网,使得三大网络朝着融合为一的方向发展,使得网络与信息的统一进程不断加快。
我们可以把网络信息服务模式概括为“认知—应用—创新”模式。“认知”是指人们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并意识到这些技术的重大意义和在信息服务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应用”是指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利用这些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信息服务活动中就是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改进服务策略和服务效果;“创新”是指在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新的应用技术,在信息服务活动中就是把各种技术与信息更好地结合、统一起来,不断开发新的服务项目。这种模式既描述了信息服务的技术应用过程,又反映了信息服务活动四个要素的基本关系。
同样道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而出现不同的生成模式和服务项目,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把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分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信息服务进网络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三个阶段。
(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指在全新的环境(互联网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强调的是信息服务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信息服务活动新的影响。
不可否认,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而形成的电信网和因广播、电视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广电网,及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的建成,对包括信息服务在内的人类实践活动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都起到了积极而巨大的作用。然而,互联网的诞生和进入商用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是难以估计的,能肯定的是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发明和进步的影响和作用还大,而且大得多。
就信息服务来讲,互联网环境不仅是技术环境,还是信息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与以前只能在科学技术领域并依靠专家帮助的计算机联机信息检索相比,互联网技术更多并在更大程度上是民用技术、商用技术,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加以运用,而且互联网技术的通信速度和范围、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等都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的出现还使得信息的可得性和易接近性大大增强,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得到的信息和能够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变;同样地,互联网的出现随即带来了所谓的“网络文化”、“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这些网络产物都会对信息服务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不难想象,互联网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比电视对人们的影响[7](P33—69)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年轻人当中,给父母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发电子邮件的人越来越多了;阅读印刷型报刊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浏览各种网页的人越来越多了;被动接收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少了,而主动学习和接受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了。显而易见,这些方面的变化也给信息服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信息服务环境的上述变化对信息服务活动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信息用户、服务者、服务内容和服务 《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143.html
2.“平台—自助”模式
“平台—自助”模式描述的主要是“信息用户—服务策略—服务内容”关系链,如图5。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信息用户的主动性强,参与程度高,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强,用户在服务者搭建的平台上自助服务,因而服务进行中对服务者的特定服务的需求少。信息服务实践中的阅览服务、检索服务、公告板服务(BBS)、远程登录服务(Telnet)、文件传输服务(FTP)、网上聊天服务等服务项目都可归入此种模式。我们以公告板服务(BBS)为例来说明。
附图
图5 平台—自助模式
公告板服务是最知名的网络信息服务之一,网络用户,无论男女老少,都对此有兴趣,要么浏览公告板上面的各种信息和关于某个事件的各种评论,要么发布自己的信息或发表自己的评论,要么在公告板的有关版面中查寻自己所需的信息,要么寻找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友”并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基础上建立公共论坛等等。公告板成了开放式的即时性、区域性的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
我们还能发现,公告板各个版面的版主和版副似乎就是“管理者”(严格讲是自我管理者),他们基本上都是志愿者,主要是整理和维持信息交流秩序,没有其他过多的管理任务;公告板上的信息主要是关于正在发生的事件的信息和生活信息,而且往往真假难辨、良莠不齐,这正说明了这种服务平台与人们希望及时了解新闻、及时发布信息又在一定程度上不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所感兴趣的、所发布的信息等心理特点相吻合。
信息服务的“平台—自助”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服务者主要以提供服务平台为任务,其过程影响力小、影响面窄。一种情况是服务者的劳动成果能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像公告板建成后,可长期使用;另一种情况是同类服务者较多,服务者的可替代性强,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从一个服务者切换到另一个服务者。因而用户不仅需要自助,而且能够自助。有人甚至不无道理地断言:“在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的查询将以‘自助’的方式完全在网上进行作业。”[6]
3.“用户—吸引”模式
“用户—吸引”模式描述的主要是“服务者—服务内容—服务策略”关系链,如图6。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服务策略特别讲究,服务者要细分服务内容,增强并保持对用户的吸引力。信息服务实践中的社会调查服务、解决方案服务、社团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IAP)、互联网内容服务(ICP)、互联网门户服务(IPP)等服务项目都可归入这一模式。我们以互联网内容服务(ICP)为例来说明。
附图
图6 用户—吸引模式
