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台两地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之比较
〔摘要〕 沪台两地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不仅编写体例、篇章结构有相通之处,而且对若干历史人物和事 件的介绍也有取材一致的地方,说明存在共同接受的空间。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地课本在农民起义、古 代民族和中外关系等问题上,观点分歧较大。在吸收考古新成果等方面,沪本优于台本。课本的习题设计,沪 本也经台本生动活泼,而纸张和印刷质量,台本则优于沪本。
* * *
抗日战争前,我国中学历史课本有很多版本,世界、新亚、大东、中华、北新等书局都出版《初中本国史 》等历史课本。抗战胜利后,初中本国史课本基本上有三个版本,分别由正中、中华、开明三书局出版,当时 实行的是一纲多本制度。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对中学文科教材实行了一纲一本制。目前台湾初中使用的 历史课本是由“国立编译馆”延聘专家编写。经编审委员会审定,于1986年编定出版、1991年改编再版的“标 准本”。台湾规定初中一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第一学期学习中国近代史,每周两课时;初二第二学期( 每周两课时)和初三学习世界史(每周一课时)。
解放后,我国大陆中学使用的历史课本都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中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历史教学 大纲编写的。由于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九十年代开始,实行了中学教材多纲多本的制度。1990年起,北京 、上海、广东、四川、浙江等地都组织专家编写历史新课本。新课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突破和创新。上海中 学历史教材编写组根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于1991 年编写了供义务教育七年级(初一)使用的中国古代史新课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新课本经试点、修改 后已于1994年在上海市的中学推广使用。本文试就上海初中中国古代历史课本(以下简称沪本)与台湾现行的 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以下简称台本)作一些介绍和比较。
一
沪台两地的课本在编写体例上有不少相通之处。台本卷首列有编辑大意,课文强调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 族文化的融合”;“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书中年代以帝王纪年为主,“附注西元”年代;书中“所附 图片,为求与课文配合,并附加解说”;“各节均附有‘研究与讨论’,以加强学习效果”等。课本以章节体 编写。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至第十七章,从“中国文明的开始”,到“明与清代前期的社会与文化”为止。 每章分两至四节不等,如第四章“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中分为“春秋五霸的迭兴”、“战国七雄的兼并 ”、“社会经济的变动”、“学术思想的发达”四节。每章的开始与沪本一样,列有一段概述,台本称之为“ 提纲”,起“提示全章之重点,藉以加强教学效果”之作用。以沪本第四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春秋战国”与台本第四章“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为例,它们的概述与提纲分别是:
(沪本)第四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春秋
战国
从周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5个半世纪,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 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 期。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台本)第四章 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
周室东迁雒邑以后,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春秋时代,周天子成为名义上的共主,无法继续维持西周时代的封建秩序,于是有“春秋五霸”的争霸或 争盟。至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地位更无足轻重,“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最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生剧烈的变动:一、贵族设落与平民崛起;二、土地私有制度的形成;三、工 商业的发达与都市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发达,是我国学术思想上的黄金时代。
台本每节之中一般分成三、四个目来叙述。以沪本第五章第一节“秦始皇的统治”与台本第五章第一节“ 秦的统一与灭亡”作一比较:沪本分为“秦灭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焚书坑儒”三个目;台 本则分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修长城与筑驰道”、“秦始皇的暴政”、“秦的灭亡”四个目。沪台课本 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具体的史实阐述台本较为简要。
沪台课本均为16开本,但台本自右至左用繁体字直排,课文均为统一的仿宋字体;沪本课文采用大小两号 字体横排。为减轻学生负担,沪本课文小字部分供学生阅读,不作必学要求。台本虽无小字部分,但也考虑到 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1989和1991年两次修订时均删繁就简,如第一册由148页减至现在的113页。沪本每节课 文后有“想一想,试一试”一项,可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开动脑筋,以口答或笔答形式复习巩 固所学的新旧知识;台本每节课文后设有“研究与讨论”一栏,系“兼顾技能训练与情意陶冶而设计”,目的 是为了“加强学习效果”。一般每节课后列有两个问题,供学生研究讨论。
