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负责创意”
李劲风小档案
1973年出生。
1995年执教于凉姜初中。
1998年任该校副校长。
2003年出任凉姜中心学校校长、书记。
自勉语:呕心育桃李,劲心无悔昨日;尽瘁绘蓝图,风流更看明朝!
李劲风办公室的窗外,盛开着一大簇茂密的三角梅,粉红色的小花点缀在碧绿的枝条间,一种生命的力量在绿色中彰显。
他所在的凉姜中心学校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最小的凉姜乡,这里人口较少,两面是山,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凉姜沟。沿着弯曲泥泞的山路,汽车一路颠簸,到这里,才知道还有如此难行的路,也才对蜀道之难有了感性的认识。然而到了李劲风的学校,又会生出“曲径通幽”的感叹,这倒不是说这所乡里的学校有多少美景,而是它给人的清爽之感让人联想到“雅致”、“整洁”之类的字眼。就如它的校长李劲风,年轻,有活力,看上去文质彬彬。
翠屏区教育局向我力荐李劲风这位年轻校长,是因为他在领导学校前行的路上,有想法,干实事。李劲风却坚持认为,他们学校的发展是翠屏教育的缩影。他谦虚地说:“我们只是自己和自己比有进步,与许多学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2003年,一墙之隔的逸夫小学和凉姜初中合并为9年一贯制的乡中心学校,在初中当了5年校长的李劲风走马上任。按照李劲风对9年一贯制的理解,1992年以前的“教办前时代”和后来的“教办时代”,尽管形式上也是9年一贯,但都没有完全解决中小学衔接的问题。“如果仅仅追求物理上的整合,那非常容易,我们追求的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为此,李劲风在管理上采取了一些可行的措施,他没有像许多学校那样把学校分为小学部和初中部,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划分为5个学段,在5个学段中,师资统一调配,课程统一安排,活动统一组织。为了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他们采取了集体备课,小学老师可以根据中学教学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案,鼓励6年级和7年级的老师互相听课、参与各自的教研活动等措施。
作为中心校的校长,李劲风要管理凉姜9个村的基点校。他不赞成事必躬亲,所以他不会用每周一校来要求自己。“我只负责创意。”他说。“如果我们的基点校要靠上级每周一次的督察才能干好工作,那就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他又说。敢于这样说话的校长是需要一点底气和勇气的,也许这就是李劲风的风格。他认为校长不应该被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缠身,而应该超脱出来思考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考怎样把学校经营好,他对基点校的校长也是这么要求的。这当然不是说李劲风不跑学校,不下去了解情况,只是他有他的章法,就像他说的:“有时候会突然跑到基点校去,看环境,跟学生、老师闲聊。如果学生正在跳绳我也上去跳,拔河我是绝对的主力。”他所说的闲聊当然没有那么“闲”,只是一切都在一种经过策划的自然状态下进行。他自称是个懒人,所以善于分解工作,减少中间环节,充分调动学校管理层的积极性。悠闲的背后是深思熟虑的智慧。
李劲风1995年从宜宾电大普通专科班毕业,就回到凉姜初中教语文,当班主任。两年后,提任教导主任。“当教导主任很偶然,”李劲风说,“因为参加全区语文优质课获了奖,宜宾四中要把我调过去,为了留我,当时的教办就任命我当了教导主任。”宜宾四中是城里的高完中,李劲风很直率地说,过去的话,谈恋爱可能容易些,凉姜是很闭塞的。但最终他留了下来。对于敬仰陶行知的李劲风来说,他的心中有一个梦,梦想开辟一块自由的土地去耕耘自己的教育理想。1998年他向教办提出到人民小学去当校长,那是九里村的一所小学,只有100多学生,没有公路,条件十分艰苦。他夸下“海口”:“三年之内我让人民小学成为素质教育的样板。”现在说来,他承认当时自己年轻气盛,但他相信自己的眼光是不错的,因为那里有水,发展潜力大,同时,他也相信自己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是会有所收获的。当然,这一切都没有成为现实,因为领导说“我们再不识才也不会让你去那里”。也许这就是李劲风和他这所学校的缘分。
李劲风是那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当班主任时,每周三的班会他都组织学生到学校后边的山上去开,他还经常带学生出去郊游,“我们的足迹基本上走遍了凉姜可去的地方。”在班级管理中,他师法魏书生,致力于学生习惯的养成,这使他工作起来很省劲儿,而且和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这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不再需要管理者事必躬亲。”1998年接任校长后,他也是从制度建设抓起。他说:“不管当班主任还是做校长,我都主张通过比较规范的程序制定制度。”他看似随意的管理方式,其实是建立在制定完备制度的基础上的。
李劲风有很强的形象意识,这不光表现在他对自身形象的注意,更体现在他对学校形象的用心。学校建在山坡上,操场也是改河填平的,下雨时学生肯定是两脚泥。当班主任时,他要求学生把鞋子上的泥冲干净再进教室,当了校长,这更成了全校师生的“常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一走进学校就有种清爽的感觉。校园环境建设已经成为这所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站在学校后边的山坡上,李劲风踌躇满志,他计划在这里栽一批树,让学校的绿色多些、再多些。
《“我只负责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