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学生自我教育工程”
学生自身。
在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大多数根据自己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设计”,自觉“ 施工”,提高自我。例如一个学生说:“在以前,我可是个骂人‘高手’,也下过决心要改正,但总是半途而 废。学校开展‘自我教育工程’活动,让我改掉了自身的毛病。”再如,有一个学生爱随手乱扔东西,通过参 加这项活动,不再随地扔废弃物,而且要求自己每天从地上捡拾两个废弃物扔进垃圾箱。
在体育锻炼方面,学生们也增强了自觉性。如初二(1 )班刘思雨说:“我现在完全可以不用人督促就去 跑步了。我的一双穿坏的球鞋足以说明。”某个学生是个小胖子,“自我教育工程”使他每天自觉跑2000米, 做20个俯卧撑。他说:“我现在做这些运动时不喘了,还能再加上一点别的运动。”
在国庆组字训练中,由于有了“自我教育工程”为基础,同学们的自觉性很强,有的带伤坚持练,有的发 烧坚持练,也有的把绿豆汤让给别人喝……
总之,第二期“学生自我教育工程”依然反映出显著的德育实效。
三、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
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工程”,引发了我们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根据“学生自我教育工程” 第一期、第二期的经验,我们形成了以下的初步构想。
(一)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构想
我们认为,自我教育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如中国传统的“自省”,以及通常人们进行的“自学”,都可认 为是自我教育的不同模式。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创造的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1.有组织有指导。2.学生自觉 参与,自主活动。3.个体与群体相结合。4.采用“工程建设”这样一种比喻的提法,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 5.采用“活动”的方式,不仅使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具有实践性强的显著特点。
(二)对“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制的构想
我们认为,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运作机制。我们所探求的“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 制,是“集体、个人协调动作,家庭、社会配合支持”。具体地说,就是由学校策划、动员,学生自我规划、 设计,班级组织交流并进行指导,学生自觉“施工”,同学互助、协作,学生对“工程”自检,学校或班级进 行“验收”这七个环节构成机制的主体,并辅之以“学校与家长、居(家)委会沟通,争取配合支持”。这样 一个运作机制的特点是:
(1)既保证有组织有指导,又保证学生个人自主性发展,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校居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同时广泛争取了家庭、 社会的配合支持,形成了三结合教育网络。
恰当的教育模式和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体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同时也是使我校“学生自我教育工程 ”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对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德育的中心问题是使德育具有实效性。当前,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实效不佳的原因是由 于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也就是说,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心理等环境,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较为成功的德育活动,从这一活动的成功中我们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一)必须使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让学生自我规划设计,他们有的考察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交通堵塞等;有的采 访下岗职工、重点校同学;有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摄影、弹钢琴、学电脑、栽培植物;有的弥补自己的 不足,如学做饭菜、清扫、洗涮……总之都是学生做自己想做、爱做的事,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所以他们感觉 收获很大。
(二)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育强调遗传、教育与环境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成长的内在因素,即自我教育的作用。教 育应是主体参与的活动,没有学生主体从实质上而不只是从形式上的参与,是不会发生作用的。
我校“学生自我教育工程”的整个活动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家庭和社 会只是支持者、配合者,而学生在规划设计、实施、总结中都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受到的教 育要比别人加给他们的教育深刻得多。
(三)必须使教育活动具有可接受性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最好诱导物。兴趣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教育工程”适合学 生年龄特征,符合其生理心理特点。我们在组织这一活动时充分满足他们希望获得尊重的需要,满足他们希望 自主活动的需要,满足他们不同兴趣爱好的需要。这样,就使这一活动具有可接受性,使学生愿意参与。学生 乐于接受的教育,才会有实效,这是不言而喻的 《实施“学生自我教育工程”(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094.html
在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大多数根据自己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设计”,自觉“ 施工”,提高自我。例如一个学生说:“在以前,我可是个骂人‘高手’,也下过决心要改正,但总是半途而 废。学校开展‘自我教育工程’活动,让我改掉了自身的毛病。”再如,有一个学生爱随手乱扔东西,通过参 加这项活动,不再随地扔废弃物,而且要求自己每天从地上捡拾两个废弃物扔进垃圾箱。
在体育锻炼方面,学生们也增强了自觉性。如初二(1 )班刘思雨说:“我现在完全可以不用人督促就去 跑步了。我的一双穿坏的球鞋足以说明。”某个学生是个小胖子,“自我教育工程”使他每天自觉跑2000米, 做20个俯卧撑。他说:“我现在做这些运动时不喘了,还能再加上一点别的运动。”
在国庆组字训练中,由于有了“自我教育工程”为基础,同学们的自觉性很强,有的带伤坚持练,有的发 烧坚持练,也有的把绿豆汤让给别人喝……
总之,第二期“学生自我教育工程”依然反映出显著的德育实效。
三、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
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工程”,引发了我们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根据“学生自我教育工程” 第一期、第二期的经验,我们形成了以下的初步构想。
(一)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构想
我们认为,自我教育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如中国传统的“自省”,以及通常人们进行的“自学”,都可认 为是自我教育的不同模式。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创造的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1.有组织有指导。2.学生自觉 参与,自主活动。3.个体与群体相结合。4.采用“工程建设”这样一种比喻的提法,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 5.采用“活动”的方式,不仅使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具有实践性强的显著特点。
(二)对“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制的构想
我们认为,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运作机制。我们所探求的“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 制,是“集体、个人协调动作,家庭、社会配合支持”。具体地说,就是由学校策划、动员,学生自我规划、 设计,班级组织交流并进行指导,学生自觉“施工”,同学互助、协作,学生对“工程”自检,学校或班级进 行“验收”这七个环节构成机制的主体,并辅之以“学校与家长、居(家)委会沟通,争取配合支持”。这样 一个运作机制的特点是:
(1)既保证有组织有指导,又保证学生个人自主性发展,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校居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同时广泛争取了家庭、 社会的配合支持,形成了三结合教育网络。
恰当的教育模式和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体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同时也是使我校“学生自我教育工程 ”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对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德育的中心问题是使德育具有实效性。当前,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实效不佳的原因是由 于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也就是说,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心理等环境,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较为成功的德育活动,从这一活动的成功中我们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一)必须使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让学生自我规划设计,他们有的考察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交通堵塞等;有的采 访下岗职工、重点校同学;有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摄影、弹钢琴、学电脑、栽培植物;有的弥补自己的 不足,如学做饭菜、清扫、洗涮……总之都是学生做自己想做、爱做的事,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所以他们感觉 收获很大。
(二)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育强调遗传、教育与环境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成长的内在因素,即自我教育的作用。教 育应是主体参与的活动,没有学生主体从实质上而不只是从形式上的参与,是不会发生作用的。
我校“学生自我教育工程”的整个活动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家庭和社 会只是支持者、配合者,而学生在规划设计、实施、总结中都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受到的教 育要比别人加给他们的教育深刻得多。
(三)必须使教育活动具有可接受性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最好诱导物。兴趣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教育工程”适合学 生年龄特征,符合其生理心理特点。我们在组织这一活动时充分满足他们希望获得尊重的需要,满足他们希望 自主活动的需要,满足他们不同兴趣爱好的需要。这样,就使这一活动具有可接受性,使学生愿意参与。学生 乐于接受的教育,才会有实效,这是不言而喻的 《实施“学生自我教育工程”(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