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调谐艺术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存在形式,都按一定的节奏变化发展着。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具有自身变化发展的节奏。一位高明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总是自觉调谐教学节奏,使整个课堂教学“和谐共振”,充满艺术魅力。
一、教学节奏的基本内涵
何谓节奏?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表述清楚。我国古代的《礼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节奏就是事物发展的“一定的速度和拍节中,实际时值(动作、声音等)与单位时值之间量的关系”。美国的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则说得更清楚:“节奏是一件艺术品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拍节的变化。”前苏联戏剧家古里耶夫也说:“任何一种运动为了完成它自己的使命,都必须有规则、有秩序。运动中的这种秩序,也就是节奏。”思想政治课教学节奏,就是教学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有秩序、有规则、有拍节的合乎规律和富有美感的变化和运动。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真谛之一就是节奏的调谐。只有追求节奏的和谐,才能达到教学真、善、美的统一,共创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共振”。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多元体,其教学节奏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诸如抑扬顿挫、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高低起伏、张弛疏密、刚柔浓淡、疾徐断续、明隐虚实,等等。教学节奏的调谐艺术,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协调、合理衔接、有序变化、和谐运动。
二、教学节奏的常见类型
要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节奏的调谐,首先必须明确教学节奏的常见类型。教学节奏按其表现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外在节奏和内蕴节奏两大类。
所谓外在节奏,是指教学节奏的外在表现形态,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节奏。广义的教学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口头语言)和无声语言(又可分为书面语言、体态语言、时空语言等)。所以,教学语言节奏可分为有声语言节奏和无声语言节奏。
有声语言节奏是指教师用口头语言所显示出来的有秩序、有拍节的变化和运动,具体表现为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流的循环往复,等等。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利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节奏,实现内容与情感的有机统一。例如:宣扬爱国主义,则慷慨激昂,声音洪亮;歌颂英雄人物,则情绪饱满,感情真挚;描绘祖国河山秀丽,则飘逸纵横,含蓄蕴藉;论证科学发明创造,则平缓理智,博大深沉……又如:在阐述概念定义时,语速可放慢一些,音调则应高亢,以便学生记录;读一些较长的语句,则应舒缓一些,务必将每个字读清咬准,使学生能够听明白;对一些结论性的话语,音量要大一些,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列举实例时,音调则可柔和一些,以求生动;问题之间的过渡,应稍作停顿,以示区别……这种种节奏调谐手法的运用,不能不说具有浓烈的艺术魅力。它与那种讲起课来不是小和尚念经,就是老太婆哼催眠曲,或声如洪钟、久鸣不已相比较,其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无声语言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教学信息的物质载体,也存在着节奏的处理艺术问题。无声语言节奏主要有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和时空语言的节奏。
课堂上的书面语言主要为板书。板书是一种视觉语言符号。首先,板书节奏要讲究其层次节奏。一般而言,板书最忌一抄就是一大片,学生疲于奔命,抄写不停。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语句较长,有的教师一古脑儿将其抄在黑板上,结果学生还是记不祝而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一边讲解,一边板书该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最后形成了如下板书: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使用价值……劳动时间
如此板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序呈现,无论是在生理运动上,还是在心理感觉上,都给学生一种和谐的审美感受。其次,板书节奏要讲究书写速度的节奏问题。有关实验证明,中学生(主要是指高中生)的书写(笔记等)速度每分钟可达20~35字,最快者可达50字左右。教师应在讲究字体优美、清晰工整的基础上,用略快于学生书写的速度来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完整和谐之美感。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延迟视听”的不协调、不平衡的心理感受。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板书与口语的交叉节奏问题。以视觉符号为主的板书和以听觉语言为主的口语各具特色,互有优劣。教师应扬长避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富于节奏美的和谐整体。板书与口语的交叉节奏最忌那种断裂式的单一节奏形式。例如,刚开始上课,教师就一声不吭地在黑板上一大片一大片地抄写教学内容,然后再长时间地复述这些内容。
体态语言也称人体语言或动作语言,具体包括眉目语、微笑语、手势语、身姿语、服饰语等。古人云:“诚于中,形于外。”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各种体态语言来有效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增添感情色彩、促进人际交往、创设和谐气氛的。如上课伊始,教师用亲切和善、温柔信赖的目光望着学生,温馨的气氛便像春风一样洋溢在整个教室,拂过学生的心田。在课堂上,教师不同的眼神,表示着不同的感情;不同的目光,扩散着不同的情绪信息。目光炯炯,会让学生感到振奋;眼神温柔,是爱抚和勉励。反之,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羞怯紧张,眼睛死盯课本、教案;或自视清高,斜目远望窗外;或仰头盯着天花板;或沉眉塌眼,有气无力,呈精神萎靡之状;或怒目圆睁,气冲牛斗,现冷若冰霜之情,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时空语言也要讲究节奏。时间节奏是指科学合理地分配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初执教鞭的教师,往往不能把握时间节奏,容易出现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局面。前苏联教育家尤·弗里略夫说过:“讲课时,必须很好地掌握时间,切忌前松后紧。此外,还必须留出一点时间,简要地归纳一下所讲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对各项教学活动作出妥善安排,并且要熟悉教案,对各项教学活动占用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前一项教学活动超出了预定时间,那么,在进行后一项教学活动时,就应设法调整节奏,加以弥补。否则,就会造成拖堂现象。空间节奏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空间距离有节奏的变化。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在讲台上适宜地走动,甚至走下讲台,在学生课桌之间来回走动。这样,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交际距离,是符合空间节奏调谐要求的。
