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品质的培养


出中国农民战争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而太平 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
    2.分析与比较。分析就是引导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特点和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 的同一类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使学生了解历史事实的本质差别。如列出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火之战等,通过分析可使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战争胜败不 完全取决于军队多少,有时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时进一步从古今中外战例中探索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 有哪些,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一般规律:战争中往往正义者得人心者胜,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优越者胜,经济与技 术先进者胜,智者勇者胜,反之则败。根据这一规律,进一步设计问题:“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本 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让学生从历史背景、两国国情、领导集团态度、抗 战路线、人心向背……等角度探索。
    3.归纳与推理。归纳推理就是由个别事物或现象归纳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规律,或运用已知的知 识推导出未知的知识。例如:汉高祖刘邦采取哪些“休养生息”政策来发展生产力?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学生在启发下答出:汉高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看到农民战争的巨大力量,“以亡秦为鉴”,调整生产关系 ,发展生产力,从而促进了汉初的繁荣。而封建王朝到了后期,统治阶级日趋腐朽,生产关系又严重阻碍生产 力发展,又会导致农民起义,致使旧政权垮台,开始新的王朝。由此得出结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也是封建社会周期性震荡的根本原因和客观规律。
    四、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的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能力。对传统的或一般 的结论或观点大胆地问难质疑,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正确地分析批判,在“扬弃”中取舍,从而获得全新的 思维成果。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应立足于对已知的事物敢于质疑、探索和提高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自我检查 和监控能力。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应经常提出“是非判断式问题”和“自我监控式问题”。
    1.是非评判式问题。指能够质疑置疑,靠自己动脑筋寻求答案,勇于探索,不拘泥于前人已有的结论, 让学生自己去分黑白、辨是非。例如:唐代诗人胡曾在《汴水》一诗中写道:“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 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让学生结合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隋亡原因史实的认识,分析评论 胡曾这一观点。提出此类问题,促使学生去找批驳或赞成的理由,而不为前人的观点所左右。
    2.自我监控式问题。指能够使学生客观衡量问题中限制因素或条件,养成不断反省自己思维的习惯,基 本着眼点在于使学生能正确地矫正自己思考线索或方向。例如:我国在本世纪50年代初期开展的下列运动, 哪些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A全国性的土地改革运动 B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并将它们转 化为国营企业 C“三反”、“五反”运动 D农业合作化运动。先不让学生急于选择答案,而是提出:“题 干中哪个条件是解题的关键?”“想一想社会主义革命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待学生迁移政治课所学的知识, 明确社会主义革命即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后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生产资料公有制 等等。再引导学生分析选项内容是否涉及到政权性质变更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变更问题。A项虽废除封建剥削土 地制度,但仍是私有制;B项使生产资料发生质的变化,成为社会主义全民企业;C项是政治经济领域运动, 没有涉及政权或所有制性质变更问题;D项完成从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故结论是BD两项。这样, 帮助学生注意分析问题的条件,矫正思维方向,以形成正确的思路

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品质的培养(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1818.html

  • 上一篇范文: 备课十问
  • 下一篇范文: 历史地理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历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