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丰城二中 魏智琴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角色
论文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这其中首先要转变的是教师的角色,这是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
本文主要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的有利条件,同时探讨了教师由重“客体”向重“主体”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模式”向重“个性”转变,由重“分数”和重“能力”转变的具体内涵。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已经引发一场教育的革命,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改革紧迫任务,这牵制着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现代教育理论为这场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又为这场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其中教师的角色必须要转变,这也是现代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的变化,受社会期望、学生期望以及教师自我期望的制约影响,但从根本上讲,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时代又赋予了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教师角色的单一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时代都呼唤教师向多重角色转变。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教师转变角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育中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转变角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首先,网络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有利于教师从“传道”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在过去,一个学生十多年中学到的知识几乎可以终身受用,然而如今学生有着丰富的获得信息的渠道,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数信息选择。一方面,学生学习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又在无限的信息中选择最有利自己学习或者发展的信息。这需要学生逐步具有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否则,只能被知识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学会学习是未来最具价值的能力,由此,教师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选择、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教师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惑”是教师的职能,但以往的“解惑”更多是越俎代疱,使得问题止于教师。但“解惑”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而是应该激疑善问,提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平台,它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的探索精神,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教师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实践问题的参与人。
信息技术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并且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同时有助利于教师利用教学设计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利用适宜和学习策略,深入到生活中间,和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索,在实践情境中向学生传授求真、求实、求新的精神,成为解决实践问题的参与人。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师越来越从台上走向台下;越来越从知识教学走向能力教学,越来越从教学内容的讲授者、知识的主要传播者转向知识的组织者、设计者、教学资源的优化者,成为学生与信息世界的中间人。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要求,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迫在眉睫。
教师角色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教师要由重“客体”向重“主体”转变。
多少有识之士曾呼吁“诗意教育”,其本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年前的孔子的讲学,往往是先生居中间,弟子团团坐。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各抒己见,其乐融融。大家都知道,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即师生的互动过程。它以课堂为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大多是教师唱“独角戏”,想方法把密密麻麻的教案文字变成语文传授。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住,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丧失。一双双求和的眼睛变得黯淡无光,一个个成了吸收知识的“机器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主动建构意义而获得。因此教师要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佳组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起师生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教师要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有这样一句古话:“授人以鱼,可解一餐之饥;授之以渔,则可终身享用。”它启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的传授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重在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少给孩子一些唾手可得的“金子”,多给他们“点金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使用,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要求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寻求真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回归,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教师成为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还有一个层面,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在复杂的网络生活中,要帮助学生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促使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教师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叶圣陶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生活的本质不仅包括我们得到的所有答案,而且还应该包括我们提出的所有问题。”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活过程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所谓重结果,是指教师把引导学生寻找现成的说明、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认证、现成的答案等视为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教学效果的衡量也是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表达——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关于感知,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644.html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角色
论文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这其中首先要转变的是教师的角色,这是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
本文主要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的有利条件,同时探讨了教师由重“客体”向重“主体”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模式”向重“个性”转变,由重“分数”和重“能力”转变的具体内涵。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已经引发一场教育的革命,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改革紧迫任务,这牵制着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现代教育理论为这场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又为这场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其中教师的角色必须要转变,这也是现代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的变化,受社会期望、学生期望以及教师自我期望的制约影响,但从根本上讲,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时代又赋予了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教师角色的单一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时代都呼唤教师向多重角色转变。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教师转变角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育中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转变角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首先,网络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有利于教师从“传道”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在过去,一个学生十多年中学到的知识几乎可以终身受用,然而如今学生有着丰富的获得信息的渠道,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数信息选择。一方面,学生学习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又在无限的信息中选择最有利自己学习或者发展的信息。这需要学生逐步具有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否则,只能被知识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学会学习是未来最具价值的能力,由此,教师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选择、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教师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惑”是教师的职能,但以往的“解惑”更多是越俎代疱,使得问题止于教师。但“解惑”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而是应该激疑善问,提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平台,它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的探索精神,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教师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实践问题的参与人。
信息技术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并且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同时有助利于教师利用教学设计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利用适宜和学习策略,深入到生活中间,和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索,在实践情境中向学生传授求真、求实、求新的精神,成为解决实践问题的参与人。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师越来越从台上走向台下;越来越从知识教学走向能力教学,越来越从教学内容的讲授者、知识的主要传播者转向知识的组织者、设计者、教学资源的优化者,成为学生与信息世界的中间人。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要求,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迫在眉睫。
教师角色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教师要由重“客体”向重“主体”转变。
多少有识之士曾呼吁“诗意教育”,其本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年前的孔子的讲学,往往是先生居中间,弟子团团坐。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各抒己见,其乐融融。大家都知道,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即师生的互动过程。它以课堂为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大多是教师唱“独角戏”,想方法把密密麻麻的教案文字变成语文传授。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住,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丧失。一双双求和的眼睛变得黯淡无光,一个个成了吸收知识的“机器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主动建构意义而获得。因此教师要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佳组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起师生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教师要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有这样一句古话:“授人以鱼,可解一餐之饥;授之以渔,则可终身享用。”它启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的传授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重在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少给孩子一些唾手可得的“金子”,多给他们“点金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使用,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要求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寻求真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回归,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教师成为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还有一个层面,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在复杂的网络生活中,要帮助学生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促使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教师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叶圣陶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生活的本质不仅包括我们得到的所有答案,而且还应该包括我们提出的所有问题。”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活过程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所谓重结果,是指教师把引导学生寻找现成的说明、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认证、现成的答案等视为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教学效果的衡量也是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表达——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关于感知,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