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现实,针对问题,分层推进,系统提高
——关于当代职教之德育目标的思考
世纪之交,在全球性的教改浪潮中,在中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职业教育领域内素质教育教育的 重要内容——德育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就职教德育的现实、理论的出发点,以及职教 德育目标的定位问题,略作探讨。
一、当前职教德育的现实背景
培养一大批跨世纪的优秀职业人才,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学校德育。为此,就要在深入把握转型社会中青少 年群体的共性问题,并准确认清特定教育对象个性问题的前提下,来确定职教德育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做到 有步骤、分层次地达到目标。
(一)共性问题: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以都市为代表的中国青少年,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一方面在总体上呈现出与两个文 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中还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出现了道德素质下降的 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道德标准混乱,知行难以统一。许多实证性调查材料显示,有近半数的青少年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 ,以致无所适从,不少青年一方面对社会上的道德现状表示不满,一方面又明确表示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 需求,将放弃自身的道德追求,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2.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在不少大型的调查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已经把诸如“为国家作 贡献”、“增强事业责任心”排除在自己的工作动力之外,他们基本上都将与个人有关的因素视作工作的主要 动力。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意识充分张扬,个人利益倍受重视,这本无可非议;然 而,不少青少年对个人、自我的强调,已显得不是十分健全:由于责任感、尊重他人、关注合作之类的现代观 念,并未与个人意识同时确立,这样——对个人利益的过分关注,就会滑向功利主义,甚至会排除道德和伦理 价值,走入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泥潭。
3.强调报酬高低,敬业精神失落。不少调查反映,相当比例的求职青年都把“报酬是否高”作为择业的最 主要条件,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最流行的观念是:“一切向钱看”,认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的职业青年越来越少,根据一些材料统计甚至还不到五分之一。
(二)个性问题:各类学校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和家庭教育的缺陷
在青少年群体中,职技校学生自有其特定的社会心态,而他们的各种思想和索质状况,又总是和他们身处 的家庭及其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连。对这些“个性问题”的把握,有助于我们确定德育的目标。与普通高中生相 比,“问题”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
1.心理素质上的落差。和一般高中生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类学校学生特别是技校生的心理素质有着较大的 差异: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有一定的心理优越感,追求的目标是上大学、读硕士和博士,将来当企业家、专家, 出国留学当教授学者或者当高级职员,进入白领阶层等等,可谓前途似锦。高中生在家庭和社会所给予的心理 压力下,学习动力较足,一般都有较强的上进心;而职技类学校的学生,较多是考不上高中、在人们的心目中 属于初中学习成绩较差而学生自己也有自卑感,不少学生是出于无奈才就读于职技类学校,一般都奋斗目标不 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上进心较弱,而且自身潜力开发、自我实现的意识相当朦胧。
2.家庭教育的缺失。较多进入职技类学校特别是技校学生的家庭也与高中生家庭存在差异。相对而言,在 职技校学生家庭中,单亲家庭、缺损家庭、尚未返沪的知青家庭以及父母双下岗家庭的比例较高。相当一部分 学生由于父母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和教养方式上的主客观缺陷,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亲情关怀,得不到必要的 、正确的家庭教育,道德观念和行为处于无人指引、放任自流的失控状态,个性和能力的开发尚处于自在状态 。有的学生还被错误地视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包袱。
这就是我们当前职教德育面对的转型期的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处于“边缘”状态的特定的教育对象。
二、职教德育目标的立足点:理论上的核心观、发展观和现实中的针对性、层次性
在职技类教育中,如果说“能力本位”的教育主要属于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德育(或称之为“大德育 ”)主要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对象,道德品质或者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 高,对于职技类学校学生的成人和成材来说,实在是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对此,我们必须有理论上的深入 认识,也必须有实际操作上的适当把握。
(一)理论上的认识
1.核心观。在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道德力量正显示出核心的地位,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生存都在呼唤 道德的重建。
(1)社会发展的新资源:道德力。 今天无论是自然科学界还是社会科学界,有越来越多的学科将研究的 重点转向人类自身,其主要目的就是将人的潜能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当然,就现代科学水平而言,开发的前 景还众说纷坛。不过,人类道德的巨大潜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确实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这是因为: 首先,当两个人或两个国家科技水平基本相当时,道德水平往往成为决定其发展水平的关键。许多有识之士都 一致认为面向21世纪的人们,除了应该持有学业和职业两方面的教育通行证外,更重要的还应持有“作为人的 道德意识之核心的事业心和开拓心”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否则前两张通行证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发生在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泰国是损失最惨重的国家。恰恰有一项跨国研究显示,比起其他亚洲国家,泰国10年黄 金发展岁月中,造就的一群年轻新贵们对于工作的“成就感”、“社会声望”和“升迁机会”重视程度明显偏 低,唯独在意于薪水的高低;而且只知超前消费,不知节俭,无意储蓄。以致泰国的国民储蓄率仅为7%, 连 亚洲四小龙的零头都不到。如此低下的内部资本积累,只能依靠大量借外债搞发展,而发展的又是迎合年轻新 贵的奢侈品消费和新贵们热衷的各种在表面上可赚大钱的投机“事业”,结果就出现了今天的局面。教训是何 等深刻!其次,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个人、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范围,尤其需要道德的力量将人类 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展。
