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调谐艺术
利的保证”时,一位教师讲述了邱少云烈士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的情感也有节奏地变化着。讲到英雄时,教师满怀崇敬之情;讲到敌人时,教师则流露出鄙夷和憎恨的神色;讲到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时,教师表现出强烈的急切关心之情,讲到烈士壮烈牺牲时,教师声音呜咽,语调低缓悲壮;讲到战斗胜利时,教师则喜悦满怀、语调明快……在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情感节奏的调谐应依据教学实际内容,服务于教学。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变化层次主要为:或欢快、诙谐和幽默,或庄重、肃穆和沉重,或舒缓、悠闲和轻松,或强烈、紧张和急迫。这些均是我们调谐情感节奏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节奏的调谐技巧
课堂教学节奏不是刻板、僵死、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运动过程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教学节奏的调谐者,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可以随意决定教学节奏的运行。教学节奏的调谐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遵循美学的基本法则,为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受预设的教学结构制约。从宏观而言,教学节奏的调谐应注意:教学内容详略得当,切忌面面俱到;教学过程波澜起伏,力戒平铺直叙;教学方法丰富多彩,避免单一呆板;教学情感浓淡相宜,摒弃“零度风格”(所谓“零度风格”,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不带有任何主观感情色彩)。从微观而言,教学节奏的调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善于铺垫。所谓“铺垫”,就是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形成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的节奏调谐艺术(第2页)。教学铺垫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1)从旧知出发,自然引进新课内容,即引入性铺垫;(2)显示预备知识,为攻克难点做准备,即预备性铺垫;(3)新旧知识对比,以引起警觉、防止混淆,即对比性铺垫;(4)针对学生容易疏忽或容易理解偏差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患未然,即预防性铺垫,等等。如教学“经济危机”时,一位教师作了如下引入性铺垫:“本世纪30年代初,美国的大资本家不知得了什么‘帛,几个‘钢铁大王’发疯般地捣毁炼钢炉;一个种植棉花的农场主将1040万英亩的棉花统统烂在地里;一个养猪的资本家打开养猪场的大门,将640万头肥猪全部赶进了密西西比河……这些资本家真的得了‘疯帛吗?没有!他们的头脑非常清醒。他们这样做,正是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经济危机。”这位教师的讲述既点明了主题,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状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巧妙过渡。教学节奏的特征之一就是起承转合、自然衔接、融为一体。教学节奏的调谐必须注意起承转合、衔接过渡。在这里,既有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过渡,又有段与段、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衔接过渡,还有从一个教学环节到另一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掌握和运用过渡艺术,就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多种多样的过渡方法:或搭桥铺路,自然过渡;或转向质疑,提问过渡;或演绎论证,分析过渡;或启发类比,比较过渡,等等。如从“价值”到“交换价值”就可以这样过渡:“凡商品都有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市场上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交换价值。”如此过渡,自然和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给学生以知识的整体感。
(三)设置悬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悬念,可使学生疑窦顿生,探求欲望增强。一旦“疑团”解开,学生则会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悬念与顿悟的交替出现,就是教学节奏变化的焦点和契机。新编《思想政治》教材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虑,设置了许多悬念。如初中《思想政治》第一册提出:“在旧中国,帝国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同一块国土,同一片天空,同是中国人,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当个人的利益同祖国的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否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服从了祖国的需要,而又不放弃个人的利益?”“‘居安思危’是什么意思?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些悬念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掀起高潮。山川之所以入诗入画,就是因为它们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具有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教学过程最忌平铺直叙、亦步亦趋,而必须有起有伏、高潮迭起。惟有如此,方能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节奏美。巧掀高潮,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首先,它讲究位置的把握。教学内容有详略、主次之分,高潮的掀起应是课文的主体部分,或重点,或难点,或热点。只有位置适宜,才能突出教学主题。否则,只能是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其次,它讲究时间的把握。课堂上45分钟,何时掀起高潮,应灵活掌握、合理调控,既要避免过早,又要排除太晚。早则患平板冗长,晚则恐“强弩之末”。另外,它还讲究方法的处理。教学目标相异,课文内容不同,高潮的处理方法就应有所区别: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或设置台阶,步步登高;或展现情景,启迪思维;或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等等。
