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正文

数学教学中教师该做些什么?——对一节研究性教学课例的思考


地生发并由此而深刻地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思想?
  其次,在学生6回答完毕之后,教师提出的“那么学生3的猜想中有合理的地方吗?”也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即如果没有教师这种突兀的指引,学生能否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呢?
  事实上,以上两个地方正是探究活动暨思维教育的重要环节,因而我们就不得不为师生感到担心:是否错过了思维教育或磨砺的重要机会?
  笔者以为,对于前一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处理,即在提出“圆锥曲线的焦点弦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抛物线焦点弦的有关性质”这一问题之后,教师并不讲授通径的概念,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行去探究一阵,包括鼓励和指导学生几个人一组地“共同”探究.
  可以说,以上的改进方案就给予了学生更具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没有了“通径”这一具体条件,问题更为开放;没有“通径”这一特殊情形的提示,对一般情形的研究也更为真实.从而,“问题”给予学生的探究空间就更为广阔,引发的探究性活动就更具自主性.同时,由于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特别是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学生更易被广泛地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也更能在思想的交流、碰撞和启发中得到激活,并从不同的角度广泛和深入地展开,从而为接下来全班性的师生共同研讨打下必要的基础.
  事实上,学生通过自觉或盲目的探究更易发现并从整体上感知“抛物线的焦点弦的长在它垂直于横轴时最短,而当它的倾斜角由90?°?逐渐减小到0?°?时,抛物线的焦点弦就逐渐变成抛物线的对称轴,它的长度将由2p趋于无穷大”.而且,由于此种情况下此结论往往首先是从图形(的变化)上看出来的,因而就不会像课例中那样受已有结论“|AB|=2p”的干扰了.特殊地,由此数形结合思想及解析几何所蕴含的“运动观”就能更广泛地得到体验和认识.
  特别地,由此也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体会和认识“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论,增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的意识和科研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成就后的满足.即,通过以上,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通径”的概念是数学上必要和合理的“创造”,而“特殊”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殊到一般”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学习不等于被动接受,他们是可以有所创造的!
  对于后一问题,笔者以为,此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包括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去尝试证明(开放),而没有必要把学生的思维突然指引到学生3的解答上去(收敛).不要怕学生找不到合理或高效的思路,学生在由盲目到自觉、由失败到成功的曲折历程(体验)中更能理解和认识“错误之中有合理的地方”、“要善于从失败之中汲取有益的成分获得有益的启示”,这比单纯地由教师给出这一道理更为有效——这也是一种启发式或灌输式.
  事实上,以上的讨论已提醒我们,思维方法的教育一如知识的教授,也是不可灌输而只能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的;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只有方向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子问题是他(们)自己提出的,信息是他(们)自己收集处理的,方法是他(们)自己思考(包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获得的,才能真正地、有效地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独立思考的精神、问题解决的能力特别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行为方式.因此,我们在试图进行思维方法教育时,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放手,特别是在某些重要环节,我们又必须尽可能地放手,否则易使设计之中的思维方法教育成为实际上的“知识(经验)灌输”.
  一般地说,在此课例中,问题基本上是教师提出来的,而学生基本上是被教师从一个问题引领到另一问题,基本上只是在尝试解决教师所提问题而没有“提出问题”的行为.特别是在一些探究的关键环节上,学生尚未多加思考时教师便已主动地“牵引”(提问)学生前行,实是遗憾.
  事实上,以上就涉及了一种更为普遍和值得探讨的教学现象,即在许多数学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问题一提出来教师即让学生口答,问题最终在教师和几位学生的“问——答”之中解决了.当然,有时也有一些学生能跟上来,能听懂他们之间的对话并参与其中(齐答).但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尽相同,他们对问题的感知、理解、探究、解答的方式、方法、进程也是不尽相同的,特别是在速度上往往相差很大.从而在这样的教学当中,我们就往往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当部分(往往是少部分)对问题的感知、理解、探究、解答走在前面的学生说出他们的思考之际,另一部分(往往是大部分)学生便丧失了经历对问题的感知、理解、探究、解答的机会,因为发言者已使他们的认识“一步到位”了.试想,这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问题解决对他们来说到底具有多大的意义呢?即便许多学生能“听懂”发言者的解答或他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更何况在许多课堂中.许多学生因此便只能当“看客”了.“事非经过不知难”.不经历问题解决活动的实际探索过程,特别是不经历其中“发生错误、产生障碍、克服困难、由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谁能真正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
  笔者以为,从以上讨论可见,此课例在此也存在着这一问题.又比如,从发表的课例实录来看,在学生3的猜想受到质疑之际,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与学生3、4、5、6之间的对话.此时,教师给予了学生3“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和探索的时间”,即没有给予其他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的时空.那么,除学生6之外,还有几人已发现抛物线的焦点弦的这一性质?同样地,对于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的证明,教师也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的时空,那么除学生9之外,还有几人已想到了设直线的方程并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加以证明?既然舍得花“一分钟”时间让学生动手演算,那么是否可以再花“一分钟”时间让学生动脑思考再组织他们交流、讨论呢?
  总的来说,瑕不掩玉,从这节课例我们不难看到,数学研究性教学所展示的数学其内容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其思维是那样的鲜活生动,整个探究活动是那样的充满智慧和挑战,教育意义是那样的丰富完整.因此,以研究的方式从事数学教学就可以摆脱传统的数学?教学?枯燥无味、有知识教授缺乏能力培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弊端与不足,使数学教学焕发青春活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该做些什么?——对一节研究性教学课例的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21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数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