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冷丰 上高二中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已走入千万普通百姓家,互联网的应用已与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密不可分。然而,如今能够真正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并懂得充分利用网上丰富资源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的人为数不多。仍有许多人仍然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掌握计算机这种工具?如何更充分地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如何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有没有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可以同时解决以上问题,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呢?有!如果是带有明确的任务去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方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关键字】 任务驱动 情境教学 主动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能使学习目的更明确,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把这种模式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效果如何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呢?本文以"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为例,初探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一、课例的设计与实施
这是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活动课,课时为两节。学生所在的年级为高一年级,学生们已经全部掌握了汉字的输入和上网搜索信息的方法。上课前,先制作好一份电子画册的实例《我的画册》,本课是利用远志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进行教学控制的。完成课程主要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
1、创设情景,确立任务
上课前,先利用网络课室的教学广播功能在屏幕中显示如下字样: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学生一进入网络课室,就已经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接下来教师演示画册实例,《我的画册》的精美画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同学们利用PowerPoint 2000制作一本电子画册,与《我的画册》一样,在目录页中要包含每张画面的名称,点击目录即可跳到相应的页面中观看图片。每张幻灯片中包含图片及相应的注释字,可以根据幻灯片上的按钮,实现图片的切换和查找功能。
2、学习知识,主体探索
利用远志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广播教学功能,将《我的画册》的主要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们,主要内容如下:
(1)启动PowerPoint 2000,新建一张空白幻灯片;
(2)在"视图"菜单的"工具栏"中选中"绘图",打开绘图工具栏;
(3)用"矩形"工具画一个透明的长方形作为背景,并选择适当的线型和颜色;
(4)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将这张幻灯片复制三份;
(5)选择"自选图形","基本形状"中的心形作为第一张幻灯片的背景,选择适当的填充效果和线型;
(6)用"插入艺术字"添加"我的画册"字样;
(7)用"文本框"制作"咏鹅"等字样;
(8)"插入""图片""来自文件"添加图片,并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
后面三张的制作方法相似,略。
(9)超级链接的制作:"幻灯片放映""动作设置""超级链接到"相应的幻灯片;
(10)动画设置:"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调整好"顺序和时间"及"效果";
(11)切换方式:"幻灯片放映" "幻灯片切换"选择"随机"。
(12)介绍PowerPoint 2000的三种常用视图方式:
幻灯片视图:适合对具体某张幻灯片的内容进行制作和编排。
幻灯片浏览视图:可以看到整个演示文稿的外观,还可以添加、删除或移动幻灯片。
幻灯片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
3、采集资料,完成作品
让学生们上网查找所需资料,完成电子画册的设计和制作。
如果把学习延伸至课外,学生们还可以利用更多的学习途径,学会多种搜索资料的方法,如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上网搜索收集图片和文字等资料。
4、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可以使学生们互相吸取成功经验,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思考与结论
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实施后,我发现演示教学的前八个知识点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但还限于模仿《我的画册》阶段,少有创新。而超级链接的设置,只有部分学生询问,只好进行个别辅导,也不见有能灵活运用的。至于动画设置、页面切换和视图方式的灵活转换等操作还不见有学生使用。显然,这次活动课进行得不是很成功,是否"任务驱动"不可行?