(五)留有空白。一幅山水画,总有“疏可走马”的空间空白。一首动人的乐曲,总有骤然“休止”的时间空白。课堂教学也莫不如此。“空白”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连接”、“有序的变化”,是教学节奏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在课堂上,教师讲述一段时间之后,要有让学生静心回味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学空白布局巧妙,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万物皆备结构,万事须有节奏。只要我们能够娴熟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节奏调谐艺术(第2页),形成教学要素多元统一、和谐发展的变奏和合奏,思想政治课就会更富生气,更有韵味,更具艺术魅力 《节奏调谐艺术(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637.html
三、教学节奏的调谐技巧
课堂教学节奏不是刻板、僵死、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运动过程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教学节奏的调谐者,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可以随意决定教学节奏的运行。教学节奏的调谐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遵循美学的基本法则,为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受预设的教学结构制约。从宏观而言,教学节奏的调谐应注意:教学内容详略得当,切忌面面俱到;教学过程波澜起伏,力戒平铺直叙;教学方法丰富多彩,避免单一呆板;教学情感浓淡相宜,摒弃“零度风格”(所谓“零度风格”,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不带有任何主观感情色彩)。从微观而言,教学节奏的调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善于铺垫。所谓“铺垫”,就是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形成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的节奏调谐艺术(第2页)。教学铺垫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1)从旧知出发,自然引进新课内容,即引入性铺垫;(2)显示预备知识,为攻克难点做准备,即预备性铺垫;(3)新旧知识对比,以引起警觉、防止混淆,即对比性铺垫;(4)针对学生容易疏忽或容易理解偏差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患未然,即预防性铺垫,等等。如教学“经济危机”时,一位教师作了如下引入性铺垫:“本世纪30年代初,美国的大资本家不知得了什么‘帛,几个‘钢铁大王’发疯般地捣毁炼钢炉;一个种植棉花的农场主将1040万英亩的棉花统统烂在地里;一个养猪的资本家打开养猪场的大门,将640万头肥猪全部赶进了密西西比河……这些资本家真的得了‘疯帛吗?没有!他们的头脑非常清醒。他们这样做,正是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经济危机。”这位教师的讲述既点明了主题,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状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巧妙过渡。教学节奏的特征之一就是起承转合、自然衔接、融为一体。教学节奏的调谐必须注意起承转合、衔接过渡。在这里,既有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过渡,又有段与段、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衔接过渡,还有从一个教学环节到另一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掌握和运用过渡艺术,就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多种多样的过渡方法:或搭桥铺路,自然过渡;或转向质疑,提问过渡;或演绎论证,分析过渡;或启发类比,比较过渡,等等。如从“价值”到“交换价值”就可以这样过渡:“凡商品都有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市场上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交换价值。”如此过渡,自然和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给学生以知识的整体感。
(三)设置悬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悬念,可使学生疑窦顿生,探求欲望增强。一旦“疑团”解开,学生则会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悬念与顿悟的交替出现,就是教学节奏变化的焦点和契机。新编《思想政治》教材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虑,设置了许多悬念。如初中《思想政治》第一册提出:“在旧中国,帝国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同一块国土,同一片天空,同是中国人,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当个人的利益同祖国的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否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服从了祖国的需要,而又不放弃个人的利益?”“‘居安思危’是什么意思?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些悬念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掀起高潮。山川之所以入诗入画,就是因为它们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具有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教学过程最忌平铺直叙、亦步亦趋,而必须有起有伏、高潮迭起。惟有如此,方能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节奏美。巧掀高潮,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首先,它讲究位置的把握。教学内容有详略、主次之分,高潮的掀起应是课文的主体部分,或重点,或难点,或热点。只有位置适宜,才能突出教学主题。否则,只能是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其次,它讲究时间的把握。课堂上45分钟,何时掀起高潮,应灵活掌握、合理调控,既要避免过早,又要排除太晚。早则患平板冗长,晚则恐“强弩之末”。另外,它还讲究方法的处理。教学目标相异,课文内容不同,高潮的处理方法就应有所区别: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或设置台阶,步步登高;或展现情景,启迪思维;或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等等。
(五)留有空白。一幅山水画,总有“疏可走马”的空间空白。一首动人的乐曲,总有骤然“休止”的时间空白。课堂教学也莫不如此。“空白”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连接”、“有序的变化”,是教学节奏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在课堂上,教师讲述一段时间之后,要有让学生静心回味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学空白布局巧妙,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万物皆备结构,万事须有节奏。只要我们能够娴熟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节奏调谐艺术(第2页),形成教学要素多元统一、和谐发展的变奏和合奏,思想政治课就会更富生气,更有韵味,更具艺术魅力 《节奏调谐艺术(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