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部分高考不考试的科目,削减某些课程的内容,或将某些必修课程改为选修课程,致使学生不能完全学到一般中学生应有的知识;频繁地举行考试、测验,致使学生为应付考试、测验而疲于奔命,损害了健康;故意提高评分标准,使不应留级的学生留级,擅自动员所谓成绩不好的学生退学或不参加升学考试,致使有些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引起思想混乱。”从以上可以看出,教育的周期规律性还是非常明显的,对我们现在考虑问题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以上分析了学生压力大、负担重的五个方面原因,对这些问题大家要有客观冷静的认识。不要一说学生压力大、负担重,好像都是教育系统的事,都是老师的责任。其实不是这样的,老师辛辛苦苦为了什么?老师就愿意这么辛苦吗?就该加班加点吗?不是的。以往的加班加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来自于对学生的负责,是一种责任心的表现,然后才是其他的种种原因。决不能因为这个,挫伤老师的积极性。但是现在为什么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宏观说,就是为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未来,就是为了培养有高尚人格、健康体魄、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一代接班人。具体一点说,就是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已逐步成熟,主要有这样几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大缓解了教育的供求矛盾,各类教育的升学压力明显得到舒缓或者即将得到舒缓。山东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1998年是18.7万人,现在是144.4万人。从1998年到2004年全国高校规模膨胀了6倍,山东膨胀了8.5倍。这种规模扩张,使高等教育供需矛盾大大缓解,这是素质教育推进非常重要的前题。
第二个前提是,整个的社会需求和社会评价标准已经开始出现多元价值取向。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已经逐步开始接受、欢迎其多样化的选择了。前些年的时候,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养猪那是爆炸性新闻,现在有哪个毕业生回家乡办个养猪场、养鸡场已经不会产生什么轰动效应了。未必一定要“学而优则仕”,整个社会建功立业的机会很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随着社会上人力资源的分布和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越来越平等,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会进一步加大,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又一个重要的前提和保障。
第三个前提是,政府正在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过去我们从局长到校长,大家忙什么呢?最多的还是学校的经费问题,盖房子、工资欠债、筹措公用经费……,花费教育部门相当大的精力。现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初步建立,逐步走向完善,而整个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城市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也是势在必行,指日可待。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局长、校长、老师就能够安下心来关注、关心一下自己份内的事情。教学怎么做,课程怎么开、孩子怎么教,我们有精力、有余力、有条件抓抓教育内涵的发展了。
第四个前提是,家长和学生已经开始觉悟、觉醒,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走在了我们教育主管部门、走在了我们校长和老师的前面。我记得并且印象很深的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春节前夕谈话,关注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当时我们制订了关于减轻课业负担种种文件、规定,但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这阻力来自于社会,主要来自于家长。这边把作业减下来了,家长又给加上去了。我们所面临的家长、社会的压力格外多。但现在不同了,真的发生变化了。过去家长写信是如何加强学校管理,如何保障高考升学率。2007年我收到家长和学生来信最多的是要求减负、减压的信。这里有一封学生的信、一封家长的信,都很典型。学生的信是学生自己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这是研究中国教育史非常好的第一手资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是++市实验中学的一名学生,我谨代表我校全体学生向您反映一些情况。
1、我校在法定节日和暑假、寒假从未正常放过假,每次都以补课为由,假期则压缩至能少就少,法定节假日最多放一天,甚至寒暑假也只有十几天假期,这无疑对我们施加了太大的负担。
2、我校早晨到校时间过早,学校规定5:50到校,而晚上放学时间太晚,10:00放学。而且每天睡眠时间不到6个小时,每天在校时间长达13个小时,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学生下晚自习时间太晚,导致一些走读学生回家的路上的不安全。
3、我校实施一月放一次假的制度,每次只有2天,并且每次在放假前后都有一次月考,这对每位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负担以及思想压力。一个月的紧张学习,在两天中根本得不到放松和休息。
以上的情况如实反映了我校的情况,……恳求各位领导来我校调查。
                                    某某学校全体学生
2007年5月27日收到一位家长的来信。信中说教育局统一规定,小学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20,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这些规定根本没有得到执行,反而因为考试科目过多,每个孩子每天至少要上十四五节课,在校时间长达12至13个小时。晚上还有大量课后作业,四门功课做完可想而知要到几点!看到孩子忍受这么大的压力和摧残,家长们虽然心疼,却无计可施。……局长在召开校长会时强调,各学校抓分数一定要抓出血来!
这两封信都是真的,我留了很多这样的信,凡有价值的我都保留下来了。从这两封来信可以看出,家长、学生他们的价值取向、观念已经改变了,起码一部分已经变了,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
基于上面几点考虑,在2007年我们充分酝酿,做了大量准备、调研、试点,2008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如何处理素质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实践的关系
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说素质教育重在实践,关键是怎么做。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观念和实践都有待于讨论、有待于探索。我不敢说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也不敢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掌握素质教育应有的要义,我认为,在素质教育推进中,观念转变与实践进行是并行不悖的,转变观念依旧是实践的重要前提。比如说,前几天一份比较权威的报纸上,头版头条有一篇文章,介绍某个城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鸡蛋里找骨头”,我发现文章中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颇。比如,文章讲素质教育在不同的学校里群芳竞艳,充分发挥了学生特长,有个例子就是某个学校和某天文台创建了“娃娃科学院”,评选 “小院士”、“小研究生”,从1999年至今,这个城市产生了16名 “小院士”,这所小学有5名,并且罗列许多类似的“精英”事例。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人人都去当“院士”?义务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它的基础性、基本素质,在于关注全体学生。文章在讲“既全面发展又个性化发展”时,举例证明说,今年6月,某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某某被剑桥大学录取,获得9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几乎同时,另一名高三学生被耶鲁大学录取,获得每年5.1万美金的奖学金” 。作为个性教育的第一追求是这个吗?这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是不是还有点差距呢?是让个别孩子上最好的大学,还是让多数孩子接受均衡的教育?是为了个别孩子一枝独秀,还是应该为多数孩子的全面发展?
