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图书馆学的灵根
对象化世界的理解固然是领略图书馆哲学的慧眼所在,但作为一门独立学问的图书馆学毕竟牵涉图书馆活动中的多重关系,因此,对图书馆哲学的思考也应进到诸多关系中去。构成这诸多关系的关系者是:组织在一定结构或有序系统中的图书、图书管理者、图书借阅者、图书撰著者及上述关系者发生关系的时代文化背景。这些关系者的相互关系可图示如下:
附图
在笔者看来,构成图书活动的中心关系者是组织在一定结构中的图书,它作为枢纽把图书管理者、图书借阅者、图书撰著者在具体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关联起来。一部又一部的图书诚然是由图书撰著者写成的,但对藏书的选择和把诸多藏书组织在一个结构有序的系统中却是图书管理者所做的事。正像图书撰著者的写作不可能不受时代文化背景和既有的图书观念的制约一样,图书管理者选择藏书和对藏书作分类编排以使其成为一个结构有序的系统也不能不受时代文化背景和既有图书观念的影响。图书撰著者的撰写当然会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这创新之处必然或多或少地影响图书结构,不过,任何一部创新之作进入有序的藏书结构都必得经过负有图书馆藏书之责的图书管理者。图书管理者与图书撰著者一般不发生直接关系(因此上图中A、C之间仅以虚线相连),他们只是通过图书才发生精神意义上的关系。当然,图书馆管理者通过图书与之发生精神意义上的关系的图书撰著者,有些是活着的人,有些则已经作古。图书借阅者与图书管理者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图所示,A、B间有实线相连),这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借阅者与一个编排有序的图书系统或图书结构的关系。一方面,他须得从一个编排有序而又处在“藏-用”运作中的图书系统中借取自己所要阅读的图书(如图所示,实线由O指向B),一方面他又可能但并不必然把自己的阅读需求反馈给与之发生关系的图书系统或图书结构而以求改进(如图所示,虚线由B指向O)。此外,其著作被选择并由此进入某一“藏-用”图书系统的图书撰著者(如图所示,有实线由C指向O),有可能却未必一定是该图书系统中的图书的借阅者(如图所示,虚线由O指向C)——这当然是指那些在此期间活着的作者。如同图书撰著者可能而又未必一定是关联于某一图书系统或图书结构的图书借阅者一样,某一图书系统或图书结构的图书借阅者有可能成为却不必一定成为该图书“藏-用”系统的图书的撰著者,(如图所示,B、C间仅连以虚线而相互指向对方)。这里存在若干组活生生的相互关系,整个图书馆活动或图书馆事业就运作在这些关系中,所谓“图书馆哲学”的问题也在这种关系中成其为“图书馆哲学”问题。
上文已经指出,任何一种组织有序而在“藏-用”运作中的图书系统或图书结构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一种系统或结构,都蕴含着对人生——因而对人的对象化世界——的理解。这里要补充指出的是,既然这个组织有序而在“藏-用”运作中的图书结构处在诸多关系的枢纽地位上,它便不可能不受到时代文化背景及图书管理者、图书借阅者、图书撰著者的人生态度、世界识件、人文素养及“知”、“情”、“意”之需求的影响,诸多因素向着组织有序的“藏-用”有节的图书运作结构的参与使蕴含于这结构中的对人生和人的对象化世界的理解处于微妙的动态中,它意味着“图书馆哲学”问题的复杂和深刻。
收稿日期:2003-03-25
【参考文献】
1 黄克剑.人文学论纲.见《黄克剑自选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
2 赖鼎铭.图书馆学的哲学.台北:文华出版公司,1993
3 李明华.大众图书馆哲学初探.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
4 蒋永福.图书馆哲学散思.图书情报工作,1998,(9)
5 沈宝环.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图书馆论坛,1996,(1)
6 郑全太.图书馆学研究体系的哲学探析.图书馆建设,1999,(2)
7 武旭,刘俊英.图书馆学研究与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7,(4)
8 王涛.图书馆学之人文向度刍议.情报资料工作,2002,(1)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586.html
附图
在笔者看来,构成图书活动的中心关系者是组织在一定结构中的图书,它作为枢纽把图书管理者、图书借阅者、图书撰著者在具体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关联起来。一部又一部的图书诚然是由图书撰著者写成的,但对藏书的选择和把诸多藏书组织在一个结构有序的系统中却是图书管理者所做的事。正像图书撰著者的写作不可能不受时代文化背景和既有的图书观念的制约一样,图书管理者选择藏书和对藏书作分类编排以使其成为一个结构有序的系统也不能不受时代文化背景和既有图书观念的影响。图书撰著者的撰写当然会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这创新之处必然或多或少地影响图书结构,不过,任何一部创新之作进入有序的藏书结构都必得经过负有图书馆藏书之责的图书管理者。图书管理者与图书撰著者一般不发生直接关系(因此上图中A、C之间仅以虚线相连),他们只是通过图书才发生精神意义上的关系。当然,图书馆管理者通过图书与之发生精神意义上的关系的图书撰著者,有些是活着的人,有些则已经作古。图书借阅者与图书管理者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图所示,A、B间有实线相连),这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借阅者与一个编排有序的图书系统或图书结构的关系。一方面,他须得从一个编排有序而又处在“藏-用”运作中的图书系统中借取自己所要阅读的图书(如图所示,实线由O指向B),一方面他又可能但并不必然把自己的阅读需求反馈给与之发生关系的图书系统或图书结构而以求改进(如图所示,虚线由B指向O)。此外,其著作被选择并由此进入某一“藏-用”图书系统的图书撰著者(如图所示,有实线由C指向O),有可能却未必一定是该图书系统中的图书的借阅者(如图所示,虚线由O指向C)——这当然是指那些在此期间活着的作者。如同图书撰著者可能而又未必一定是关联于某一图书系统或图书结构的图书借阅者一样,某一图书系统或图书结构的图书借阅者有可能成为却不必一定成为该图书“藏-用”系统的图书的撰著者,(如图所示,B、C间仅连以虚线而相互指向对方)。这里存在若干组活生生的相互关系,整个图书馆活动或图书馆事业就运作在这些关系中,所谓“图书馆哲学”的问题也在这种关系中成其为“图书馆哲学”问题。
上文已经指出,任何一种组织有序而在“藏-用”运作中的图书系统或图书结构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一种系统或结构,都蕴含着对人生——因而对人的对象化世界——的理解。这里要补充指出的是,既然这个组织有序而在“藏-用”运作中的图书结构处在诸多关系的枢纽地位上,它便不可能不受到时代文化背景及图书管理者、图书借阅者、图书撰著者的人生态度、世界识件、人文素养及“知”、“情”、“意”之需求的影响,诸多因素向着组织有序的“藏-用”有节的图书运作结构的参与使蕴含于这结构中的对人生和人的对象化世界的理解处于微妙的动态中,它意味着“图书馆哲学”问题的复杂和深刻。
收稿日期:2003-03-25
【参考文献】
1 黄克剑.人文学论纲.见《黄克剑自选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
2 赖鼎铭.图书馆学的哲学.台北:文华出版公司,1993
3 李明华.大众图书馆哲学初探.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
4 蒋永福.图书馆哲学散思.图书情报工作,1998,(9)
5 沈宝环.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图书馆论坛,1996,(1)
6 郑全太.图书馆学研究体系的哲学探析.图书馆建设,1999,(2)
7 武旭,刘俊英.图书馆学研究与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7,(4)
8 王涛.图书馆学之人文向度刍议.情报资料工作,2002,(1)
《寻找图书馆学的灵根(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