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霞课改经验学习心得
而于老师通过“兵教兵”的互助式教学,老师定位在自己也是一枚小卒,而且身先士卒,既拉近了和士兵的关系,同时着力培养让小组长如何学会组织,化整为零,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并广泛展开捆绑式小组整体评价,多渠道、多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动了起来。为出奇兵、出元帅创造了良机。从于老师课改的成果来看,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不仅取得了大面积丰收,同时,一大批“将军式”佼佼者脱颖而出,他们不但自己学的好,而且会组织,善于帮助小组成员学会,真可谓是“一箭多雕”。
8、学会质疑,学会追问,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听于老师执教的《梯形面积》一节课,有几次合作交流时,几位同学大胆质疑,连续追问,把大家带到了探究问题实质的求索道路上来,呈现出了思维交流、智慧碰撞的良好局面。很好地呈现了学生学习所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这一点,也是于老师教学艺术的高明之处,在学生提出质疑和追问时,于老师非但不急不躁,反而煽风点火,把思维之火煽的更旺,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甚至辩论、争辩,让学生在思考和辩论中得出真知。
整堂课上,老师总是把学生从一个问题带到另一个问题,而解决的办法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总是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合作探究甚至交流、辩论中自认而然达成共识得出了正确结论。既呈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9、充分相信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于老师在工作当中,相信学生,多表扬,少批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即便是犯了错误,从不当众批评,对优秀的,有进步的,爱帮助人的,则是在班里大张旗鼓地表扬,形成了人人争先,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
在于老师眼里,全班都是好学生,学生乐于接近她,也乐于学她执教的数学学科。有了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自然会“如鱼得水”,效果显著了。
二、领悟与反思
深刻反思于美霞老师课改的成功,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简述如下:
1、于老师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她对学生的无私关爱,都很好地诠释了《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堪称为人师表的楷模。正是这一点,让于老师走向了课改的成功。
我们常说当教师是个良心买卖,只有老师热爱教师这个行业,真正打心眼里关爱学生,才会自然迸发出无限的热情和活力。很多教育大家反复强调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学生很聪明,也很敏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中,能否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全在老师的真心付出,正所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当学生相信老师、佩服老师的时候,一切教育、教学问题都不是问题,哪怕是老师批评他,他会感到内疚、自责,也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相反,老师工作不努力,有问题都把原因推到学生或家长身上,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2、教师两项基本功要过硬
备教材、备学生是每位老师必背的两项基本功,并且必须过硬,于老师这两项基本功就非常过硬,所以才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
于老师是一位有心人,小学、初中的数学教材烂熟于心,自然驾驭课堂就会轻车熟路,遇到课堂教学的突发问题,方法就会多多。
对学生的学情以及心理、习惯的研究更是于老师的法宝,于老师重点研究小组长,小组长深入了解组员,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建立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自然对路、有效。这也正应了毛主席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3、要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在课改的道路上,于老师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于老师没有被困难吓到,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凭着一种不服输的倔强劲儿,更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披荆斩棘,走出了乡村教育的课改成功之路。
前去参观学习的老师都亲眼见到了,学校的校园没有教学楼,没有多媒体辅助设施,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于老师单枪匹马,摸索出了“互助式”特色教改的路子,靠的就是于老师那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于老师是可亲、可敬的,她勇于改革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学习。
4、磨刀不误砍柴工
和于老师座谈的时候,于老师谈起课改,津津乐道,头头是道,朴实的话语了掩盖不住他对乡村教育的深情,幸福感溢于言表。但是,于老师谈的最少的就是“如何教”。我们很纳闷,我们不远千里去学习,她这位“砍柴人”却少谈“如何砍柴”,更多的是谈到了“磨刀功”。仔细琢磨,其中大有道理在。
试想:一位砍柴人刀不锋利,整天忙于砍柴,砍柴的效率会怎样呢?结论不言而喻。而于老师在磨刀上下了不少功夫,她的砍柴刀始终是锋利的,砍起柴来,效果和效率自然好了。
《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5日第6版在报道于老师的经验时,就特写了一个小细节:第一周不上课
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于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做法:第一周不上课。在这一周里,她每天上课时都跟学生谈心,谈家庭情况、科学故事、名人轶事,谈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尽最大的努力了解学生。之后,她会给学生们“上思想政治课”,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热情,鼓舞士气;课前饭后她几乎全跟学生在一起。渐渐地,学生把她当成心目中不可缺少的朋友。数学课堂,成了于老师和学生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学术交流的纽带。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为学生的进步高兴,学生为能跟这样的老师一块学好数学高兴。 跟许多老师不同的是,于老师喜欢当班主任。甚至有一段时间,她接手班级有一个条件:必须当班主任。她说:“只有当班主任才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与他们建立感情。”
为了和学生自然地融合到一起,课间,她和学生一块儿跳绳、踢毽子;学生生病了,她领着看病、买药;天冷了,她会叮嘱学生们多穿衣服……学生点点滴滴的变化都装在她心里。谈到和孩子们
《于美霞课改经验学习心得(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