还有一个例子,一家媒体报道《小学生考95分等于没及格?》。文章说,一学生家长接到孩子老师发来的短信,说孩子上小学考95分等于不及格。这个家长很纳闷,为什么不及格呢?结果老师把家长喊来说了一顿:一年级就考不了100分将来怎么办?还有一次孩子考了98分,结果老师也是把家长叫到学校,告诫说:一年级必须考100分将来才有出息。为此,家长如临大敌,天天督促孩子学习,陪着做作业,有次忘了在作业本上签字,结果又让老师给罚写了一篇课文。 “上小学必须考100分”,导致了孩子特怕考试也害怕学习。一辅导孩子就问:“妈妈,我要是考不了100分,是不是就等于不及格?”稚嫩的心灵何以承受如此之重?这是大城市的一所知名的小学,这是什么观念?
还有一个报道,《学生一日三读“励志信”》,报道一所高中每天让全体学生集体朗读“神秘信”:“今天,我要开始新的生活;今天,我找到了自己;今天,我要精心塑造自己。”20日下午1:40某某学校里响起了这样的声音。集体站立,高声诵读。这封信中还有这样的内容,“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区别,来自不同的习惯;我能科学用脑,一天有四个记忆高峰,分别是早上起床后1小时,上午8—10时,傍晚18—20时,睡前一小时,我在这四个最佳记忆时刻记忆知识;考试前我总有愉快乐观的心情……。这类“励志信”大家可以讨论一下能起什么作用呢?这是不是也反映出一种认识和理念的误区。周恩来总理曾经“大江歌罢掉头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现在的“励志信”却是“什么时间我背诵,什么能够考好”。所以说,素质教育的观念、认识的问题,仍有讨论、转变和深化的必要。
四、如何处理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预备性的关系
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夯实基础。同时考虑其继续升学或就业问题, 考虑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不可避免地也带有了预备性。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预备性形成了一种张力,如何恰当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成败的重大问题。 基础性是按照教育本来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而不考虑其他因素。预备性往往要侧重考虑升学、就业等相关问题,为下一步的升学或就业提供准备。二者关系问题如果摆不正,处理不好,在素质教育推进中很容易出现偏颇。
早在上个世纪初,新式小学、新式中学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开始讲基础性和预备性的关系,那时大部分小学毕业就走向社会。到了1909年的时候,基础性和预备性的关系之争就延伸到中学了。1909年5月,学部给宣统皇帝上了个奏折称:“小学堂之宗旨,在养其人伦之道德,启其普通之知识;不论其长成以后,或习文学、或习实业,皆须以小学立其基,此不能分也。”而中学“毕业之后,其不能升学之学生,于普通智识、道德当足应用;惟学生毕业有志升学者,其所志既有殊异,而所升之学堂亦有文科实科之不同”,故建议中学“于一堂之内分设两科”,分别侧重文科、实科(即理科)课程。这段话说明,当时的小学,百分之百地考虑基础性,而中学就有了文课和理科之分了。基础性和预备性从1909年开始争论不休,现在对基础性和预备性怎么看?我认为,第一阶段,从小学到初中,应该是比较完整的基础性教育。为什么?因为根据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和山东的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能够进入更高学段学习,所以这种情况下,初中和小学应该不具备什么预备性的特征,或者说基本上应该侧重于基础性。今年我省准备开始重点推进中考评价制度改革,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
初中和小学作为比较完整的基础性教育,但也不能随意地再往下延伸,不能再往幼儿园延伸。对于幼儿教育的性质,100年前就有讨论。清朝末年,有一个幼儿园(蒙养院)的教育法章程,其中讨论的问题一个是保育,一个是教导,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在幼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保育和教导谁轻谁重?到底怎么做?有种种争论,也有种种流派和实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幼儿教育就出现一个不太好的倾向,就是“轻保育重教导”,把幼儿教育真正办成了学前“教育”了,带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二者兼备,为升入小学做准备了。1954年《人民教育》有篇文章:“有的幼儿园作业的次数既多,时间又长(有的一天四次,每次时间长到四十至四十五分钟);而对幼儿所需要的游戏,却很少进行。在某些教养员的思想上,认为幼儿的作业就是上课。因而在进行作业时,除了不用课本外,其他完全与小学低年级的上课相同。有些幼儿园的教材过深,如给中班幼儿认识苍蝇和蚊子的特征时,告诉幼儿“单眼”、“复眼”等名称;语文课里,灌输“社会主义建设”、“日内瓦会议”、“朝鲜谈判”……室内的课桌、课

《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785.html

  • 上一篇范文: 大学课堂讨论课之我见
  • 下一篇范文: 小学生教学案例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素质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