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训练题“打假”例谈
造性思维和思维个性的角度设 计参考答案,可以分为“赞成”、“不完全赞成”和“不赞成”三种情况。目前,历史高考试题尤其是主观性 试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尽可能为考生思维个性的张扬提供空间,不单纯从求同思维设计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之后都规定“超出参考答案要点之外,言之成理的,酌情加分”;甚至规定“答题与参考 答案要点、观点不一致的,言之成理,叙述清楚,可酌情给分”。我们中学教师设计训练题也自然要顺应这一 形势和趋势,多从学生思维个性角度“换位思考”,训练题设计工作就会作得更好,训练也就愈有针对性、实 效性。
七、语法错误
这一特征表现为题目或参考答案设计存在用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搭配不当等语法问题,容易使学生产 生误解,从而导致不该错误的错误。如:
例18 为了揭露侵略者攻占大沽炮台的罪恶,要查看哪个时期的材料才能达到目的? A.鸦片战争 B.第 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参考答案是C、D)
此题失误在不合逻辑。严格地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的材料都可能涉及侵略者攻占大沽炮台的罪恶, 所以B、C、D三项都符合题意。题干如改为“要查看反映哪个时期的战史材料才能达到目的”,如此才能使题目 考查本意与参考答案一致,符合逻辑。这一现象在我们平时见到的训练题中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列举。
八、赘余
这一特征是题目设计或参考答案设计luō@①唆冗长,不简明扼要。多余的内容不仅使学生白白浪费了 宝贵时间,而且言多必失,可能对学生产生无效干扰,达不到考查的目的。如:
例19 姜铎在《略论东北沦陷区时期的殖民地经济》一文中指出:“九·一八前‘满铁’已控制不少大型 重工业工矿,九一八事变后,更采取一业一宪方式,设立几十个专营重工业工矿的会社。七七事变后是日本政 府把新财阀鲇川为首的日本产业股份公司搬到东北,代替‘满铁’,进一步垄断东北重工业,到1944年‘满铁 ’在东北拥有重工业‘关系公司’达40家,投资总额25亿多日元,从业人员达40万人以上,1944年东北重要工 矿产品的产值,比1932年增长四倍半,形成重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42年前日本在 华北的工矿资产之调查统计》披露:“自九一八后,日本积极在东北从事工矿业建设,发展之迅速, 以1931 年日方在东北工业(矿业未计)投资额为100, 则1940年扩充指达7 328.3之巨,10年增加74 倍……日方在东 北工矿业投资额为1 687 941 000元,较上海天津两地合计543 059 000元尚多出两倍,可见日人不惜全力经营 东北之工矿业……”
有人据上述材料轻率地指出日本经营东北14年,奠定了我国东北近代化基础,依据所学历史知识评析上述 结论是否正确,用具体史实加以评析。
〔原参考答案〕不正确。①日本利用殖民机构直接控制、军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大肆掠夺沦陷区 的工矿业,还以中日合办实则日本经营的方式,将矿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统制”起来,1931年日本 在东北投资额为5.5亿美元,1936年达到14.5亿美元,1944 年增至52.7亿美元,日本从1932—1944年从东北输 往本土的利润,就相当于其资本的35%以上。②日军强占、毁坏沦陷区的大量耕地,用于修路等工程或分配给 日本移民,如1937—1945年日本在东北共移民24万人。③日本在沦陷区到处抓丁拉夫,掠夺劳动力,仅在华北 地区就劫走青壮年600万人以上,运送到东北从事苦役劳动。 ④日军每占一地方就抢占银行,掠夺现金大部运 往日本本土,在东北开设满洲中央银行,滥发没有准备金的伪币,强制使用军用票,增加苛捐杂税。⑤在掠夺 东北资源搜刮东北人民的同时,辅之以奴化教育,消磨摧毁东北人民民族意识。⑥日本之所以在东北大力投资 工矿业,目的是掠夺战略资源以满足侵略战争需要,东北重工业畸形发展是建筑在中国人民累累白骨之上的, 日本投降后,东北重工业基础建立不是日本的本意,不过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罢了,东北近代化工业 经济基础的建立是中国人民的血汗白骨。
此题参考答案与所出示的材料联系不紧密,完全成为赘余部分,可以删去。此外,“轻率”一词有明显提 示作用,天地已泄。其实,题目改为“有人认为,‘日本经营中国东北14年,奠定了我国东北近代化基础’。 依据所学历史知识评析上述结论是否正确,用具体史实加以评析。”既言简意赅,又指向明确,且不产生无效 干扰等负面影响。
