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政治论文 >> 正文

道德教育:一种超越


0日,哈尔滨电缆厂工人杨振等2人不幸坠入江中,当时恰有某大船驶 过,船上有救生圈,岸边坠水者家属苦苦哀求船员救助,或掷下几只救生圈,船上水手竟索要一万元现金,因 一时无法满足其要求,二人眼睁睁被江水吞没。其它类似的惨剧也屡有所闻。近期人们著文批判各种道德僭越 、道德泛化的现象。中国的文化传统确实存在这种僭越与泛化,并产生不小的危害,但是当今是否还存在一种 市场法则与行为的僭越与泛化呢?
    消费至上:二次大战以后,西方推行凯恩斯主义以高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张,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席卷 整个西方世界。我国作为一个现代化道路上的后发国家,在原本薄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理应象资本主义初期所 遵行的清教伦理那样,倡导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以扩大资金的积累,加速生产的发展。但是,中 国与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时间落差,却又为空间上并存与开放所掩盖。在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 受到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及生活方式的严重影响。而且对于一般群众来说,西方社会在消费与生活领 域内的示范效应最为强烈,也最为普遍。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野蛮消费等各种非理性消费,已成为 社会的通病。人们追求的是本能、冲动的满足,感官的刺激与兴奋,为所欲为的放纵,非理性的快感的享乐生 活。文化进入市场,文化也逐渐成了纯消闲文化、消费文化、游戏文化、享乐文化;理性、严肃文化的反思与 启迪均被唾弃。可以说,盛行于世的是无文化、反文化的“文化”。在其影响下,人的灵魂与精神被腐蚀,理 想与信念被吞食。
    道德教育:在超越中提升
    在社会与教育的反思中道德教育开始复兴。这也是当代物质主义走向极端后所呈现的一种历史逻辑。曾经 失落去自己精神与灵魂的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道德、道德教育,把它作为一种超越物质主义,从物质的奴役中 解放出来的力量,这是并不奇怪的。
    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 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传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2]瞩目于道德教育,并从新的意义上去认 识它,这不仅是少数精英人物的睿思,而且日益成为社会共识的一种潮流。从西方到东方,都可以发现这种潮 流。
    在美国,过去人们习惯于把培养儿童品格的事看成是家庭和教会的事,但1975年盖洛普民意测验却表 明,有79%的美国人认为这种责任应从家庭和教会移向学校。在英国这类调查更多,1969年N.O.P 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2%的人认为道德训练应当成为12岁以上儿童最重要的教育内容,还有20%的人则 认为,道德教育至少在教育内容中居于第二位;1968年学校理事会报告《年轻的辍学者》显示,大约有7 0%的15岁的辍学者都希望学校能在决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事物方面提供帮 助;还有的研究(1971)发现,大约有70%的学生希望学校有某种形式的道德教育。[3]这种对道德 教育的重视不仅见诸于基础教育阶段,同样也表现于高等教育阶段。1968年-1975年,西欧国家在欧 洲文化基金会的赞助下,曾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前景作了一系列的预测,形成题为《2000年欧洲计划》的研 究报告。报告提出,作预测前景的依据,除了要考虑即将来临年代中科学迅速发展的状况,还应注意到那些能 形成人的个性的有价值的内容,为此就要求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计划中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比例进行研 究。1983年,国际大学联合会在慕尼黑举行大学校长会议,主题是“面对知识的爆炸”。会议讨论中提出 :“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给人们带来很大变化和广阔前景……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在技术发展和伦理价值之 间失调的话,那就可能失去特性,牺牲文化和毁坏环境,可以思忖一下,为了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付出了什么 代价。”
    素来重视道德教育的日本,在面临物质主义的挑战中,也赋予道德教育以新的意义。该国的临教审第四次 咨询报告《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对策》,在审视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庸俗文化泛滥 等等因素所带来的人的各种素质退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社会团结意识、责任感的下降等等的各种问题 后,提出教育应以“陶冶人格,培养作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充满自主精神,心身健康的国民为目标” 。
