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历史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人的素质指人在工作、生活及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即个人的内外品质的总和,包括人的思 想状况、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心理因素、身体特征、外在行为等。目前中学所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有培养学 生素质的责任,但就历史学科来讲,却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立足现实,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性格、气质、 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国家教委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订的普通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 ,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其内容是:(一)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利用历史教材,开展对学生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 发展规律的教育。(三)在学科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四)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现实感和未来感。本文仅根据(一)、(三)、(四)三项目标所涉及的部分要求谈谈历史教学对学生素质的 培养及其意义。
一、注重历史概念的正确传授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的基本概念,反映着相应历史内容的本质属性。历史概念可分为史 事概念和史论概念两大类。史事概念是对基本史实的概括,史论概念是对众多基本史实和史事概念的理论概括 ,但不论哪种概念,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并没有逐一提出来做系统、完整的注释,只是通过历史现象的具体描述 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从这些说明中归纳出历史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掌握一个个历史 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培 养。如西周“井田制”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依据课本的描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为: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形式:土地国有。②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处的地位: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从事劳动。③产品分配方式:奴隶主 完全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④井田形式:田野阡陌纵横,呈“井”字形。其中④只是井田的形式而不是井田的 本质。①②③才是井田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掌握了井田制的本质含义,而且领悟 到了分析土地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即用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去分析各种社会形态下的土地制度 的实质。这无形中就培养起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在世界史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斯大林总结的关于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五条标准去归纳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①统一的地域:北 美十三州。②统一的民族经济:经过工人、农民和黑人奴隶的开拓,北美经济发展起来。③统一的市场:北美 各地间经济往来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④统一的民族语言:英语。⑤统一的民族意识:反英群众组织“ 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成立,准备反抗英国的压榨。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美国独立战 争的内因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民族要独立、国家要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道理,而且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关于资产阶级民族这一概念所做的界定。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地有意识地对一些历史概念进行这样的 归纳和讲授,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密性和彻底性,表现出很强的理论 素质,还能加深教学的深度。
二、构筑历史概念的结构系统,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
20世纪以来的认知心理学提出了结构主义课程论。它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学科的知识结构。用这 一观点指导历史教学,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筑历史知识的结构系统,而不应让学生仅仅死记硬背一些 零星散乱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典章制度。
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的最大优点是便于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 必然趋势,是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史论概念的有机组合。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这种组合的专门叙述,只 是把它体现在众多的基本史实和基本概念中。教师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进行梳 理加工,得出一个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通过分析,总结规律性的认识。梳理加工的方法有三条:
(一)纵中找规律。就是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梳理成一个纵向的结构系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中学历史知识中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是学 生历史学科高素质水平的具体体现。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概念梳理成这样的纵向结构系统: 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唐租庸调制→唐后期两税法→明一条鞭法→清地丁银。从这个结构系统中可 以得出如下规律性认识:①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发展的趋势是由繁到简。②人头税的发展趋势是由重到轻到 取消。③农民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减弱。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这是商品 经济发展的结果。要得出这样的认识,没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和敏捷的思辩素质 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这样的归纳、讲解和训练,就能不断地培养提高学生这方 面的素质。
