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科书应注意语言的规范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1〕四十多年来, 我国的语言规范化工作已取得很大成就,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近年来,大街 上、电视里、书本中,不规范的语言、不规范的文字随处可见,甚至在全国通用的中学教科书也差错难免。作 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此仅就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里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以期引起重视。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里语言表达不规范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几种情形:
1、残缺 残缺是指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 这类语法错误在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最为普遍 。有残缺主语的,其中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由于滥用省略造成的。例如:
(1)他们使用打制成的粗糙石器,称为旧石器。 (《中国古代史》第2页,《中国古代史》以下简称《中 古》)
(2)半坡氏族的人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叫做新石器。 (《中古》第4页)
(3)他还用酷刑镇压人民,作“炮烙之刑”,把铜柱放在火上,强迫犯人在上面行走,倒在火里活活烧死 。(《中古》第13页)
(4)晋文公当上了晋国国君后,发展生产,整顿政治, 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中古》第19 页)
(5)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中古》第 110页)
(6)他用寓言揭露当时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 成为富有战斗特色的讽刺文学。(《中古》第131页)
(7)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9000多首, 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中古》第177页)
(8)林彪的阴谋败露,于1971年9月13日慌忙同妻儿叶群、林立果外逃,……(《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第122页, 《中国近代现代史》以下简称《中近现》)例(1)、(2)、(5)是误用“承前省”而造成后一个 分句缺主语。例(1)、(2)中的“称为”、“叫做”之前应加上“这种石器”。例(5)“是”字之前应加上 “它们”。例(3)前四个分句的主语是“他”,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是“犯人”,而不是“他”,这个“犯 人”不能省略,否则缺漏主语。例(4 )最后一个分句省去的主语是“晋国”,它虽在前面分句里出现过,可 是不是主语,而是定语,所以这里的“晋国”也不能省略。同样道理,例(7)、(8)的后一个分句都应分别 加上主语“他”“林彪”。例(6 )后一个分句省去了主语“寓言”,它在前一个分句也出现过,但不是主语 ,而是状语,因而不能省略,也可以把前一分句中的“用”改为“的”。
另一种情况是滥用介词,造成句子残缺主语。例如:
(1)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 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中古》第99页 )
(2)9世纪前期,吐蕃同唐朝会盟,在盟约里说:唐蕃之间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中古》第11 4页)
(3)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在全国广建庙宇,大造佛像。 (《中古》第128页)例(1)本来应该让“北 方民族的大融合, 和江南经济的发展”做全句的主语,但前面加上“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经 济的发展”便成了介词结构的一部分,失去了做主语的资格,整个句子就变得没有主语了。同样,例(2)中的 “在”,例(3)中的“时期”都应删去。
也有残缺宾语中心的。例如:“为此,中国共产党加快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近现》上册第131 页)这个句子的“加快”的后面缺乏一个宾语中心,宜在“合作”之后加上“的步 伐”。
还有缺漏必不可少虚词的。例如:
(1)唐朝和朝鲜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有牛、马、麻、 人参等。(《中古》第117页)
(2)隋唐统治者都重视宗教对麻痹人民思想的作用, 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佛教、道教和其他外来宗教, 都受到重视,兴盛发展。(《中古》第128页)例(1)的毛病是该用“的”的地方漏用了。 “唐”与“有”之 间应加上“的”,构成具有名词语法特性的“的”字结构,这种“的”字结构指代事物。例(2)“无论”后边 不能用并列词语, 它后面的词语必须有选择性,改“和”为“还是”。
另有残缺介词宾语的。例如:“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我国进入到奴隶社会。”(《中古》第8 页)介 词结构一般不能单说(某些对话中例外),这个句子的“夏朝”后边应加上“起”或“开始”。
2、赘余 赘余是指句子里多出来某些绝不能有的成分。
一种情况是滥用虚词造成的。例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是在大量的实地考察基础上而著成。” (《中古》第217 页)这句用“而”字,是套用文言格式,可是在现代汉语里,这种场合不需要什么连词,“ 而”字应删去。