以上剖析和探讨,是笔者从各种书籍、资料中搜集的,没有一一注明出处,意在说明精选精练、巧编巧练 在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非是要贬低各位方家的功绩。不妥之处,敬请同道同仁斧 正。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口右加 《历史训练题“打假”例谈(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156.html
七、语法错误
这一特征表现为题目或参考答案设计存在用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搭配不当等语法问题,容易使学生产 生误解,从而导致不该错误的错误。如:
例18 为了揭露侵略者攻占大沽炮台的罪恶,要查看哪个时期的材料才能达到目的? A.鸦片战争 B.第 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参考答案是C、D)
此题失误在不合逻辑。严格地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的材料都可能涉及侵略者攻占大沽炮台的罪恶, 所以B、C、D三项都符合题意。题干如改为“要查看反映哪个时期的战史材料才能达到目的”,如此才能使题目 考查本意与参考答案一致,符合逻辑。这一现象在我们平时见到的训练题中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列举。
八、赘余
这一特征是题目设计或参考答案设计luō@①唆冗长,不简明扼要。多余的内容不仅使学生白白浪费了 宝贵时间,而且言多必失,可能对学生产生无效干扰,达不到考查的目的。如:
例19 姜铎在《略论东北沦陷区时期的殖民地经济》一文中指出:“九·一八前‘满铁’已控制不少大型 重工业工矿,九一八事变后,更采取一业一宪方式,设立几十个专营重工业工矿的会社。七七事变后是日本政 府把新财阀鲇川为首的日本产业股份公司搬到东北,代替‘满铁’,进一步垄断东北重工业,到1944年‘满铁 ’在东北拥有重工业‘关系公司’达40家,投资总额25亿多日元,从业人员达40万人以上,1944年东北重要工 矿产品的产值,比1932年增长四倍半,形成重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42年前日本在 华北的工矿资产之调查统计》披露:“自九一八后,日本积极在东北从事工矿业建设,发展之迅速, 以1931 年日方在东北工业(矿业未计)投资额为100, 则1940年扩充指达7 328.3之巨,10年增加74 倍……日方在东 北工矿业投资额为1 687 941 000元,较上海天津两地合计543 059 000元尚多出两倍,可见日人不惜全力经营 东北之工矿业……”
有人据上述材料轻率地指出日本经营东北14年,奠定了我国东北近代化基础,依据所学历史知识评析上述 结论是否正确,用具体史实加以评析。
〔原参考答案〕不正确。①日本利用殖民机构直接控制、军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大肆掠夺沦陷区 的工矿业,还以中日合办实则日本经营的方式,将矿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统制”起来,1931年日本 在东北投资额为5.5亿美元,1936年达到14.5亿美元,1944 年增至52.7亿美元,日本从1932—1944年从东北输 往本土的利润,就相当于其资本的35%以上。②日军强占、毁坏沦陷区的大量耕地,用于修路等工程或分配给 日本移民,如1937—1945年日本在东北共移民24万人。③日本在沦陷区到处抓丁拉夫,掠夺劳动力,仅在华北 地区就劫走青壮年600万人以上,运送到东北从事苦役劳动。 ④日军每占一地方就抢占银行,掠夺现金大部运 往日本本土,在东北开设满洲中央银行,滥发没有准备金的伪币,强制使用军用票,增加苛捐杂税。⑤在掠夺 东北资源搜刮东北人民的同时,辅之以奴化教育,消磨摧毁东北人民民族意识。⑥日本之所以在东北大力投资 工矿业,目的是掠夺战略资源以满足侵略战争需要,东北重工业畸形发展是建筑在中国人民累累白骨之上的, 日本投降后,东北重工业基础建立不是日本的本意,不过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罢了,东北近代化工业 经济基础的建立是中国人民的血汗白骨。
此题参考答案与所出示的材料联系不紧密,完全成为赘余部分,可以删去。此外,“轻率”一词有明显提 示作用,天地已泄。其实,题目改为“有人认为,‘日本经营中国东北14年,奠定了我国东北近代化基础’。 依据所学历史知识评析上述结论是否正确,用具体史实加以评析。”既言简意赅,又指向明确,且不产生无效 干扰等负面影响。
以上剖析和探讨,是笔者从各种书籍、资料中搜集的,没有一一注明出处,意在说明精选精练、巧编巧练 在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非是要贬低各位方家的功绩。不妥之处,敬请同道同仁斧 正。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口右加 《历史训练题“打假”例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