(二)横中寻特点。就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的各个侧面逐项加以归纳,构成一 个历史横断面的结构系统,通过分析各个侧面和对各个侧面的综合分析,找出该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具有的历史 特点及其成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出历史的全面的公正的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都有其所处的特定的时 代和环境,这就形成或造就了该历史事件或人物独有的特点,所以正确把握时代和环境横断的各个测面的全貌 ,是我们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根本依据,是做出正确结论的基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 是在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必须把它们放在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中去考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原则,正是历 史学科所要求的最根本的素质,比如1995年历史统一高考问答题第一题:指出秦始皇汉武帝在军事行动、 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的类似之处,并说明为什么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此题前一问并不难,但 后一问则有了相当难度。难就难在不少考生缺乏上述素质,不会从秦皇汉武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去 分析二人的不同个性。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不防把答案再展开一点:秦始皇攻打匈奴,是在秦刚统一六国 之后进行的。这时秦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没有力量“完全解除匈奴的威协”;汉武帝则不同,他所处的环境 是西汉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已强大到足以“彻底击败匈奴”的程度。秦始皇是从 奴隶社会刚刚走过来的人,必然带有奴隶主贵族淫乐、奢侈的习俗,所以他役使百姓很大成份是“为了个人享 乐”;汉武帝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享乐的习俗比奴隶主贵族相对要少一些。汉武帝还继承了高祖、文帝、景帝 重视农业,鼓励农耕,释放卖身奴隶的祖训,所以他役使百姓“主要是用以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秦始 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很难一时 得到刚刚从奴隶社会制度下过来,习惯了奴隶社会制度的人们,特别是奴隶主贵族及其知识分子的认同,因此 遭到激烈反对也是情理中事。秦始皇要想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也必然要对他们进行坚决镇压,而秦始皇本人 身上残存的奴隶主阶级的残暴性,就使这场镇压更具野蛮性和残酷性,因而造成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 果”;汉武帝所处的时代,封建社会制度已被社会普遍认同,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业已巩固和加强,儒家思想在 社会上逐渐流布并成为多数人行为的道德准则。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只需发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号 召,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没有必要也不会去用秦始皇的做法。这是由于历史时代、历史 环境的不同,造成秦皇汉武的不同个性,二人的不同个性又影响了他们事业成败的差异。这样从军事行动,役 使百姓,加强思想控制三个侧面对秦始皇、汉武帝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横中寻特点的方法。在每个侧面的分析 过程中,又从历史渊源、历史环境、人物个性等几个方面去寻根探源,使分析入木三分。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 中经常从事这方面的训练,学生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素质肯定会提高,应付这道题也就不会束手无策!
(三)构筑纵横交叉、中外结合的立体结构系统,从深度和广度上研究历史现象。结构主义课程论另一个 要求就是构筑纵横交叉全方位的知识网络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既可对历史现象从纵中找规律,横中寻特 点,又可以从历史现象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中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研究,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得到本质性、 规律性的认识。构筑这样的结构系统,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一些这类结构系统的问题 进行讲解或让学生思考。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从“九·一”八事变到雅尔塔会议时,美国对日本侵华的 态度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试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实质。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美国的全 《谈中学历史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179.html
一、注重历史概念的正确传授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的基本概念,反映着相应历史内容的本质属性。历史概念可分为史 事概念和史论概念两大类。史事概念是对基本史实的概括,史论概念是对众多基本史实和史事概念的理论概括 ,但不论哪种概念,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并没有逐一提出来做系统、完整的注释,只是通过历史现象的具体描述 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从这些说明中归纳出历史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掌握一个个历史 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培 养。如西周“井田制”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依据课本的描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为: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形式:土地国有。②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处的地位: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从事劳动。③产品分配方式:奴隶主 完全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④井田形式:田野阡陌纵横,呈“井”字形。其中④只是井田的形式而不是井田的 本质。①②③才是井田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掌握了井田制的本质含义,而且领悟 到了分析土地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即用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去分析各种社会形态下的土地制度 的实质。这无形中就培养起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在世界史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斯大林总结的关于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五条标准去归纳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①统一的地域:北 美十三州。②统一的民族经济:经过工人、农民和黑人奴隶的开拓,北美经济发展起来。③统一的市场:北美 各地间经济往来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④统一的民族语言:英语。⑤统一的民族意识:反英群众组织“ 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成立,准备反抗英国的压榨。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美国独立战 争的内因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民族要独立、国家要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道理,而且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关于资产阶级民族这一概念所做的界定。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地有意识地对一些历史概念进行这样的 归纳和讲授,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密性和彻底性,表现出很强的理论 素质,还能加深教学的深度。