另一种情况是滥用“使”字造成的。例如:
(1)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通过分封制和井田制, 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中古》第8页)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由于刘裕比较注意发展生产, 减轻农民负担,使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 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局面。(《中古》第86页)例(1)后一个分句没有主语,“使”字应删去, 让“周 王朝”成为主语。例(2)用“使”跟“由于”相配,不妥,应删去“使”。
还有一种情况是重复造成的。例如:
(1)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前,……(《中古》第3页)
(2)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6000 多年前,……(《中古》第4页)例(1)“ 距今约18000年前”是“距今约18000年”和“约18000年前”叠回一起而造的重复,因“距今约18000年”和“ 约18000年前”意思一致,使用其中一种即可,不能重叠使用,否则造成意思重复。这可从教科书中找到内证。 例如元谋人、蓝田人的时间表述有两种方法,教科书第1页表述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蓝田人,“ 距今约80万年”。而教科书第224页的大事年表中则表述为:元谋人,“约170万年前”;蓝田人,“约80万年 前”。可见“距今”与“前”不能同时使用。所以,例(1)“距今”与“前”,应去掉一个。同样,例(2) 也应如此。
3、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一般包括词性误用和词义误用。 这类错误在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虽不多见,却 也存在。例如:
(1)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 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中古》第18页)
(2)那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就会倒向那个方向的杠杆, 那个方向的龙就吐出铜球,落在蛤蟆的嘴里。 (《中古》第68页)例(1)“强迫”与“公认”连用不很恰当。“强迫”是个贬义词, 是指用外在力量强制 别人就范;而“公认”是个褒义词,是指大家发自内心的赞许、承认。这个句子中可以用“强迫”,因霸主是 通过战争取得的,所谓“王道以德,霸道以力”。但不能用“公认”,因为“公认”不仅在词的感情色彩上与 “强迫”相矛盾,而且在词义上也不符合历史实际。若将“公认”改成“承认”,就恰当了,因为“承认”是 个中性词,是指一般性的认可。例(2)中三个指示代词“那”皆系实指, 而文中并未指明地震发生的具体方 向,应将“那”改为疑问代词“哪”,表示虚指。
4、成分搭配不当 成分搭配不当有多种情况, 教科书上出现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主宾搭配不当。例如: “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中近现 《中学历史教科书应注意语言的规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036.html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里语言表达不规范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几种情形:
1、残缺 残缺是指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 这类语法错误在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最为普遍 。有残缺主语的,其中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由于滥用省略造成的。例如:
(1)他们使用打制成的粗糙石器,称为旧石器。 (《中国古代史》第2页,《中国古代史》以下简称《中 古》)
(2)半坡氏族的人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叫做新石器。 (《中古》第4页)
(3)他还用酷刑镇压人民,作“炮烙之刑”,把铜柱放在火上,强迫犯人在上面行走,倒在火里活活烧死 。(《中古》第13页)
(4)晋文公当上了晋国国君后,发展生产,整顿政治, 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中古》第19 页)
(5)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中古》第 110页)
(6)他用寓言揭露当时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 成为富有战斗特色的讽刺文学。(《中古》第131页)
(7)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9000多首, 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中古》第177页)
(8)林彪的阴谋败露,于1971年9月13日慌忙同妻儿叶群、林立果外逃,……(《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第122页, 《中国近代现代史》以下简称《中近现》)例(1)、(2)、(5)是误用“承前省”而造成后一个 分句缺主语。例(1)、(2)中的“称为”、“叫做”之前应加上“这种石器”。例(5)“是”字之前应加上 “它们”。例(3)前四个分句的主语是“他”,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是“犯人”,而不是“他”,这个“犯 人”不能省略,否则缺漏主语。例(4 )最后一个分句省去的主语是“晋国”,它虽在前面分句里出现过,可 是不是主语,而是定语,所以这里的“晋国”也不能省略。同样道理,例(7)、(8)的后一个分句都应分别 加上主语“他”“林彪”。例(6 )后一个分句省去了主语“寓言”,它在前一个分句也出现过,但不是主语 ,而是状语,因而不能省略,也可以把前一分句中的“用”改为“的”。
