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世界史教学的全局意识
服封建复辟的危险,进入平稳的历史发展时期。深究法国的政治 斗争与反复变化的原因,可以清楚看到,民众的广泛发动和法兰西民族的爱国精神,同法国缺乏坚强的工业资 产阶级力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加之法国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及封建欧洲的背景,构成了法国 政体演变的长期性、曲折性和斗争的激烈性。从世界近代历史演进的广阔范围来看待法国政治变迁的丰富内涵 ,不难发现它的普遍意义。
横向比较,深化启发。新课本对工业革命的叙述,由英国开始,兼顾法、美、德、俄、日,许多评述都是 旧课本未涉及的,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此一叙述格局,为比较诸国工业革命的异同提供了依据。教学要通过横 向历史联系,获得历史启发。英国为什么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何以后来居上,法国进展却相对缓慢 ,俄国始终滞后,日本怎样急起直追,从中看到各个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基本走向和经济模式的大体框架,这 都是教学应当深化的问题。
历史比较,是体现历史全局意识的重要途径,上述五国工业革命的比较,是横向历史联系的一个重要视角 ,给世界史教学大大地拓宽了思路。比如,与西方列国比较,日本的工业革命启动在前,原始资本积累的主要 来源在后。在甲午战争为起点的以后10年间,日本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工业起飞的资本来源是战争赔款。甲午 战争,日本从中国得到的战争赔款,是当年日本财政收入的8倍。“那笔钱除了少量地用于伤亡官兵的抚恤金外 ,全部用于工业建设。毫无疑问,它对日本工业化是决定性的。”(注:《日本原始积累的来源》,《光明日 报》1997年3月1日。)
纵向关联,体察潮流。新课本对国际关系的叙述,作了较大的补充,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 系跃然纸上,构成国际关系史的骨架。这三大“体系”可以在教学中作多种关联性的“裁剪”,对历史潮流作 多侧面的观察,形成生动的历史联系。比如,民族觉醒就是其中的重要一脉。
18世纪以前,欧洲“有国家而没有民族”(注:《拿破仑时代》,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当时欧洲的 封建君主们任意肢解有统一民族关系的国家。法国大革命后,民族觉醒推及全欧洲。拿破仑败亡后建立起来的 维也纳体系,虽然逆潮流而动,为维持欧洲封建秩序,不惜践踏民族利益,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了民族 利益的存在,开创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以后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无不与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相 关。一战结束后,划分欧洲政治地图时,比较重视民族自决,波兰复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俄罗斯帝国 垮台,一批民族国家出现在欧洲地图上,凡尔赛体系适应了这一民族解放的趋势,是欧洲得以维持20年和平的 一个重要因素。二战中,在反法西斯大旗下,民族解放运动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勃兴起来;二战后,民族解 放运动形成了汹涌澎湃的世界潮流,给雅尔塔体系以深刻影响。联合国的成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如今 联合国的成员国,大多是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几乎都是殖民主义时代的被压迫民族,在联合国中举足轻重 。这样的教学梳理,饱含着历史的全局意识。
四
中国人读世界史,必须要联系中国历史的变故与世界史的关系。近年来,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少 学者提出:“不但要从中国去观察世界,也应该从世界的角度来透视中国。”(注:《从世界的角度透视中国 》,《新华文摘》1997年第5期。)新课本的内容结构,也有利于加大中外联系教学的力度。笔者仅针对过去教 学中的疏漏,举出三例,以呈管见。
(一)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新课本对世界历史的叙述也由此开始。中国的四大发明, 成为欧洲历史跨入近代的推动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东西方的联系。17世纪,欧洲历史发生 了空前的变化,中国正值明清之际,社会动荡、经济繁荣,带来思想领域的活跃,恰是在这100年里,中外交流 却在历史教学中受到冷漠。事实上随着海上交通大开,西方传教士纷纷东来,他们在中国传播欧洲自然科学, 特别是天文地理知识,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注:《走向世界》,中华书 局1985年版。)。中国的学术也通过西方传教士的介绍,给欧洲正在兴起的启蒙思想以影响。伏尔泰在他的《 风俗论》中写到:“欧洲的王室与商人,仅知在东方寻找财富,而哲学家则于此发现一新的道德的与物质的世 界。”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于中国“应该赞美,惭愧,尤其是应该模仿”(注:《走向世界》,中华书局19 85年版。)。当时,欧洲历史已开始影响世界,教学对此应该有所反映。