所谓内蕴节奏,是指教学节奏的内部表现形态,主要有内容节奏、思维节奏和情感节奏。
内容节奏是指教学的详略、难易、虚实、深浅等有节奏的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节奏的调谐,应力求做到:
(1)详略得当。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一堂课的教学,要切忌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而应分清主次、区别详略。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重锤敲打;对次要内容,则应轻描淡写、和风吹拂。
(2)难易适度。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学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学习就如同喝白开水,淡而无味;难度过高,则学生的学习困难重重,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此,教学内容的难易既要适度,更要注意二者的相互转化,即变易为难,或化难为易。
(3)深浅适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正确掌握讲解、提问、讨论以及布置作业等内容的深浅程度。
(4)虚实相间。“虚”即理论,“实”即实际。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决不是“乱贴标签”,而是有机渗透、水乳交融。
思维节奏是指师生思维的疏密、张弛、明隐等有节奏的变化。中国画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构成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密而不疏,学生思维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思维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能使学生思维产生有节奏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学生的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的张弛相间尤为必要。“张”就是教与学都处于紧张、亢奋的思维状态,诸如教学内容广度的开拓、教学进度的超前、慷慨激昂的动情、面红耳赤的争辩、奋笔疾书的摘抄、追本溯源的提问等等,都是“张”的体现。“弛”就是教与学进入宽松、平和的思维状态,如基础知识的温故知新、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逗人发笑的插科打诨、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等等,都是“弛”的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追求张弛相间的教学节奏,即张中有弛、弛中有张,或先张后弛、以弛待张,等等。
思维节奏还要注意思维交流明与隐的变化节奏。教学过程中的思维交流如同表演艺术中演员与观众的思维交流一样,有显性和隐性之别。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显性思维交流表现为师生课堂语言的交流,隐性交流是师生双方思维撞击所迸发出的想像力。若教师巧妙地点化引导,则学生平日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藏就会被激活,师生双方思维的“愤悱”高峰就会同步而至。
情感节奏是指教师情感表达的浓淡、高低、强弱等有规则、有秩序的变化。课堂教学节奏会从教师的情感变化上体现出来。如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纪律是革命胜 《节奏调谐艺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637.html
一、教学节奏的基本内涵
何谓节奏?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表述清楚。我国古代的《礼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节奏就是事物发展的“一定的速度和拍节中,实际时值(动作、声音等)与单位时值之间量的关系”。美国的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则说得更清楚:“节奏是一件艺术品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拍节的变化。”前苏联戏剧家古里耶夫也说:“任何一种运动为了完成它自己的使命,都必须有规则、有秩序。运动中的这种秩序,也就是节奏。”思想政治课教学节奏,就是教学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有秩序、有规则、有拍节的合乎规律和富有美感的变化和运动。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真谛之一就是节奏的调谐。只有追求节奏的和谐,才能达到教学真、善、美的统一,共创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共振”。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多元体,其教学节奏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诸如抑扬顿挫、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高低起伏、张弛疏密、刚柔浓淡、疾徐断续、明隐虚实,等等。教学节奏的调谐艺术,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协调、合理衔接、有序变化、和谐运动。
二、教学节奏的常见类型
要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节奏的调谐,首先必须明确教学节奏的常见类型。教学节奏按其表现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外在节奏和内蕴节奏两大类。
所谓外在节奏,是指教学节奏的外在表现形态,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节奏。广义的教学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口头语言)和无声语言(又可分为书面语言、体态语言、时空语言等)。所以,教学语言节奏可分为有声语言节奏和无声语言节奏。
有声语言节奏是指教师用口头语言所显示出来的有秩序、有拍节的变化和运动,具体表现为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流的循环往复,等等。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利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节奏,实现内容与情感的有机统一。例如:宣扬爱国主义,则慷慨激昂,声音洪亮;歌颂英雄人物,则情绪饱满,感情真挚;描绘祖国河山秀丽,则飘逸纵横,含蓄蕴藉;论证科学发明创造,则平缓理智,博大深沉……又如:在阐述概念定义时,语速可放慢一些,音调则应高亢,以便学生记录;读一些较长的语句,则应舒缓一些,务必将每个字读清咬准,使学生能够听明白;对一些结论性的话语,音量要大一些,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列举实例时,音调则可柔和一些,以求生动;问题之间的过渡,应稍作停顿,以示区别……这种种节奏调谐手法的运用,不能不说具有浓烈的艺术魅力。它与那种讲起课来不是小和尚念经,就是老太婆哼催眠曲,或声如洪钟、久鸣不已相比较,其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无声语言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教学信息的物质载体,也存在着节奏的处理艺术问题。无声语言节奏主要有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和时空语言的节奏。