另一种情况是滥用介词,造成句子残缺主语。例如:
(1)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 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中古》第99页 )
(2)9世纪前期,吐蕃同唐朝会盟,在盟约里说:唐蕃之间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中古》第11 4页)
(3)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在全国广建庙宇,大造佛像。 (《中古》第128页)例(1)本来应该让“北 方民族的大融合, 和江南经济的发展”做全句的主语,但前面加上“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经 济的发展”便成了介词结构的一部分,失去了做主语的资格,整个句子就变得没有主语了。同样,例(2)中的 “在”,例(3)中的“时期”都应删去。
也有残缺宾语中心的。例如:“为此,中国共产党加快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近现》上册第131 页)这个句子的“加快”的后面缺乏一个宾语中心,宜在“合作”之后加上“的步 伐”。
还有缺漏必不可少虚词的。例如:
(1)唐朝和朝鲜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有牛、马、麻、 人参等。(《中古》第117页)
(2)隋唐统治者都重视宗教对麻痹人民思想的作用, 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佛教、道教和其他外来宗教, 都受到重视,兴盛发展。(《中古》第128页)例(1)的毛病是该用“的”的地方漏用了。 “唐”与“有”之 间应加上“的”,构成具有名词语法特性的“的”字结构,这种“的”字结构指代事物。例(2)“无论”后边 不能用并列词语, 它后面的词语必须有选择性,改“和”为“还是”。
另有残缺介词宾语的。例如:“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我国进入到奴隶社会。”(《中古》第8 页)介 词结构一般不能单说(某些对话中例外),这个句子的“夏朝”后边应加上“起”或“开始”。
2、赘余 赘余是指句子里多出来某些绝不能有的成分。
一种情况是滥用虚词造成的。例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是在大量的实地考察基础上而著成。” (《中古》第217 页)这句用“而”字,是套用文言格式,可是在现代汉语里,这种场合不需要什么连词,“ 而”字应删去。
另一种情况是滥用“使”字造成的。例如:
(1)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通过分封制和井田制, 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中古》第8页)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由于刘裕比较注意发展生产, 减轻农民负担,使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 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局面。(《中古》第86页)例(1)后一个分句没有主语,“使”字应删去, 让“周 王朝”成为主语。例(2)用“使”跟“由于”相配,不妥,应删去“使”。
还有一种情况是重复造成的。例如:
(1)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前,……(《中古》第3页)
(2)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6000 多年前,……(《中古》第4页)例(1)“ 距今约18000年前”是“距今约18000年”和“约18000年前”叠回一起而造的重复,因“距今约18000年”和“ 约18000年前”意思一致,使用其中一种即可,不能重叠使用,否则造成意思重复。这可从教科书中找到内证。 例如元谋人、蓝田人的时间表述有两种方法,教科书第1页表述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蓝田人,“ 距今约80万年”。而教科书第224页的大事年表中则表述为:元谋人,“约170万年前”;蓝田人,“约80万年 前”。可见“距今”与“前”不能同时使用。所以,例(1)“距今”与“前”,应去掉一个。同样,例(2) 也应如此。
3、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一般包括词性误用和词义误用。 这类错误在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虽不多见,却 也存在。例如:
(1)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 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中古》第18页)
(2)那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就会倒向那个方向的杠杆, 那个方向的龙就吐出铜球,落在蛤蟆的嘴里。 (《中古》第68页)例(1)“强迫”与“公认”连用不很恰当。“强迫”是个贬义词, 是指用外在力量强制 别人就范;而“公认”是个褒义词,是指大家发自内心的赞许、承认。这个句子中可以用“强迫”,因霸主是 通过战争取得的,所谓“王道以德,霸道以力”。但不能用“公认”,因为“公认”不仅在词的感情色彩上与 “强迫”相矛盾,而且在词义上也不符合历史实际。若将“公认”改成“承认”,就恰当了,因为“承认”是 个中性词,是指一般性的认可。例(2)中三个指示代词“那”皆系实指, 而文中并未指明地震发生的具体方 向,应将“那”改为疑问代词“哪”,表示虚指。
4、成分搭配不当 成分搭配不当有多种情况, 教科书上出现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主宾搭配不当。例如: “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中近现 《中学历史教科书应注意语言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