(2)企事业的强需求:职业道德。 大量社会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敬业精神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 的精神之一,是劳动者的第一要素,是人类社会健康运行的支柱之一。当人们老是以收入的多少来评价企业的 优劣时,敬业精神就容易为拜金主义所淹没,社会的健康运动就可能被阻断。1997年,上海进行了一次2万人的 大型调查, 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就是:做人的道理和工作责任 心的培养。这些用人单位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能力,可以在岗位上、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是 为人、工作责任心这些基本的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进入工作岗位后,再开 始着手这类教育,无疑就太迟了。为此,今天我们应当在现代化进程的视角下去全面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 性和迫切性,并尽力去提高教育的现代性和有效性。
2.发展观。怎样正确看待职技校学生的素质,如何有效开发职技校学生的潜能?关键的一点是在于要用发 展的观点去正确认识早慧和晚秀的问题。
许多调查、测试资料都证明,职技校学生的智力与普通高中生的智力并无差异,大部分的差异在非智力因 素上,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切实有效的德育(此处指“大德育”,见后解释)分不开。只 有通过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德育,才能使学生成人、成材,最后也必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 材。为此,我们从事职教的教师和职教学生自身都应确立一种发展观。唯此,才能打破自我限制的思维定势, 充分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能,让一大批“晚秀”者脱颖而出,成为各种专业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标兵模范 。
这里,我们所说的发展现的基本点是:“晚秀”问题。对此的认识和把握十分重要,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 奖获得者R ·W ·史百瑞教授在80年代的一部著作《科学与道德》中对“人的才智才能是得之于遗传还是环境 ”的问题作出过精辟的阐释,他的观点可概括为:研究人的才智和才能的形成,重点在于把握和分析——人在 自身的物性规定和身外的环境规定中所作的反应和自在自为性,以及人与环境、环境与遗传的交互影 《直面现实,针对问题,分层推进,系统提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753.html
世纪之交,在全球性的教改浪潮中,在中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职业教育领域内素质教育教育的 重要内容——德育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就职教德育的现实、理论的出发点,以及职教 德育目标的定位问题,略作探讨。
一、当前职教德育的现实背景
培养一大批跨世纪的优秀职业人才,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学校德育。为此,就要在深入把握转型社会中青少 年群体的共性问题,并准确认清特定教育对象个性问题的前提下,来确定职教德育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做到 有步骤、分层次地达到目标。
(一)共性问题: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以都市为代表的中国青少年,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一方面在总体上呈现出与两个文 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中还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出现了道德素质下降的 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道德标准混乱,知行难以统一。许多实证性调查材料显示,有近半数的青少年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 ,以致无所适从,不少青年一方面对社会上的道德现状表示不满,一方面又明确表示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 需求,将放弃自身的道德追求,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2.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在不少大型的调查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已经把诸如“为国家作 贡献”、“增强事业责任心”排除在自己的工作动力之外,他们基本上都将与个人有关的因素视作工作的主要 动力。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意识充分张扬,个人利益倍受重视,这本无可非议;然 而,不少青少年对个人、自我的强调,已显得不是十分健全:由于责任感、尊重他人、关注合作之类的现代观 念,并未与个人意识同时确立,这样——对个人利益的过分关注,就会滑向功利主义,甚至会排除道德和伦理 价值,走入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泥潭。
3.强调报酬高低,敬业精神失落。不少调查反映,相当比例的求职青年都把“报酬是否高”作为择业的最 主要条件,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最流行的观念是:“一切向钱看”,认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的职业青年越来越少,根据一些材料统计甚至还不到五分之一。
(二)个性问题:各类学校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和家庭教育的缺陷
在青少年群体中,职技校学生自有其特定的社会心态,而他们的各种思想和索质状况,又总是和他们身处 的家庭及其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连。对这些“个性问题”的把握,有助于我们确定德育的目标。与普通高中生相 比,“问题”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
