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历史教材,开发学生智力
就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当有个依托或依据,这就是历史教材。新编教材寓能力培养于述 史之中。教师应从教材中发掘可培养能力的因素和材料。教育史家康内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一书中指 出: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历史课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开始被看作智力训练的源泉”。
一、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要通过历史教材的启示,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历史科学显著的特点就是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科书在记述 具体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把握正确的结论。如钜鹿之战后,项羽势 力雄厚,只有项羽四分之一兵力的刘邦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呢?教材进行了分析 :刘邦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项羽骄傲自大,不听取意见,纵兵烧杀抢掠,大失民心。所以垓下 之战,刘邦战胜了项羽,统一了中国。这不仅使学生知道了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 力。
又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教材具体写出了革命的原因,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原因是16、17世纪英国资本 主义广泛深入地发展。革命过程包括苏格兰人民起义,克伦威尔议会军战胜王军成立共和国,资产阶级和新贵 族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封建复辟王朝,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到资产阶级革命前夕 君权神授下的英国,封建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过程 体现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学习这一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进而 作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获得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教材上介绍了一些有成就的历史人物,在他们创造性的工作 中蕴含着灵活运用知识的哲理。《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中有一段说:“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实践,然后同铁路员 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 。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这段内容孕伏了詹天佑在三个地方灵活运 用了知识:其一,在开凿八达岭、居庸关隧道时,他创造了从中间开井与两端相对开凿的方法,加快了工程的 进度;其二,为了克服陡坡的险阻,保证列车安全地爬上八达岭,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 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其三,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方法,解决 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范例,学生可从中受到启迪,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 通。
三、培养学生的预见能力
历史教育的一个独特功能是了解过去,展望未来。教材蕴涵着无数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可供教学上选 择应用,如我们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来教育学生。讲《红色政权的建立》时,可先提出在1927年大革 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有没有胜利的希望?怎样才能转败为胜?然后说明毛泽东对革命前途作出预测,并坚定地 领导了中国革命。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观点,随即领导了秋收起义,开辟了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土地革命,建立了红色政权,并预见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于预见正确,使 党把工作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中国革命的胜利证实 了毛泽东的预见是科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培养学生预见未来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革新能力
革新能力,就是要求人们有改革现实的创新能力。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有革新精神的历史人物,教学时,可 利用名人效应,启导学生分析他们是如何摆脱旧知识、旧经验的约束,创造出新观念、新事物的,从而培养学 生的革新能力和独创精神。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介绍了“二五”计划期间,苏联全国掀起的斯达哈 诺夫运动顿巴斯煤矿的一位矿工斯达哈诺夫用6小时挖了102吨煤,超过定额13倍。这位年轻工人的革新精神带 动全国,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这一事例对学生的未来很有教育启发意义。
又如在《名闻世界的都江堰》中,介绍了李冰在岷江采取中流作堰,用竹篓装鹅卵石投入江心急流,建起 一道分水堰的创造性工程,灌溉了大片田地,使川西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两千多年一直造福于人民。这种工 艺革新,成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典范,使我们引以自豪。
商鞅是著名的改革家,他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舌战群儒,说服了秦孝公,改革土地制度, 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剥夺旧贵族的特权。这种将旧制度转变为新制度的改革,使秦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 家。这对今天改革开放仍有借鉴作用。
五、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能力
历史教材对历史上有作为的人都大书特书。秦始皇是封建时代开拓能力极强的皇帝,他统一六国,建立专 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长城,抗匈奴,开发越族地区,这些都是史无前例的,对中国历史 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陈胜、吴广领导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建立了张楚政权,焕发出 革命首创精神,对历代农民革命都产生了启导作用。又如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开拓了革命的新道路,创立了一批 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这种革命的开拓精神更是我们的光辉典范。这方面的内容都是我们培养学生开 拓能力的沃土。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好材料,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开拓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因素。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 《依托历史教材,开发学生智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198.html
一、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要通过历史教材的启示,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历史科学显著的特点就是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科书在记述 具体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把握正确的结论。如钜鹿之战后,项羽势 力雄厚,只有项羽四分之一兵力的刘邦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呢?教材进行了分析 :刘邦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项羽骄傲自大,不听取意见,纵兵烧杀抢掠,大失民心。所以垓下 之战,刘邦战胜了项羽,统一了中国。这不仅使学生知道了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 力。
又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教材具体写出了革命的原因,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原因是16、17世纪英国资本 主义广泛深入地发展。革命过程包括苏格兰人民起义,克伦威尔议会军战胜王军成立共和国,资产阶级和新贵 族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封建复辟王朝,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到资产阶级革命前夕 君权神授下的英国,封建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过程 体现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学习这一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进而 作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获得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教材上介绍了一些有成就的历史人物,在他们创造性的工作 中蕴含着灵活运用知识的哲理。《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中有一段说:“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实践,然后同铁路员 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 。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这段内容孕伏了詹天佑在三个地方灵活运 用了知识:其一,在开凿八达岭、居庸关隧道时,他创造了从中间开井与两端相对开凿的方法,加快了工程的 进度;其二,为了克服陡坡的险阻,保证列车安全地爬上八达岭,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 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其三,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方法,解决 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范例,学生可从中受到启迪,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 通。
三、培养学生的预见能力
历史教育的一个独特功能是了解过去,展望未来。教材蕴涵着无数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可供教学上选 择应用,如我们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来教育学生。讲《红色政权的建立》时,可先提出在1927年大革 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有没有胜利的希望?怎样才能转败为胜?然后说明毛泽东对革命前途作出预测,并坚定地 领导了中国革命。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观点,随即领导了秋收起义,开辟了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土地革命,建立了红色政权,并预见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于预见正确,使 党把工作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中国革命的胜利证实 了毛泽东的预见是科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培养学生预见未来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革新能力
革新能力,就是要求人们有改革现实的创新能力。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有革新精神的历史人物,教学时,可 利用名人效应,启导学生分析他们是如何摆脱旧知识、旧经验的约束,创造出新观念、新事物的,从而培养学 生的革新能力和独创精神。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介绍了“二五”计划期间,苏联全国掀起的斯达哈 诺夫运动顿巴斯煤矿的一位矿工斯达哈诺夫用6小时挖了102吨煤,超过定额13倍。这位年轻工人的革新精神带 动全国,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这一事例对学生的未来很有教育启发意义。
又如在《名闻世界的都江堰》中,介绍了李冰在岷江采取中流作堰,用竹篓装鹅卵石投入江心急流,建起 一道分水堰的创造性工程,灌溉了大片田地,使川西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两千多年一直造福于人民。这种工 艺革新,成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典范,使我们引以自豪。
商鞅是著名的改革家,他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舌战群儒,说服了秦孝公,改革土地制度, 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剥夺旧贵族的特权。这种将旧制度转变为新制度的改革,使秦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 家。这对今天改革开放仍有借鉴作用。
五、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能力
历史教材对历史上有作为的人都大书特书。秦始皇是封建时代开拓能力极强的皇帝,他统一六国,建立专 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长城,抗匈奴,开发越族地区,这些都是史无前例的,对中国历史 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陈胜、吴广领导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建立了张楚政权,焕发出 革命首创精神,对历代农民革命都产生了启导作用。又如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开拓了革命的新道路,创立了一批 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这种革命的开拓精神更是我们的光辉典范。这方面的内容都是我们培养学生开 拓能力的沃土。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好材料,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开拓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因素。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 《依托历史教材,开发学生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