二、构筑历史概念的结构系统,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
20世纪以来的认知心理学提出了结构主义课程论。它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学科的知识结构。用这 一观点指导历史教学,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筑历史知识的结构系统,而不应让学生仅仅死记硬背一些 零星散乱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典章制度。
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的最大优点是便于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 必然趋势,是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史论概念的有机组合。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这种组合的专门叙述,只 是把它体现在众多的基本史实和基本概念中。教师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进行梳 理加工,得出一个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通过分析,总结规律性的认识。梳理加工的方法有三条:
(一)纵中找规律。就是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实梳理成一个纵向的结构系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中学历史知识中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是学 生历史学科高素质水平的具体体现。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概念梳理成这样的纵向结构系统: 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唐租庸调制→唐后期两税法→明一条鞭法→清地丁银。从这个结构系统中可 以得出如下规律性认识:①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发展的趋势是由繁到简。②人头税的发展趋势是由重到轻到 取消。③农民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减弱。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这是商品 经济发展的结果。要得出这样的认识,没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和敏捷的思辩素质 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这样的归纳、讲解和训练,就能不断地培养提高学生这方 面的素质。
(二)横中寻特点。就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的各个侧面逐项加以归纳,构成一 个历史横断面的结构系统,通过分析各个侧面和对各个侧面的综合分析,找出该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具有的历史 特点及其成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出历史的全面的公正的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都有其所处的特定的时 代和环境,这就形成或造就了该历史事件或人物独有的特点,所以正确把握时代和环境横断的各个测面的全貌 ,是我们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根本依据,是做出正确结论的基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 是在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必须把它们放在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中去考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原则,正是历 史学科所要求的最根本的素质,比如1995年历史统一高考问答题第一题:指出秦始皇汉武帝在军事行动、 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的类似之处,并说明为什么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此题前一问并不难,但 后一问则有了相当难度。难就难在不少考生缺乏上述素质,不会从秦皇汉武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去 分析二人的不同个性。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不防把答案再展开一点:秦始皇攻打匈奴,是在秦刚统一六国 之后进行的。这时秦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没有力量“完全解除匈奴的威协”;汉武帝则不同,他所处的环境 是西汉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已强大到足以“彻底击败匈奴”的程度。秦始皇是从 奴隶社会刚刚走过来的人,必然带有奴隶主贵族淫乐、奢侈的习俗,所以他役使百姓很大成份是“为了个人享 乐”;汉武帝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享乐的习俗比奴隶主贵族相对要少一些。汉武帝还继承了高祖、文帝、景帝 重视农业,鼓励农耕,释放卖身奴隶的祖训,所以他役使百姓“主要是用以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秦始 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很难一时 得到刚刚从奴隶社会制度下过来,习惯了奴隶社会制度的人们,特别是奴隶主贵族及其知识分子的认同,因此 遭到激烈反对也是情理中事。秦始皇要想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也必然要对他们进行坚决镇压,而秦始皇本人 身上残存的奴隶主阶级的残暴性,就使这场镇压更具野蛮性和残酷性,因而造成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 果”;汉武帝所处的时代,封建社会制度已被社会普遍认同,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业已巩固和加强,儒家思想在 社会上逐渐流布并成为多数人行为的道德准则。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只需发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号 召,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没有必要也不会去用秦始皇的做法。这是由于历史时代、历史 环境的不同,造成秦皇汉武的不同个性,二人的不同个性又影响了他们事业成败的差异。这样从军事行动,役 使百姓,加强思想控制三个侧面对秦始皇、汉武帝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横中寻特点的方法。在每个侧面的分析 过程中,又从历史渊源、历史环境、人物个性等几个方面去寻根探源,使分析入木三分。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 中经常从事这方面的训练,学生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素质肯定会提高,应付这道题也就不会束手无策!
(三)构筑纵横交叉、中外结合的立体结构系统,从深度和广度上研究历史现象。结构主义课程论另一个 要求就是构筑纵横交叉全方位的知识网络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既可对历史现象从纵中找规律,横中寻特 点,又可以从历史现象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中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研究,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得到本质性、 规律性的认识。构筑这样的结构系统,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一些这类结构系统的问题 进行讲解或让学生思考。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从“九·一”八事变到雅尔塔会议时,美国对日本侵华的 态度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试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实质。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美国的全 《谈中学历史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