1.心理素质上的落差。和一般高中生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类学校学生特别是技校生的心理素质有着较大的 差异: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有一定的心理优越感,追求的目标是上大学、读硕士和博士,将来当企业家、专家, 出国留学当教授学者或者当高级职员,进入白领阶层等等,可谓前途似锦。高中生在家庭和社会所给予的心理 压力下,学习动力较足,一般都有较强的上进心;而职技类学校的学生,较多是考不上高中、在人们的心目中 属于初中学习成绩较差而学生自己也有自卑感,不少学生是出于无奈才就读于职技类学校,一般都奋斗目标不 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上进心较弱,而且自身潜力开发、自我实现的意识相当朦胧。
2.家庭教育的缺失。较多进入职技类学校特别是技校学生的家庭也与高中生家庭存在差异。相对而言,在 职技校学生家庭中,单亲家庭、缺损家庭、尚未返沪的知青家庭以及父母双下岗家庭的比例较高。相当一部分 学生由于父母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和教养方式上的主客观缺陷,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亲情关怀,得不到必要的 、正确的家庭教育,道德观念和行为处于无人指引、放任自流的失控状态,个性和能力的开发尚处于自在状态 。有的学生还被错误地视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包袱。
这就是我们当前职教德育面对的转型期的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处于“边缘”状态的特定的教育对象。
二、职教德育目标的立足点:理论上的核心观、发展观和现实中的针对性、层次性
在职技类教育中,如果说“能力本位”的教育主要属于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德育(或称之为“大德育 ”)主要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对象,道德品质或者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 高,对于职技类学校学生的成人和成材来说,实在是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对此,我们必须有理论上的深入 认识,也必须有实际操作上的适当把握。
(一)理论上的认识
1.核心观。在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道德力量正显示出核心的地位,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生存都在呼唤 道德的重建。
(1)社会发展的新资源:道德力。 今天无论是自然科学界还是社会科学界,有越来越多的学科将研究的 重点转向人类自身,其主要目的就是将人的潜能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当然,就现代科学水平而言,开发的前 景还众说纷坛。不过,人类道德的巨大潜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确实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这是因为: 首先,当两个人或两个国家科技水平基本相当时,道德水平往往成为决定其发展水平的关键。许多有识之士都 一致认为面向21世纪的人们,除了应该持有学业和职业两方面的教育通行证外,更重要的还应持有“作为人的 道德意识之核心的事业心和开拓心”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否则前两张通行证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发生在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泰国是损失最惨重的国家。恰恰有一项跨国研究显示,比起其他亚洲国家,泰国10年黄 金发展岁月中,造就的一群年轻新贵们对于工作的“成就感”、“社会声望”和“升迁机会”重视程度明显偏 低,唯独在意于薪水的高低;而且只知超前消费,不知节俭,无意储蓄。以致泰国的国民储蓄率仅为7%, 连 亚洲四小龙的零头都不到。如此低下的内部资本积累,只能依靠大量借外债搞发展,而发展的又是迎合年轻新 贵的奢侈品消费和新贵们热衷的各种在表面上可赚大钱的投机“事业”,结果就出现了今天的局面。教训是何 等深刻!其次,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个人、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范围,尤其需要道德的力量将人类 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展。
(2)企事业的强需求:职业道德。 大量社会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敬业精神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 的精神之一,是劳动者的第一要素,是人类社会健康运行的支柱之一。当人们老是以收入的多少来评价企业的 优劣时,敬业精神就容易为拜金主义所淹没,社会的健康运动就可能被阻断。1997年,上海进行了一次2万人的 大型调查, 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就是:做人的道理和工作责任 心的培养。这些用人单位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能力,可以在岗位上、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是 为人、工作责任心这些基本的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进入工作岗位后,再开 始着手这类教育,无疑就太迟了。为此,今天我们应当在现代化进程的视角下去全面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 性和迫切性,并尽力去提高教育的现代性和有效性。
2.发展观。怎样正确看待职技校学生的素质,如何有效开发职技校学生的潜能?关键的一点是在于要用发 展的观点去正确认识早慧和晚秀的问题。
许多调查、测试资料都证明,职技校学生的智力与普通高中生的智力并无差异,大部分的差异在非智力因 素上,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切实有效的德育(此处指“大德育”,见后解释)分不开。只 有通过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德育,才能使学生成人、成材,最后也必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 材。为此,我们从事职教的教师和职教学生自身都应确立一种发展观。唯此,才能打破自我限制的思维定势, 充分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能,让一大批“晚秀”者脱颖而出,成为各种专业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标兵模范 。
这里,我们所说的发展现的基本点是:“晚秀”问题。对此的认识和把握十分重要,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 奖获得者R ·W ·史百瑞教授在80年代的一部著作《科学与道德》中对“人的才智才能是得之于遗传还是环境 ”的问题作出过精辟的阐释,他的观点可概括为:研究人的才智和才能的形成,重点在于把握和分析——人在 自身的物性规定和身外的环境规定中所作的反应和自在自为性,以及人与环境、环境与遗传的交互影 《直面现实,针对问题,分层推进,系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