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政治论文 >> 正文

困惑和抉择——中小学校德育如何迎接教育现代化挑战的理论思考


教育实践的构想
    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命题的提出,它反映了随着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对人的主体、教育的主体(教育的 主体性)等研究深入及其对道德教育领域的呼唤。下面我就主体性道德素在实践中如何开展,提出一些粗浅的 看法:
    1、德育目标的统一性和层次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得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道德价值观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具体反映到德育观上,出现了对德育观理解的多变性、多样性和道德行为选择的多样性。所以,国家在制定 德育目标时,即要有统一的规定,也顾及德育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层次性。我国在1994年7 月份下发 的《关于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中指出,在小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自律、自理能力 的培养,在中学要加强学校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大学(含研究生)学校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德上的自律能力为重点。这一提法既有统一的目标又有顾及了各个层次的具体目 标,应该说它是符合社会和道德教育发展本身要求的。
    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有伦理学的依据,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定,另一方面还必 须顾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杜威在《心理学能为教师做什么》一文中指出:每个教师都要有良好的伦理学和 心理学的素养,……只有心理学和伦理学才能使教育工作摆脱单凭经验行事的状态,并使学校在从事所有建设 中最伟大的建设——建立一个自由和有力的品格的工作中变得富有生机和有成就,要求教师不去制定不可能的 或人为的目的,也不使用无效的和不正当的方法,唯一有坚定基础的保证是,对正常的教育目的要有一种清楚 明确的认识,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心理活动上”〔10〕。以往我们的在制定道德教育目标时过分依赖伦理学(主 要是经验和政治),忽视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了人们常说“小学进行理想和世界观教育,而大学进 行文明礼貌教育”这样一种缺乏心理学基础的道德教育。在制订德育目标过程中,有些德育工作提出德育是一 种“宽度教育”,在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予以提倡,必须做到,允许存在, 坚决反对等范畴;有人还试图界定人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类似于“公民守则”一类的道德规范,所有这些探 索应该说是有益的,对于我国德育目标建设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在统一的德育目标下,德育的具 体目标(层次)应是丰富的。而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成为制定德育目标(具体目标)的理论基础。
    2、德育课程的整体性
    加强德育课程的整体性,是基于现代课程论发展趋势提出的,德育课程的整体性主要指我们在重视德育的 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课、公民课、政治课等构成的知识性德育课程)同时,深入挖掘德育的隐性课程 (主要包括校风、物质环境、管理体制、学校制度等),积极探讨德育的中性课程(主要是除显性课程和隐性 课程之外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美育等组成的课程)。当前,我们应认真研究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综合这 种趋势及它们对德育课程的影响。寻找如何在整体组合的课程中进行德育知识的教育,深入探讨道德教育中中 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作用。曾有这样一个例子,早年张伯苓先生办南开中学,学生仪容整齐、精神饱满、仪态 大方,彬彬有礼,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里奥博士向张伯苓请教,张笑而不答,领他到 校门口看入门处竖立的穿衣镜,镜框上刻的40字的镜箴,是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对镜自检的“面必净,发必理, 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11〕。以其说 这是一面镜,不如说是一种校风,是一门德育的隐性课程。道德教育课程的分类可以有不同,但要从学生的主 体性德育素质出发,应是德育课程的设计的出发点。如何避免德育课程内容的重复,寻求德育课程的整体优化 ,以达到育德的最佳效果,也是德育课程的整体性要求所在。
    3、德育过程的参与性、主动性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不仅仅依靠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灌输”,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积 极、主动的参与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学习道德知识,学会关心社会 与别人,学会对社会对别人负责,由自发的育德意识到自觉的育德意识,为他们的一生打下基础。如何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西方价值澄清理论和皮亚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我们工作有借鉴意义。西方价值 澄清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应是一个“评价”过程,由下列步骤构成:(1)自由地选择, 从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 的项目中作出选择。(2)对各种可选择的项目后果作认真的思考。(3)将个人的选择向公众公开,以求得公 众的认可,并根据所做的选择去行动。这三个步骤实际上就是学学生在德育过程中选择、评价和行动的过程。 柯尔伯格把个体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三个水平与六个阶段,他认为:“教师必须帮助儿童考虑真正的道德冲突, 检查他们用以解决冲突的推理,找出他们思维方式中的前后矛盾的不当之处,并发现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而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儿童通过相互交流,用直接高一级的水平同他现在的水 平作比较,帮助儿童体会到按高一级阶段的方式思维会更合适些”〔12〕。根据这个理论,他和助手们设计了 课堂道德二难问题讨论法,步骤大概如下:(1 )先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行测评后分组,(2)选择和准备道德 两难问题,(3)引起学生对讨论的正确心向或态度,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4 )讨论的转换和扩展。西方的 价值澄清理论和柯尔伯格理论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增强主体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主体自我教 育方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4、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现代性
    德育目标的统一性、层次性,德育课程的整体性及德育过程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决定了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 现代性,要全面提高主体的道德素质,就必须用整体的、现代的、开放的目光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体系,认真 分析影响这个体系的各种因素,各个途径及影响源,找出道德教育的最佳方法。以解决一些德育工作者常常感 叹的“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这样一种窘境。
    四、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也是德育主动适应市场经 济的一个时智选择。然而,这一基本价值取向的实践过程,正如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所说的“在开放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这恐怕是教育学中最难的部分”〔13〕。还有许 许多多问题需要解决,这里仅就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需明确的相关问题略举二三。
    1、当前要全面合理地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所拥有的道德内容
    有这样一种观点,市场经济是道德教育“滑波”的“罪魁祸首”。其实,这种似是而非的论点是经不住推 敲的。众所周知,“市场”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经济现象,它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本身发 展的结果,任何经济实践者不是一种无主体的自发行为,在某种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背后,总存在着某种人文 观念和文化、道德意识的支配。如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物与物、钱与钱的交换原则,如果我们将此原 则片面理解成金钱与道德的交换是有害的,这一原则蕴含的公平、守信、责任、诚实等价值观念,却是我们道 德教育中所提倡的。又如:竞争观念,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竞争往往 以自我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就容易就成自私。所以,如何实现对旧观点的否定及对新观念的整合,对德育工作 者而言,全面合理地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所拥有的道德内容是当务之急。
    2、通过合理的交流增强道德教育的开放性
    当前仍有许多人,对自身以外的道德教育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自我封闭的 表现,不利于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发展,对外合理的交流、借鉴,是道德观念更新、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所谓 “合理”即是实践的发展要求。当前我们对不同社会历史、制度国家的道德教育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至于如何 吸收、转化、利用则更少。
    3、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由基本功能的变化促进结构的变化
    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合理交流,构建新的德育体系,其逻辑起点是对新的道德观念的要求。对于一个相对 稳定的结构与功能而言,往往是结构决定功能,然而,结构与功能之间并不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决定与被决 定的关系,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结构本身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由于新功能的需求所致。在当代中国的道德 现代化过程中,

《困惑和抉择——中小学校德育如何迎接教育现代化挑战的理论思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13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