课堂上的书面语言主要为板书。板书是一种视觉语言符号。首先,板书节奏要讲究其层次节奏。一般而言,板书最忌一抄就是一大片,学生疲于奔命,抄写不停。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语句较长,有的教师一古脑儿将其抄在黑板上,结果学生还是记不祝而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一边讲解,一边板书该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最后形成了如下板书: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使用价值……劳动时间
如此板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序呈现,无论是在生理运动上,还是在心理感觉上,都给学生一种和谐的审美感受。其次,板书节奏要讲究书写速度的节奏问题。有关实验证明,中学生(主要是指高中生)的书写(笔记等)速度每分钟可达20~35字,最快者可达50字左右。教师应在讲究字体优美、清晰工整的基础上,用略快于学生书写的速度来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完整和谐之美感。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延迟视听”的不协调、不平衡的心理感受。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板书与口语的交叉节奏问题。以视觉符号为主的板书和以听觉语言为主的口语各具特色,互有优劣。教师应扬长避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富于节奏美的和谐整体。板书与口语的交叉节奏最忌那种断裂式的单一节奏形式。例如,刚开始上课,教师就一声不吭地在黑板上一大片一大片地抄写教学内容,然后再长时间地复述这些内容。
体态语言也称人体语言或动作语言,具体包括眉目语、微笑语、手势语、身姿语、服饰语等。古人云:“诚于中,形于外。”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各种体态语言来有效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增添感情色彩、促进人际交往、创设和谐气氛的。如上课伊始,教师用亲切和善、温柔信赖的目光望着学生,温馨的气氛便像春风一样洋溢在整个教室,拂过学生的心田。在课堂上,教师不同的眼神,表示着不同的感情;不同的目光,扩散着不同的情绪信息。目光炯炯,会让学生感到振奋;眼神温柔,是爱抚和勉励。反之,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羞怯紧张,眼睛死盯课本、教案;或自视清高,斜目远望窗外;或仰头盯着天花板;或沉眉塌眼,有气无力,呈精神萎靡之状;或怒目圆睁,气冲牛斗,现冷若冰霜之情,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时空语言也要讲究节奏。时间节奏是指科学合理地分配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初执教鞭的教师,往往不能把握时间节奏,容易出现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局面。前苏联教育家尤·弗里略夫说过:“讲课时,必须很好地掌握时间,切忌前松后紧。此外,还必须留出一点时间,简要地归纳一下所讲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对各项教学活动作出妥善安排,并且要熟悉教案,对各项教学活动占用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前一项教学活动超出了预定时间,那么,在进行后一项教学活动时,就应设法调整节奏,加以弥补。否则,就会造成拖堂现象。空间节奏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空间距离有节奏的变化。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在讲台上适宜地走动,甚至走下讲台,在学生课桌之间来回走动。这样,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交际距离,是符合空间节奏调谐要求的。
所谓内蕴节奏,是指教学节奏的内部表现形态,主要有内容节奏、思维节奏和情感节奏。
内容节奏是指教学的详略、难易、虚实、深浅等有节奏的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节奏的调谐,应力求做到:
(1)详略得当。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一堂课的教学,要切忌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而应分清主次、区别详略。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重锤敲打;对次要内容,则应轻描淡写、和风吹拂。
(2)难易适度。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学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学习就如同喝白开水,淡而无味;难度过高,则学生的学习困难重重,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此,教学内容的难易既要适度,更要注意二者的相互转化,即变易为难,或化难为易。
(3)深浅适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正确掌握讲解、提问、讨论以及布置作业等内容的深浅程度。
(4)虚实相间。“虚”即理论,“实”即实际。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决不是“乱贴标签”,而是有机渗透、水乳交融。
思维节奏是指师生思维的疏密、张弛、明隐等有节奏的变化。中国画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构成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密而不疏,学生思维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思维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能使学生思维产生有节奏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学生的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的张弛相间尤为必要。“张”就是教与学都处于紧张、亢奋的思维状态,诸如教学内容广度的开拓、教学进度的超前、慷慨激昂的动情、面红耳赤的争辩、奋笔疾书的摘抄、追本溯源的提问等等,都是“张”的体现。“弛”就是教与学进入宽松、平和的思维状态,如基础知识的温故知新、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逗人发笑的插科打诨、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等等,都是“弛”的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追求张弛相间的教学节奏,即张中有弛、弛中有张,或先张后弛、以弛待张,等等。
思维节奏还要注意思维交流明与隐的变化节奏。教学过程中的思维交流如同表演艺术中演员与观众的思维交流一样,有显性和隐性之别。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显性思维交流表现为师生课堂语言的交流,隐性交流是师生双方思维撞击所迸发出的想像力。若教师巧妙地点化引导,则学生平日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藏就会被激活,师生双方思维的“愤悱”高峰就会同步而至。
情感节奏是指教师情感表达的浓淡、高低、强弱等有规则、有秩序的变化。课堂教学节奏会从教师的情感变化上体现出来。如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纪律是革命胜 《节奏调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