    从60至70年代开始的这场道德教育复兴运动一直持续到今天。当代各国研究道德教育的著作、论文、 杂志日渐上升,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日益受到重视。1989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面向2 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以“学会关心”为主题,把道德教育列为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可知这场道德教育 复兴运动尚在方兴未艾之中。
    对于这场世界性道德教育复兴运动的认识,不能只止于各国领导与公众对道德教育的关注、重视、加强等 等现象上,应该看到从物质主义泛滥中拯救人类,这是当代道德教育复兴运动起始的高度。诚如爱因斯坦所说 :“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能得救。”[4]历史赋予道德教育新的超越的意义,提升的价值。它并不是传 统道德的再版与重现。
    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道德教育各具有其时代的意义。人类社会长期是在物质匮乏中度过的。因此,在长期历 史中,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压抑和节制人的各种物欲(主要是被统治阶级),使社会协调稳定。而当代的道 德教育却是在物质日益丰富,精神超趋失落,物质主义泛滥中,被人们重新发现,并显现其价值的。为此,它 必然具有超越物质主义的时代特征。这种对物质主义的超越,表现为当代道德教育的使命:
    (一)德育要成为一种驾驭物质与经济发展的力量。在一种经济至上的社会发展格局中,德育所充当的往 往只是经济的工具,它只听命于经济的需要,把人培养成经济人。在新的发展模式中,文化价值因素被凸现。 这种凸现的意义在于:人们要寻找一种得以驾驭物质,驾驭科学技术,驾驭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诚如《人的 素质》一书作者佩切伊所认为的:当代的物质革命变得越来越难以驯服了。它已经给了我们无比的力量,并且 体验了迄今梦想不到的生活水准,但是没有给我们智慧,去控制我们的力量和我们的需要。他强调:人类必须 在文化上成熟起来,把人从贪婪和自私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实现合乎理想的 发展。为此,他把提高人的智慧、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促使社会在文化上成熟起来的学习和教育称作为一场“ 人类的革命”。只有通过这场人类的革命,“我们的物质文明才能改变,并善于适应它的无限潜力。如果我们 要控制当代的其他革命,并将人类引向能生存的未来,这种人类革命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为紧迫。”在我国, 党中央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决策,这的确是十分英明的。只有充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把握 住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获得驾驭物质文明的力量,使得一切物质的、经济的发展不致异化为人和社会的 对立物。当然,我们一方面要承认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即它要受制约于物质文明;但是,另一 方面,从物质文明还需由精神文明来驾驭这一意义看,物质文明也要受制约于精神文明。道德建设、道德教育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无疑它们要为物质文明建设—一为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等等服务。但对于这种服 务我们决不可把它视作为一种简单的服从,消极的顺应,而应当把它正确理解为一种超越,也就是要使它形成 一种人的自主力量,用以掌握和操纵经济和物质的发展。道德教育培养、塑造人德的、善的思想与品质,它晓 人以生活的意义,终极的目标,使人得以从各种物质主义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它赋予人以智慧和道德的力量, 使人们在一切生产、生活活动中,有可能按照道德的、人性的要求进行价值的定向,使人不仅按照物的尺度去 认识世界,而且能按人自身的尺度、美的尺度去改造世界、使人懂得世界是怎样的同是,理解世界应是怎样的 ,使得道德的价值合理性能够成为工具合理性的批判力量。这样,他们所建造的世界,所发展的科技和经济才 能够更加适合于人自身,满足了人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时代所赋予道德教育的第一重意义。
    (二)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部关系而言,我们还应该看到:精神文明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并具有 引导和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功能。但是,我们却不能把精神文“还原”为物质文明,或“归属”于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它的存在具有自身的意义,在社会发展中它也有自身的目标。
    无疑,人有物质的需要,一切物质文明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但是,人与动物不同,寓于物质 载体之中的还有精神,为此,人还具有各种精神的需要,各种精神文明的发展。除了一方面为物质文明服务以 外,还要为满足人的各种精神需要服务,这种精神需要在当代随着物质的日益富裕,它也在不断发展和提升, 在人的需要中它占有的位置也日见重要。如果对道德与道德教育的发展作一番历史的考察,也可确认这点。道 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精神产物,它发韧于人类的生命、物质活动。人们为了生存,为维

《道德教育:一种超越(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67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