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
倪思亮 刘杰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当前的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剖析了目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以激励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以着力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多方位培养体系。
关键词:科技创新
实践
培养体系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科技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中核心竞争力。科技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胡锦涛同志指出:“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培养目标就是造就创新人才。高校应当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在“强化海洋特色,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我院积极探索形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1+4”模式,即围绕一个目标:创新性研究型海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用好四个平台:“开展‘走近科学’科技创新学习月系列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习基地”、“‘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等竞赛活动”、“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等科研计划”,积极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学院优良的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学院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像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奖、连续两年获全国海洋知识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多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一系列突出的成绩,学院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率也达到了70%。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在于,科技知识不等于科学素质,知识与创新能力是不同概念,科学素质(思维、方法、精神、创新能力)要后天的培养,而第二课堂是重要形式和途径。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新人格。科技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t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1.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学生创新能力相对滞后。
从整体上讲,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缺乏应用性,不能形成研究成果向生产力和经济价值的转化,没有市场的导向性调节作用,不利于营造科技创新氛围。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生工作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稳定和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虽然近几年对于科技创新活动有所涉足,但力度还不够,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导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滞后。
2.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不足。
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推广较慢,有的甚至没有起步,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或教师指导不足是重要的一个原因。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是指能够教书育人,忠于职守,关爱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学术前沿,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教师。在很多高校,一些有科技创新愿望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往往靠自我拼搏,成功率较低,易于使学生失去信心,最终事倍功半。
3.具有创新意识,但创新的动力不足。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基础之上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受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传统教育方式和高校评价体系的影响,忽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知识观、教育观和学习观没有得到根本变革,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与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弱。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创新能力对于长期发展的影响,导致学生满足于已有专业学习和考试成绩,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4.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障不力。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数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只强调教学工作是“主旋律”,不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使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对课本和现有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二是目前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是很多高校相应的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等还没有建立健全,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之中进行管理。
三、整合资源,构建多方位的大学生科技创能力培养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营造更加浓厚的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多方整合学校教学、科研、学生教育与管理、校园文化等多渠道、多环节的资源,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构筑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了学校主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1.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高校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教育观念中那些不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教育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学校要以“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宗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教育体系,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2.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体系和学生的评价体系。
当前,课堂仍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面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越来越短的知识更新期,高校要从创新教育的主旨出发,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全面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变课堂灌输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657.html
倪思亮 刘杰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当前的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剖析了目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以激励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以着力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多方位培养体系。
关键词:科技创新
实践
培养体系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科技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中核心竞争力。科技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胡锦涛同志指出:“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培养目标就是造就创新人才。高校应当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在“强化海洋特色,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我院积极探索形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1+4”模式,即围绕一个目标:创新性研究型海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用好四个平台:“开展‘走近科学’科技创新学习月系列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习基地”、“‘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等竞赛活动”、“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等科研计划”,积极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学院优良的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学院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像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奖、连续两年获全国海洋知识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多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一系列突出的成绩,学院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率也达到了70%。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在于,科技知识不等于科学素质,知识与创新能力是不同概念,科学素质(思维、方法、精神、创新能力)要后天的培养,而第二课堂是重要形式和途径。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新人格。科技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t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1.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学生创新能力相对滞后。
从整体上讲,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缺乏应用性,不能形成研究成果向生产力和经济价值的转化,没有市场的导向性调节作用,不利于营造科技创新氛围。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生工作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稳定和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虽然近几年对于科技创新活动有所涉足,但力度还不够,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导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滞后。
2.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不足。
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推广较慢,有的甚至没有起步,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或教师指导不足是重要的一个原因。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是指能够教书育人,忠于职守,关爱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学术前沿,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教师。在很多高校,一些有科技创新愿望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往往靠自我拼搏,成功率较低,易于使学生失去信心,最终事倍功半。
3.具有创新意识,但创新的动力不足。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基础之上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受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传统教育方式和高校评价体系的影响,忽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知识观、教育观和学习观没有得到根本变革,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与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弱。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创新能力对于长期发展的影响,导致学生满足于已有专业学习和考试成绩,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4.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障不力。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数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只强调教学工作是“主旋律”,不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使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对课本和现有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二是目前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是很多高校相应的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等还没有建立健全,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之中进行管理。
三、整合资源,构建多方位的大学生科技创能力培养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营造更加浓厚的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多方整合学校教学、科研、学生教育与管理、校园文化等多渠道、多环节的资源,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构筑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了学校主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1.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高校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教育观念中那些不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教育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学校要以“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宗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教育体系,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2.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体系和学生的评价体系。
当前,课堂仍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面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越来越短的知识更新期,高校要从创新教育的主旨出发,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全面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变课堂灌输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