回想我在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这门课时,老师在开学初就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期末要交一份作业,就是要制作一个课件,使用的软件不限,主题不限,只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就可以了。然后给我们看了往届学生的作品,让我们知道了"课件"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这就是"创设情景"吧。任务明确,但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却很大,课件的生动有趣,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兴趣。我想尽办法去搜寻各种各样的课件,对课件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也对后来自己设计和制作有了很大的启发。为了完成课件的制作,我学习并熟练掌握了软件的使用,还学会了如何上网查找资料,计算机使用的整体水平也提高了。课件的设计,让我发现自己在设计方面是具有很大的潜能的。课件制作完成后,我这个原本连Windows 98的基本操作都不会的学生,却成了其他同学的"老师",我的课件制作模式也成了其他同学仿照的对象,在受到老师好评的同时,我也大呼被"盗版"。在课程结束后,我发现许多同学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都提高了,也培养了一定的信息素养。
那为什么"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的效果却不太理想呢?究其原因,是任务设置不恰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太多。学生们在上这次活动课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软件,要在两节课以内熟练掌握这种功能强大的软件是不可能的。原本在设计这次活动课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本想只让学生掌握如何插入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等简单操作,但又觉得仅仅学会这几种操作不足以体现PowerPoint这种软件的特色,于是在设计《我的画册》作为教学实例时,包含了超级链接、动画效果和页面切换效果,这些都使得教学难度加大。若要使教学效果明显,就要把一个软件的教学分成几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个阶段都要恰当的设置一个小任务。
其次,这个软件距离学生们的实际需要较远, 这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如果是让教师们来学习这个软件,就会比较容易上手,因为这种软件简单易学,是用来制作课件的最好用的工具。
以上两点,是经过教学试验以后才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后来我又进行了另一个试验:教高一年级的学生怎样使用"画图程序",并给他们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要求同学们每人画三幅画,一幅画天上的,一幅画地上的,还有一幅画海底的。在课堂上,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有惊喜出现:神秘的太空、森林之歌、美丽的家园、国王与公主、海底世界……
我原以为"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非常失败,正在灰心丧气的时候,事情却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恰好一个星期以后的那天下午放学后,学生们直到晚上七点也不肯离开电脑室,他们中大部分在着迷地利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已不仅仅限于原始地模仿,而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更让我感到吃惊不已的是,有的学生在摸索中已自己掌握了我并没有讲授的模板的使用、声音效果的设置和视频文件的插入等操作,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设想。我的试验成功了!学生们的智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电脑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只要任务设置合适,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加以适当地引导,就会发现学生们个个都是"电脑神童",而"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也不再是一句空话。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总结出,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485.html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已走入千万普通百姓家,互联网的应用已与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密不可分。然而,如今能够真正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并懂得充分利用网上丰富资源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的人为数不多。仍有许多人仍然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掌握计算机这种工具?如何更充分地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如何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有没有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可以同时解决以上问题,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呢?有!如果是带有明确的任务去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方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关键字】 任务驱动 情境教学 主动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能使学习目的更明确,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把这种模式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效果如何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呢?本文以"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为例,初探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一、课例的设计与实施
这是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活动课,课时为两节。学生所在的年级为高一年级,学生们已经全部掌握了汉字的输入和上网搜索信息的方法。上课前,先制作好一份电子画册的实例《我的画册》,本课是利用远志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进行教学控制的。完成课程主要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
1、创设情景,确立任务