互联网内容服务主要是指各网站在网上提供的信息服务和网络技术应用服务,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网络服务公司的服务。1998年前后,互联网内容服务曾经被众多网络服务公司确定为战略发展方向,并引发一股网络企业发展热潮,风险投资纷纷投向网络服务公司,带来了表面上的繁荣景象。没过一、两年,人们发现这种景象是被人吹起来的泡沫,许多公司在“烧”完风险投资后陆续倒闭。幸存下来的网络服务公司这才开始真正考虑服务的“内容”,步入内涵发展的正确轨道,虽然表面平淡一些,但每一步都较为踏实。透过这种粗略的发展轨迹,我们从信息服务的角度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五点经验教训:一是网络服务公司(服务者)除非是为了过把瘾,要有正确的独特的服务理念,服务不是轰轰烈烈、一夜之间的事情,而是需要积累,厚积而薄发;二是要冷静、理智,不能人云亦云,风险投资是短期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赢利能力,用户的点击数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准确说明服务对象的数量,更说不上需求的市场力度;三是在用户不确定的情况下,必须尽快明确市场对象,研究并运用合适的市场策略,以吸引更多的真正的服务对象;四是针对确定的服务对象,要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讲究沟通、交流和服务策略,培养并增强他们的忠诚度;五是要经常把“内容”与“专业”联系起来思考,要有专业思想、专业内容、专业技术和专门服务。可见,运用适当的技术策略、市场策略、产品(内容)策略和服务策略来吸引新用户、巩固老用户,是互联网内容服务之关键所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服务的“用户—吸引”模式的前提条件就是潜在用户多、现实用户少,或者是用户明确固定且需求独特。
4.“内容—承包”模式
“内容—承包”模式描述的主要是“服务者—信息用户—服务策略”关系链,如图7。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确定了服务对象和服务策略后,服务者的作用非常突出,服务者是服务进行过程中的主角,承包了大量属于用户的事务,并对服务内容和用户负有明确的、重要的责任,服务者自身的素质要求和社会形象要求很多、很高。信息服务实践中的定题服务、专题门户服务、“个人图书馆”服务、应用服务(ASP)、专业服务、托管服务、外包服务等服务项目都属于这一模式。我们以应用服务(ASP)为例进行说明。
附图
图7 内容—承包模式
应用服务是指服务者利用自
身集中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和数据中心平台,通过网络将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及其可能的服务,以租赁、托管或外包等形式提供给用户进行有偿地使用的服务项目。这是网络宽带技术、安全技术和企业经营理念等方面发展的产物。其特点是让用户能够通过租用服务者的信息系统实现自己的信息管理,而无需承担前期一次性、大规模投资的压力和风险;用户的信息管理平台“托管”在服务者那里,而不是放置在用户那里,并实现了系统建设和维护管理的“外包”;服务者不是到用户那里,而是在自己单位里实施各种功能和服务的管理、维护和更新。这种服务项目一问世,就深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用户的欢迎,也引起许多企业(尤其是软件企业)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到服务上,而不再是销售上。
信息服务的“内容—承包”模式的前提条件就是服务内容单一、明确,就像应用服务项目那样,服务者主要是承包加工用户所需的数据或出租软硬件设施。
毋庸置疑,随着信息服务实践、网络技术、经营理念、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服务的生成模式将不断涌现。当然,各种生成模式改变不了信息服务四个要素的基本关系。
二、网络信息服务模式
网络信息服务概念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Internet)的诞生而出现和流行起来的概念。我们知道,网络是纵横交错的节点组织或系统,从技术和信息角度看,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网络。脱胎于计算机网络的互联网,使得三大网络朝着融合为一的方向发展,使得网络与信息的统一进程不断加快。
我们可以把网络信息服务模式概括为“认知—应用—创新”模式。“认知”是指人们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并意识到这些技术的重大意义和在信息服务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应用”是指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利用这些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信息服务活动中就是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改进服务策略和服务效果;“创新”是指在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新的应用技术,在信息服务活动中就是把各种技术与信息更好地结合、统一起来,不断开发新的服务项目。这种模式既描述了信息服务的技术应用过程,又反映了信息服务活动四个要素的基本关系。
同样道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而出现不同的生成模式和服务项目,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把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分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信息服务进网络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三个阶段。
(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指在全新的环境(互联网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强调的是信息服务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信息服务活动新的影响。
不可否认,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而形成的电信网和因广播、电视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广电网,及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的建成,对包括信息服务在内的人类实践活动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都起到了积极而巨大的作用。然而,互联网的诞生和进入商用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是难以估计的,能肯定的是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发明和进步的影响和作用还大,而且大得多。
就信息服务来讲,互联网环境不仅是技术环境,还是信息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与以前只能在科学技术领域并依靠专家帮助的计算机联机信息检索相比,互联网技术更多并在更大程度上是民用技术、商用技术,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加以运用,而且互联网技术的通信速度和范围、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等都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的出现还使得信息的可得性和易接近性大大增强,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得到的信息和能够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变;同样地,互联网的出现随即带来了所谓的“网络文化”、“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这些网络产物都会对信息服务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不难想象,互联网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比电视对人们的影响[7](P33—69)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年轻人当中,给父母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发电子邮件的人越来越多了;阅读印刷型报刊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浏览各种网页的人越来越多了;被动接收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少了,而主动学习和接受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了。显而易见,这些方面的变化也给信息服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信息服务环境的上述变化对信息服务活动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信息用户、服务者、服务内容和服务 《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