上海与台湾两地的历史课本不但在篇章结构、子目设计、每章的概述(提纲)和每节后的习题等方面有不 少相通或相似之处,在介绍历史人物与事件方面,也有一些选材一致的地方。台本对历史上为统一、改革、社 会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帝王将相,勇于抗击外侮、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促进民族融合、开展对外交往的历 史人物和对文化、科学等方面有伟大成就的思想家、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等,均有肯定赞扬性的介绍。其 中包括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诸葛亮、魏征、王安石、张居正、卫青、霍去病、祖逖、谢安、岳 飞、文天祥、郑成功、张骞、班超、北魏孝文帝、文成公主、郑和、孔子、孟子、司马迁、班固、李白、杜甫 、白居易、辛弃疾、关汉卿、张仲景、华佗、祖冲之、沈括、毕升、黄宗羲、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等。对 这些人物,台本与沪本具有相似的观点,存在着共同接受的空间。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孝文帝 改革、祖逖北伐、淝水之战、王安石变法、郑成功收复台湾、欧洲传教士来华等,台本都作为重点叙述;对其 作用与影响的评述与沪本亦有共同之处。在插图的选择上,台本与沪本有不少竟完全相同,如在山东出土的北 宋刘家针铺白兔铁针商标图和汉武帝、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王安石、沈括、忽必烈、马可·波罗、关汉 卿、郑和、顾宪成、于谦、利玛窦、徐光启、顾炎武、李时珍等的图像,在沪台两地课本中是一致的。
二
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双方意识形态、史学观点的差异,以及教材编写者和教学习惯的不同,沪台两 地的历史课本亦存在着史料取舍和编写方法上的差异,特别是对历史发展的线索、规律、以及某些人物和事件 的评价存在分歧。
农民起义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是中国封建社会特点之一。过去大陆历史课本中农民起义所 占篇幅过多,这在沪本课文中已有所改变。沪本重点介绍了秦末、隋末、唐末、明末四次典型而重要的农民起 义,而其他的农民起义只作极为简略的叙述或不予介绍。对于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沪本则持肯定态度,以体 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之一”的观点;而台本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则与沪本大相径庭。台本对历史上 的农民起义基本上是否定的,对大多数农民起义多用“乱”字。如对黄巾起义和黄巢起义称之为“黄巾之乱” 和“黄巢之乱”,说“黄巢之乱使大江南北广遭劫掠”;称李自成为“流寇”,明朝末年“流寇大起,其中以 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势力最强,屠杀也最惨”。唯对秦末陈胜起义称之为“抗暴运动”,似有肯定之意,但对 起义过程则没有叙述。
古代民族问题,沪台课本分歧亦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包括几十个少数民族,这是 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我们认为长期生活在今天中国版图内的民族,都是中国人,都属于中华民族,他们过去 的活动都应该写入中国历史。外国某些史学家把历史上中国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说成是外族侵入中国,如把 元灭南宋说成是蒙古灭亡了中国,把清军入关说成是满族入侵中华。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台本亦持此观点 。例如台本把宋与金、蒙古的和战放在宋朝“对外关系”中叙述;台本称唐时的突厥“紧邻中国”,是“我国 主要外患”;把汉末至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至黄河流域称之为“五胡乱华”。把历史上中国 《沪台两地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之比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029.html
* * *
抗日战争前,我国中学历史课本有很多版本,世界、新亚、大东、中华、北新等书局都出版《初中本国史 》等历史课本。抗战胜利后,初中本国史课本基本上有三个版本,分别由正中、中华、开明三书局出版,当时 实行的是一纲多本制度。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对中学文科教材实行了一纲一本制。目前台湾初中使用的 历史课本是由“国立编译馆”延聘专家编写。经编审委员会审定,于1986年编定出版、1991年改编再版的“标 准本”。台湾规定初中一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第一学期学习中国近代史,每周两课时;初二第二学期( 每周两课时)和初三学习世界史(每周一课时)。
解放后,我国大陆中学使用的历史课本都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中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历史教学 大纲编写的。由于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九十年代开始,实行了中学教材多纲多本的制度。1990年起,北京 、上海、广东、四川、浙江等地都组织专家编写历史新课本。新课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突破和创新。上海中 学历史教材编写组根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于1991 年编写了供义务教育七年级(初一)使用的中国古代史新课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新课本经试点、修改 后已于1994年在上海市的中学推广使用。本文试就上海初中中国古代历史课本(以下简称沪本)与台湾现行的 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以下简称台本)作一些介绍和比较。
一
沪台两地的课本在编写体例上有不少相通之处。台本卷首列有编辑大意,课文强调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 族文化的融合”;“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书中年代以帝王纪年为主,“附注西元”年代;书中“所附 图片,为求与课文配合,并附加解说”;“各节均附有‘研究与讨论’,以加强学习效果”等。课本以章节体 编写。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至第十七章,从“中国文明的开始”,到“明与清代前期的社会与文化”为止。 每章分两至四节不等,如第四章“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中分为“春秋五霸的迭兴”、“战国七雄的兼并 ”、“社会经济的变动”、“学术思想的发达”四节。每章的开始与沪本一样,列有一段概述,台本称之为“ 提纲”,起“提示全章之重点,藉以加强教学效果”之作用。以沪本第四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春秋战国”与台本第四章“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为例,它们的概述与提纲分别是:
(沪本)第四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春秋
战国
从周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5个半世纪,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 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 期。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台本)第四章 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
周室东迁雒邑以后,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春秋时代,周天子成为名义上的共主,无法继续维持西周时代的封建秩序,于是有“春秋五霸”的争霸或 争盟。至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地位更无足轻重,“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最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生剧烈的变动:一、贵族设落与平民崛起;二、土地私有制度的形成;三、工 商业的发达与都市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发达,是我国学术思想上的黄金时代。
台本每节之中一般分成三、四个目来叙述。以沪本第五章第一节“秦始皇的统治”与台本第五章第一节“ 秦的统一与灭亡”作一比较:沪本分为“秦灭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焚书坑儒”三个目;台 本则分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修长城与筑驰道”、“秦始皇的暴政”、“秦的灭亡”四个目。沪台课本 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具体的史实阐述台本较为简要。
沪台课本均为16开本,但台本自右至左用繁体字直排,课文均为统一的仿宋字体;沪本课文采用大小两号 字体横排。为减轻学生负担,沪本课文小字部分供学生阅读,不作必学要求。台本虽无小字部分,但也考虑到 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1989和1991年两次修订时均删繁就简,如第一册由148页减至现在的113页。沪本每节课 文后有“想一想,试一试”一项,可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开动脑筋,以口答或笔答形式复习巩 固所学的新旧知识;台本每节课文后设有“研究与讨论”一栏,系“兼顾技能训练与情意陶冶而设计”,目的 是为了“加强学习效果”。一般每节课后列有两个问题,供学生研究讨论。
上海与台湾两地的历史课本不但在篇章结构、子目设计、每章的概述(提纲)和每节后的习题等方面有不 少相通或相似之处,在介绍历史人物与事件方面,也有一些选材一致的地方。台本对历史上为统一、改革、社 会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帝王将相,勇于抗击外侮、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促进民族融合、开展对外交往的历 史人物和对文化、科学等方面有伟大成就的思想家、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等,均有肯定赞扬性的介绍。其 中包括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诸葛亮、魏征、王安石、张居正、卫青、霍去病、祖逖、谢安、岳 飞、文天祥、郑成功、张骞、班超、北魏孝文帝、文成公主、郑和、孔子、孟子、司马迁、班固、李白、杜甫 、白居易、辛弃疾、关汉卿、张仲景、华佗、祖冲之、沈括、毕升、黄宗羲、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等。对 这些人物,台本与沪本具有相似的观点,存在着共同接受的空间。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孝文帝 改革、祖逖北伐、淝水之战、王安石变法、郑成功收复台湾、欧洲传教士来华等,台本都作为重点叙述;对其 作用与影响的评述与沪本亦有共同之处。在插图的选择上,台本与沪本有不少竟完全相同,如在山东出土的北 宋刘家针铺白兔铁针商标图和汉武帝、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王安石、沈括、忽必烈、马可·波罗、关汉 卿、郑和、顾宪成、于谦、利玛窦、徐光启、顾炎武、李时珍等的图像,在沪台两地课本中是一致的。
二
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双方意识形态、史学观点的差异,以及教材编写者和教学习惯的不同,沪台两 地的历史课本亦存在着史料取舍和编写方法上的差异,特别是对历史发展的线索、规律、以及某些人物和事件 的评价存在分歧。
农民起义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是中国封建社会特点之一。过去大陆历史课本中农民起义所 占篇幅过多,这在沪本课文中已有所改变。沪本重点介绍了秦末、隋末、唐末、明末四次典型而重要的农民起 义,而其他的农民起义只作极为简略的叙述或不予介绍。对于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沪本则持肯定态度,以体 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之一”的观点;而台本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则与沪本大相径庭。台本对历史上 的农民起义基本上是否定的,对大多数农民起义多用“乱”字。如对黄巾起义和黄巢起义称之为“黄巾之乱” 和“黄巢之乱”,说“黄巢之乱使大江南北广遭劫掠”;称李自成为“流寇”,明朝末年“流寇大起,其中以 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势力最强,屠杀也最惨”。唯对秦末陈胜起义称之为“抗暴运动”,似有肯定之意,但对 起义过程则没有叙述。
古代民族问题,沪台课本分歧亦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包括几十个少数民族,这是 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我们认为长期生活在今天中国版图内的民族,都是中国人,都属于中华民族,他们过去 的活动都应该写入中国历史。外国某些史学家把历史上中国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说成是外族侵入中国,如把 元灭南宋说成是蒙古灭亡了中国,把清军入关说成是满族入侵中华。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台本亦持此观点 。例如台本把宋与金、蒙古的和战放在宋朝“对外关系”中叙述;台本称唐时的突厥“紧邻中国”,是“我国 主要外患”;把汉末至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至黄河流域称之为“五胡乱华”。把历史上中国 《沪台两地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