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南昌市东湖小学 万 辉
[摘 要]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需求。 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信息能力应用而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信息能力是人必有的能力之一。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基本的原则。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信息能力、任务驱动
[正 文]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学科本身的学生特点以及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决定的。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教育乃至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基本的原则。
一、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时代的呼唤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的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信息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认知建构主义理论,正日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它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情境下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我们在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时,要为学生的意义建构创设各种必要的条件和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实现情境化教学。
二、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三种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用画图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这种整合模式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即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综合课),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即综合地学习信息技术、各种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的整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将不同的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而能从更层次去认识信息技术并综合运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因此,任务设计的根本目标就是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提高学生正确掌握与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2、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3、“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
培养学生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终身受益,适应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在“任务”设计时,应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和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355.html
[摘 要]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需求。 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信息能力应用而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信息能力是人必有的能力之一。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基本的原则。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信息能力、任务驱动
[正 文]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学科本身的学生特点以及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决定的。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教育乃至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基本的原则。
一、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时代的呼唤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的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信息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认知建构主义理论,正日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它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情境下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我们在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时,要为学生的意义建构创设各种必要的条件和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实现情境化教学。
二、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三种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用画图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这种整合模式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即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综合课),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即综合地学习信息技术、各种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的整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将不同的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而能从更层次去认识信息技术并综合运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因此,任务设计的根本目标就是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提高学生正确掌握与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2、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3、“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
培养学生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终身受益,适应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在“任务”设计时,应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和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