上课前,先利用网络课室的教学广播功能在屏幕中显示如下字样: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学生一进入网络课室,就已经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接下来教师演示画册实例,《我的画册》的精美画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同学们利用PowerPoint 2000制作一本电子画册,与《我的画册》一样,在目录页中要包含每张画面的名称,点击目录即可跳到相应的页面中观看图片。每张幻灯片中包含图片及相应的注释字,可以根据幻灯片上的按钮,实现图片的切换和查找功能。
2、学习知识,主体探索
利用远志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广播教学功能,将《我的画册》的主要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们,主要内容如下:
(1)启动PowerPoint 2000,新建一张空白幻灯片;
(2)在"视图"菜单的"工具栏"中选中"绘图",打开绘图工具栏;
(3)用"矩形"工具画一个透明的长方形作为背景,并选择适当的线型和颜色;
(4)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将这张幻灯片复制三份;
(5)选择"自选图形","基本形状"中的心形作为第一张幻灯片的背景,选择适当的填充效果和线型;
(6)用"插入艺术字"添加"我的画册"字样;
(7)用"文本框"制作"咏鹅"等字样;
(8)"插入""图片""来自文件"添加图片,并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
后面三张的制作方法相似,略。
(9)超级链接的制作:"幻灯片放映""动作设置""超级链接到"相应的幻灯片;
(10)动画设置:"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调整好"顺序和时间"及"效果";
(11)切换方式:"幻灯片放映" "幻灯片切换"选择"随机"。
(12)介绍PowerPoint 2000的三种常用视图方式:
幻灯片视图:适合对具体某张幻灯片的内容进行制作和编排。
幻灯片浏览视图:可以看到整个演示文稿的外观,还可以添加、删除或移动幻灯片。
幻灯片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
3、采集资料,完成作品
让学生们上网查找所需资料,完成电子画册的设计和制作。
如果把学习延伸至课外,学生们还可以利用更多的学习途径,学会多种搜索资料的方法,如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上网搜索收集图片和文字等资料。
4、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可以使学生们互相吸取成功经验,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思考与结论
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实施后,我发现演示教学的前八个知识点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但还限于模仿《我的画册》阶段,少有创新。而超级链接的设置,只有部分学生询问,只好进行个别辅导,也不见有能灵活运用的。至于动画设置、页面切换和视图方式的灵活转换等操作还不见有学生使用。显然,这次活动课进行得不是很成功,是否"任务驱动"不可行?
回想我在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这门课时,老师在开学初就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期末要交一份作业,就是要制作一个课件,使用的软件不限,主题不限,只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就可以了。然后给我们看了往届学生的作品,让我们知道了"课件"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这就是"创设情景"吧。任务明确,但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却很大,课件的生动有趣,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兴趣。我想尽办法去搜寻各种各样的课件,对课件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也对后来自己设计和制作有了很大的启发。为了完成课件的制作,我学习并熟练掌握了软件的使用,还学会了如何上网查找资料,计算机使用的整体水平也提高了。课件的设计,让我发现自己在设计方面是具有很大的潜能的。课件制作完成后,我这个原本连Windows 98的基本操作都不会的学生,却成了其他同学的"老师",我的课件制作模式也成了其他同学仿照的对象,在受到老师好评的同时,我也大呼被"盗版"。在课程结束后,我发现许多同学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都提高了,也培养了一定的信息素养。
那为什么"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的效果却不太理想呢?究其原因,是任务设置不恰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太多。学生们在上这次活动课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软件,要在两节课以内熟练掌握这种功能强大的软件是不可能的。原本在设计这次活动课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本想只让学生掌握如何插入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等简单操作,但又觉得仅仅学会这几种操作不足以体现PowerPoint这种软件的特色,于是在设计《我的画册》作为教学实例时,包含了超级链接、动画效果和页面切换效果,这些都使得教学难度加大。若要使教学效果明显,就要把一个软件的教学分成几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个阶段都要恰当的设置一个小任务。
其次,这个软件距离学生们的实际需要较远, 这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如果是让教师们来学习这个软件,就会比较容易上手,因为这种软件简单易学,是用来制作课件的最好用的工具。
以上两点,是经过教学试验以后才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后来我又进行了另一个试验:教高一年级的学生怎样使用"画图程序",并给他们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要求同学们每人画三幅画,一幅画天上的,一幅画地上的,还有一幅画海底的。在课堂上,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有惊喜出现:神秘的太空、森林之歌、美丽的家园、国王与公主、海底世界……
我原以为"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非常失败,正在灰心丧气的时候,事情却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恰好一个星期以后的那天下午放学后,学生们直到晚上七点也不肯离开电脑室,他们中大部分在着迷地利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已不仅仅限于原始地模仿,而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更让我感到吃惊不已的是,有的学生在摸索中已自己掌握了我并没有讲授的模板的使用、声音效果的设置和视频文件的插入等操作,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设想。我的试验成功了!学生们的智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电脑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只要任务设置合适,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加以适当地引导,就会发现学生们个个都是"电脑神童",而"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也不再是一句空话。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总结出,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