(二)新课本新增了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在世界扩展的内容,回观中国的洋务运动,可以肯定地说,中 国谋求工业化的起步并不算迟缓(注:《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按当时世界工业状况 而论,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已达到较高水平。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的设备与英国的同类工厂相当(注:《洋务 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汉阳铁厂是“远东第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注:《洋务运动 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轮船招商局在与洋行轮船公司的竞争中发展起来,与“怡和、太古 两大英商轮船公司鼎足而立”(注:《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但是,中国的近代 工业一波三折,步履艰难,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德国、意大利、俄国都背负着阻碍国家发展的历史包 袱,却在工业革命中强盛起来。特别是后起的日本,追求工业化,成绩裴然,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比较之中 ,就会给教学拓宽思路,提出辟理入深的问题。
(三)“民主”与“科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以往的教学集中阐明的是二者的针对性,极少 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信念中提出问题来。而这一信念扎根于对世界近代历史进程的认识。陈独秀为《新青年 》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对其信念作了说明:“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 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 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
陈独秀等发动新文化运动依凭世界发展大势,针对中国的实际,只有从这两个角度入手,才能将新文化运 动的源起、发展、本质剖析清楚。后来新文化运动提升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更是与世界大局变化密切 相关。
加大“知识深度”,是新课本的特点,正是高中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本文以“全局意识”立论,谈 课本结构、谈教学方法、谈中外历史联系,探讨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应其“深”。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多、授时 少,矛盾突出,克服的办法不是任意删减。或者照本宣科,而是以精当分析,打开消化内容的思路。教科书上 的记载,诸多要留给阅读,教学的责任是如何理解驾驭,引导使用历史材料,证实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也即是 历史教学在一般意义上所要达到的要求 《论高中世界史教学的全局意识(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165.html
横向比较,深化启发。新课本对工业革命的叙述,由英国开始,兼顾法、美、德、俄、日,许多评述都是 旧课本未涉及的,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此一叙述格局,为比较诸国工业革命的异同提供了依据。教学要通过横 向历史联系,获得历史启发。英国为什么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何以后来居上,法国进展却相对缓慢 ,俄国始终滞后,日本怎样急起直追,从中看到各个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基本走向和经济模式的大体框架,这 都是教学应当深化的问题。
历史比较,是体现历史全局意识的重要途径,上述五国工业革命的比较,是横向历史联系的一个重要视角 ,给世界史教学大大地拓宽了思路。比如,与西方列国比较,日本的工业革命启动在前,原始资本积累的主要 来源在后。在甲午战争为起点的以后10年间,日本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工业起飞的资本来源是战争赔款。甲午 战争,日本从中国得到的战争赔款,是当年日本财政收入的8倍。“那笔钱除了少量地用于伤亡官兵的抚恤金外 ,全部用于工业建设。毫无疑问,它对日本工业化是决定性的。”(注:《日本原始积累的来源》,《光明日 报》1997年3月1日。)
纵向关联,体察潮流。新课本对国际关系的叙述,作了较大的补充,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 系跃然纸上,构成国际关系史的骨架。这三大“体系”可以在教学中作多种关联性的“裁剪”,对历史潮流作 多侧面的观察,形成生动的历史联系。比如,民族觉醒就是其中的重要一脉。
18世纪以前,欧洲“有国家而没有民族”(注:《拿破仑时代》,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当时欧洲的 封建君主们任意肢解有统一民族关系的国家。法国大革命后,民族觉醒推及全欧洲。拿破仑败亡后建立起来的 维也纳体系,虽然逆潮流而动,为维持欧洲封建秩序,不惜践踏民族利益,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了民族 利益的存在,开创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以后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无不与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相 关。一战结束后,划分欧洲政治地图时,比较重视民族自决,波兰复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俄罗斯帝国 垮台,一批民族国家出现在欧洲地图上,凡尔赛体系适应了这一民族解放的趋势,是欧洲得以维持20年和平的 一个重要因素。二战中,在反法西斯大旗下,民族解放运动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勃兴起来;二战后,民族解 放运动形成了汹涌澎湃的世界潮流,给雅尔塔体系以深刻影响。联合国的成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如今 联合国的成员国,大多是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几乎都是殖民主义时代的被压迫民族,在联合国中举足轻重 。这样的教学梳理,饱含着历史的全局意识。
