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课的中考“扫描”与对策
考试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每年一届的中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它不仅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而且对教学有着无形的“指挥棒”作用。一般来说,考试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考试的内容是教材的精华。对于政治课来说,中考所涉及的内容多是围绕政治课的三大任务(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突出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对于废弃“三大任务”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和不突出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无情”的鞭挞。“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近十多年的中考实践表明,今年的中考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必然是今年中考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政治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教材内容虽然很多,但其“精华”却是主要的政治理论观点,譬如初二教材的“一条规律”、“四个原理”,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科学文化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涵义、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初三教材的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的人口问题、法制问题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初一教材的有关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体内容的概念、必要性及行为要求,均属教材的主体内容。我们在教学(或复习)中,必须紧紧把握这些内容,力求弄懂、弄通,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地“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二、题目灵活多变是近年中考试题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年中考应认真对待的一大难题。
在政治课教学的三大任务中,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难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中考试题灵活多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既是对政治课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也是规范政治课教学的手段。那么,规范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呢?那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抽象过程,即从客观事物入手,讲清理论观点。譬如讲国家的概念,首先应从国家的产生过程讲起。为什么会产生国家呢?那就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便随之产生了。这时,一部分人就有可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于是又产生了阶级。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在不同的阶级中,一些阶级就会凭借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另一些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但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是不会甘心的,他们必然要起来进行斗争和反抗。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剥削、压迫地位,就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进行统治。这种暴力机关就是国家。所以,国家的概念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国家的概念,而且也便于理解掌握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使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它也为理论知识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会是今年中考的重点。
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在扎实传授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发挥其“理论武器”的作用,并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所以,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是对政治课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是在规范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然而,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却既是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家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所谓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是说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政治课教学任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只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忘记了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所谓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是说大家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够得法。
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把培养学生能力列入教学的过程之中,并持之以恒。其次,要明确所谓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这里的“理论”指的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实际”指的是社会实际(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等)、教材实际(教材中的史实、事例等)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指的是用教材的有关理论对具体事物(即客观实际)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一般来说,运用教材理论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可分以下几步来完成,即首先认识客观事物,找准教材的有关理论;其次摆出有关理论;再次找出理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譬如:“运用社会发展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必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其分析、认识的思路应该是:第一步认识客观事物,找准应该运用的教材理论。改革是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运用。可见,分析说明上述客观事物,必须运用社会发展规律。
另外,生产力的发展还不等于社会向前发展,但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于是社会就向前发展了。可见,分析说明上述客观事物,还必须运用“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的原理。第二步摆出社会发展规律,然后用“规律”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说明,即说明改革就是在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步摆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的原理,然后再用这个原理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一步分析说明,即说明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就发展了,随之整个社会面貌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于是社会主义社会就向前发展了。第四步归纳小结,得出结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总之,“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既是教学的依据,也必然是考试的依据。政治课教学的三大任务,既是教学的宗旨,也必然是考试的宗旨。教学中只有扎实教学,克服“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在复习中明确方向,拾遗补漏,避免“猜题押宝”,中考中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关于政治课的中考“扫描”与对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059.html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必然是今年中考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政治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教材内容虽然很多,但其“精华”却是主要的政治理论观点,譬如初二教材的“一条规律”、“四个原理”,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科学文化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涵义、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初三教材的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的人口问题、法制问题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初一教材的有关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体内容的概念、必要性及行为要求,均属教材的主体内容。我们在教学(或复习)中,必须紧紧把握这些内容,力求弄懂、弄通,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地“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二、题目灵活多变是近年中考试题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年中考应认真对待的一大难题。
在政治课教学的三大任务中,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难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中考试题灵活多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既是对政治课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也是规范政治课教学的手段。那么,规范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呢?那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抽象过程,即从客观事物入手,讲清理论观点。譬如讲国家的概念,首先应从国家的产生过程讲起。为什么会产生国家呢?那就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便随之产生了。这时,一部分人就有可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于是又产生了阶级。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在不同的阶级中,一些阶级就会凭借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另一些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但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是不会甘心的,他们必然要起来进行斗争和反抗。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剥削、压迫地位,就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进行统治。这种暴力机关就是国家。所以,国家的概念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国家的概念,而且也便于理解掌握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使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它也为理论知识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会是今年中考的重点。
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在扎实传授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发挥其“理论武器”的作用,并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所以,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是对政治课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是在规范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然而,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却既是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家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所谓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是说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政治课教学任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只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忘记了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所谓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是说大家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够得法。
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把培养学生能力列入教学的过程之中,并持之以恒。其次,要明确所谓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这里的“理论”指的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实际”指的是社会实际(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等)、教材实际(教材中的史实、事例等)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指的是用教材的有关理论对具体事物(即客观实际)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一般来说,运用教材理论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可分以下几步来完成,即首先认识客观事物,找准教材的有关理论;其次摆出有关理论;再次找出理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譬如:“运用社会发展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必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其分析、认识的思路应该是:第一步认识客观事物,找准应该运用的教材理论。改革是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运用。可见,分析说明上述客观事物,必须运用社会发展规律。
另外,生产力的发展还不等于社会向前发展,但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于是社会就向前发展了。可见,分析说明上述客观事物,还必须运用“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的原理。第二步摆出社会发展规律,然后用“规律”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说明,即说明改革就是在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步摆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的原理,然后再用这个原理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一步分析说明,即说明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就发展了,随之整个社会面貌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于是社会主义社会就向前发展了。第四步归纳小结,得出结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总之,“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既是教学的依据,也必然是考试的依据。政治课教学的三大任务,既是教学的宗旨,也必然是考试的宗旨。教学中只有扎实教学,克服“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在复习中明确方向,拾遗补漏,避免“猜题押宝”,中考中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关于政治课的中考“扫描”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