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成为教育家的路有多长?
我没有想到,只读到初中一年级的我能当上教师,更没有想到刚过30岁就当上了校长。“这辈子有没有可能成为教育家”,我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如果按拿破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逻辑去推论,我以为不想当教育家的校长就不是好校长。
在我的心目中,中国活着的教育家印象不深,可能不是没有,而是我等不知道。不像我国的艺术家,到处都是。特别听到那些二十来岁的人被称为歌唱家时,我的内心总有说不出的感觉。艺术领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教育界是人才济济的地方,不容易冒出公认的教育家。我之所以提出这个沉重的话题,主要是基于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呼唤营造“造就教育家”的环境。
教育家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
能成为教育家的人,首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不是凭一个聪明的脑袋胡思乱想,更不是奴役于别人的旨意在极其有限的空间作某些特定的思考,而应该顺着人类进步的方向,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不迷信权威,创造性地开辟前进的道路。如果不是这样的教育家,即使得到了某种认可,除了他本人的自我陶醉或满足某种特殊需要外没有多少社会意义。
笔者关注到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支撑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洋理论。中国历史这样悠久,文化那样发达,传统教育那么具有魅力,为什么出不了自己的核心理论?这些问题虽然不需我等小校长担忧,但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学术界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世界教育的走势以及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非常清楚的,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的正确性也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广泛接受的。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有面向未来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无论出现怎样的风风雨雨,代表民族利益的国家意志是不会改变的。如果我国的教育与世界教育的大方向发生重大偏离,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会拉得更大。中国的校长要成为教育家,首先应该懂得这一点。如果校长们努力为之奋斗的不是为了中国的理想教育,而是为了局部的小团体利益,或是满足眼前的急功近利,那么,即便校长个人多么“闻名”,也不可能成为公认的教育家。
教育家的产生要有一定的空间
让中国的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校长们有足够的空间去为理想的教育而奋斗。遗憾的是,现实的教育能够留给校长的空间实在太小了。
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它的地位相当于工厂里的车间。无论是对人财物还是对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学校只能服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不可能有自身的自由空间。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校长理所当然地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很可能校长在执行上级指示的过程中稍有偏差就会受到批评,甚至被免去职务。那时评价校长优劣的标准是在执行指令过程中是否得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会出教育家吗?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法人,学校相对的独立性越来越被有关方面重视。譬如人事权,教师不再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派,改由学校选聘。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实行岗位管理,实现了由直接管人到管理岗位的转变。再如课程与教学,国家留有一定空间给予学校,让学校能有一定的余地规划“校本课程”。虽然这种空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操作过程中还不能真正属于学校,但认识是先进的,理念是到位的,因而无疑是一种进步。中国校长队伍中可能出教育家的曙光就在前头。
靠抓“升学率”出名的校长能否成为教育家?
现实又与理想有一定的距离。其一,学校经费严重缺乏,校长无法按预算独立支配必须的钱财。他们要付出极大的精力想方设法争取起码的经费。有些学者说中国的校长首先要成为外交家,而且这种外交不是教育本身所必须的。经费问题决定了中国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可能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其二,升学率对中国校长的压力太大。老百姓几乎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获得稳定的职业,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几乎都压到了学校的头上。中国的校长,特别是中学校长,不大可能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升学率上。那些在抓升学率上出了名的校长能否成为教育家?笔者还是比较怀疑的,因为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还没有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的时候,主要还是用时间和精力拼出来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校长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能成为教育家吗?其三,中国的教育管理还没有真正走出计划管理模式。由于我国法规制度还在逐步完善之中,教育管理还主要依靠行政指挥的方式运行。就拿江苏的教育来讲,上面抓常规管理,学校就抓扫地唱歌做操;上面抓素质教育,下面就搞活动;上面抓教育现代化,学校就千方百计造房子;上面抓创新教育,学校就想方设法出新招。当创新教育还没有搞出名堂的时候,课程改革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倒一切。来自各个方面名目繁多的“量化考核”式的评估,几乎让学校疲于应付。在这样的大一统指挥下,校长们可能成为教育家吗?
造就教育家要落实学校的法人地位
要造就的中国教育家,首要的是解决学校的法人地位。要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校长的义务和权利,把教育行政的职能控制到合适的程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解决的是教育最基本的问题,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应该放手让校长和教师去做,“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走“校本”发展之路。其次,对不同的校长带领的不同学校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校制宜,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要鼓励校长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让他们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积极地研究那些校长的思想,让它成为教育的财富。第三,要宣传教育家式的校长。我国校长队伍中教育家式的人物太少,江苏前些年也评出了一批“名校长”,但由于没有注重对评出的名校长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宣传,他们除了得到一些荣誉以外,没有在教育系统产生影响力。不管校长得到什么荣誉,如果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教育思想,这种校长在教育界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对名校长的研究 《校长成为教育家的路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