四
中国人读世界史,必须要联系中国历史的变故与世界史的关系。近年来,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少 学者提出:“不但要从中国去观察世界,也应该从世界的角度来透视中国。”(注:《从世界的角度透视中国 》,《新华文摘》1997年第5期。)新课本的内容结构,也有利于加大中外联系教学的力度。笔者仅针对过去教 学中的疏漏,举出三例,以呈管见。
(一)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新课本对世界历史的叙述也由此开始。中国的四大发明, 成为欧洲历史跨入近代的推动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东西方的联系。17世纪,欧洲历史发生 了空前的变化,中国正值明清之际,社会动荡、经济繁荣,带来思想领域的活跃,恰是在这100年里,中外交流 却在历史教学中受到冷漠。事实上随着海上交通大开,西方传教士纷纷东来,他们在中国传播欧洲自然科学, 特别是天文地理知识,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注:《走向世界》,中华书 局1985年版。)。中国的学术也通过西方传教士的介绍,给欧洲正在兴起的启蒙思想以影响。伏尔泰在他的《 风俗论》中写到:“欧洲的王室与商人,仅知在东方寻找财富,而哲学家则于此发现一新的道德的与物质的世 界。”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于中国“应该赞美,惭愧,尤其是应该模仿”(注:《走向世界》,中华书局19 85年版。)。当时,欧洲历史已开始影响世界,教学对此应该有所反映。
(二)新课本新增了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在世界扩展的内容,回观中国的洋务运动,可以肯定地说,中 国谋求工业化的起步并不算迟缓(注:《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按当时世界工业状况 而论,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已达到较高水平。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的设备与英国的同类工厂相当(注:《洋务 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汉阳铁厂是“远东第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注:《洋务运动 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轮船招商局在与洋行轮船公司的竞争中发展起来,与“怡和、太古 两大英商轮船公司鼎足而立”(注:《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但是,中国的近代 工业一波三折,步履艰难,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德国、意大利、俄国都背负着阻碍国家发展的历史包 袱,却在工业革命中强盛起来。特别是后起的日本,追求工业化,成绩裴然,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比较之中 ,就会给教学拓宽思路,提出辟理入深的问题。
(三)“民主”与“科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以往的教学集中阐明的是二者的针对性,极少 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信念中提出问题来。而这一信念扎根于对世界近代历史进程的认识。陈独秀为《新青年 》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对其信念作了说明:“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 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 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
陈独秀等发动新文化运动依凭世界发展大势,针对中国的实际,只有从这两个角度入手,才能将新文化运 动的源起、发展、本质剖析清楚。后来新文化运动提升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更是与世界大局变化密切 相关。
加大“知识深度”,是新课本的特点,正是高中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本文以“全局意识”立论,谈 课本结构、谈教学方法、谈中外历史联系,探讨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应其“深”。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多、授时 少,矛盾突出,克服的办法不是任意删减。或者照本宣科,而是以精当分析,打开消化内容的思路。教科书上 的记载,诸多要留给阅读,教学的责任是如何理解驾驭,引导使用历史材料,证实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也即是 历史教学在一般意义上所要达到的要求 《论高中世界史教学的全局意识(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