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指导《中国近代现代史》学科能力提要
sp; 分析能力是辩证思维能力和基本观点之具体运用和体现,在能力构成中需充分“注重”。有以下五个方面 :
1.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本教材显著地加强了对国际、国内历史背景和原因的分析与论述,引言部分更加突出。
(1)历史原因的主要类别: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在同一历史事物若干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 带有必然性者,是根本原因,余为具体原因;后者受制于前者。导火线是具体原因。②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③内因和外因,前者是变化的依据,后者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④远因和近因,前者带有根本 性。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历史上事事不无原因,事事不无结果。原因影响结果。因果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 。因果关系的表现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例如工农武装割据的“三结合 ”)。
(3)借口:任何找“借口”或制造“借口”,都不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当予否定。
2.分析历史特征的能力
历史特征(特点、特色)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历史事物的个性;又是客观历史具体存在和演变之个性的表 现形式,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点。分析历史特征要求源于而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的具体性和多样性,概括其 本质属性。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领导阶级、纲领目标、革命动力、指导思想和发展前途等方面,都不同于著名的 辛亥革命。这几点就概括了前者的本质特性。
寻觅历史特征的思维方式主要有:
跳跃式。例如,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分别反 映了当时根据地的有关特点。
多边式。例如,分析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可以看到它同时具有六个特点。
切入式。重庆谈判是历史整体的切入点,由此可抓住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政治大局变化的特点。
综合式。19世纪末年帝国主义在华争夺殖民霸权的特点,就需要综合分析而获。
“引言”一般都要分析本章内容的时代特点。
3.分析事物性质的能力
性质是指一类事物区别于它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1)“定性”先决于正确的立场、观点:同是一个洪秀全,被曾国藩诬为“匪首”,而孙中山赞之为“反清 第一英雄”,后者正确。给战争定性也同此理。
(2)“定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排除假象。
(3)凝固性的性质:中华民族永远认定《南京条约》是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可变性的性质:同一事物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而变更性质。康有为先维新派,后保皇派,再后尊孔复辟 派。
(5)多重性的性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性,同时又有妥协性。
4.分析历史战争的能力
从鸦片战争到《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教材叙述战争的次数之多,情况之杂,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中 古史上所无,为世界各国罕有。这是中国人民对敌斗争的一个历史纵剖面,矛盾曲折多变,错综深刻,存亡生 死,时缓时烈。这是运用观点、发展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学生也很感兴趣。能力要求有:
(1)战争(武装起义)都因由于并表现着中国社会当时的主要矛盾,还关联着某些次要矛盾。
(2)主要战争(战役)的知识结构规律是:原因、时空、双方、经过、人物、性质、特点、影响等。重点和 难点是原因和影响(有的通过条约说明)。
(3)性质:外战、内战;正义、非正义。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都是正义之战。另见上题“定性”。
分析战争为本学科独得其能,独专其用。
5.分析历史意义的能力
历史意义属于理性化内容,本教材加大了它的分量。(1)“意义”属于褒义词性;(2)“意义”的结构规律 是由性质、特点、作用、结果、影响、经验教训组成,排列顺序也大体如此。它们除了经验教训外,性质等五 项本属“中性”——美丑其中,褒贬可用。(3)教材分析论述意义时,都用褒义,没有也不应当采用贬义或褒贬 混用。“局限性”不属意义。(4)历史意义常隐寓着现实意义。
六、加强比较能力
本教材表述了许多相同、不同、相似、关联、中外、纵横、善恶、正误、进退、成败等历史内容,需用比 较鉴别的能力。善于比较就充实了能力构成的内涵,也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具体运用。
1.比较的基本思路
两大方向——纵向相比和横向相比。两者都可以用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
三种定式:①类比,同类相比叫类比;不同类者不能相比。②对比,仅比相异之点叫对比。③比较,异同 兼比叫比较,包括了类比和对比这两项功能。
2.有对应比点的比较
例如:比较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本主张、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1)参比对象是三个派;(2)主张、实践、影响是比点;(3)只能是主张跟主张比,实践跟实践比,影响跟影 响比;(4)主张、实践、影响在各参比对象中有对应关系,故叫“对应比点”,无对应比点便无法比较。(5)同 点、不同点是比较后的两种结果。
3.无对应比点的比较
上例,可以省略为“比较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中经常采 用这种模式。这里没有比点,当然无法比较。其实呢,它是要求自己先找出对应比点来,再做比较。所以又叫 “自定比点的比较”。自定的比点要及于事物的本质,宜概括不宜太细。
七、提高评价能力
本教材对历史评价能力的要求很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都有的可评。
1.历史评价能力的主要特点
(1)评价能力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史评”对历史思维能力有明显的要求。
(2)评价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以上各项能力综合灵活的运用,在运用中又得以发展。
(3)评价能力的灵魂:①立场正确,例如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爱国的立场、社会进步的立场、国际主义的立 场和改革探索的立场等。②观点正确。
2.历史评价能力的基本要求
选准尺度:即被评对象的时代属性或阶级属性,要摆在当时的具体条件和时空范围内,看它们是否利于国 家、利于民族,是否利于新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利于人类的正义事业等。不能超越历史或割断历史 ,也不能以今律古。
掌握方法:要实事求是,全面思考,一分为二;要联系地看,发展地看,重点地看。不能简单化、绝对化 、公式化。
客观公正:功过、是非、褒贬,都要恰如其分。欢迎不同的见解和创见,但要有理有据。
3.表达的规范性
口头或 《教学指导《中国近代现代史》学科能力提要(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655.html
1.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本教材显著地加强了对国际、国内历史背景和原因的分析与论述,引言部分更加突出。
(1)历史原因的主要类别: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在同一历史事物若干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 带有必然性者,是根本原因,余为具体原因;后者受制于前者。导火线是具体原因。②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③内因和外因,前者是变化的依据,后者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④远因和近因,前者带有根本 性。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历史上事事不无原因,事事不无结果。原因影响结果。因果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 。因果关系的表现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例如工农武装割据的“三结合 ”)。
(3)借口:任何找“借口”或制造“借口”,都不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当予否定。
2.分析历史特征的能力
历史特征(特点、特色)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历史事物的个性;又是客观历史具体存在和演变之个性的表 现形式,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点。分析历史特征要求源于而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的具体性和多样性,概括其 本质属性。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领导阶级、纲领目标、革命动力、指导思想和发展前途等方面,都不同于著名的 辛亥革命。这几点就概括了前者的本质特性。
寻觅历史特征的思维方式主要有:
跳跃式。例如,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分别反 映了当时根据地的有关特点。
多边式。例如,分析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可以看到它同时具有六个特点。
切入式。重庆谈判是历史整体的切入点,由此可抓住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政治大局变化的特点。
综合式。19世纪末年帝国主义在华争夺殖民霸权的特点,就需要综合分析而获。
“引言”一般都要分析本章内容的时代特点。
3.分析事物性质的能力
性质是指一类事物区别于它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1)“定性”先决于正确的立场、观点:同是一个洪秀全,被曾国藩诬为“匪首”,而孙中山赞之为“反清 第一英雄”,后者正确。给战争定性也同此理。
(2)“定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排除假象。
(3)凝固性的性质:中华民族永远认定《南京条约》是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可变性的性质:同一事物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而变更性质。康有为先维新派,后保皇派,再后尊孔复辟 派。
(5)多重性的性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性,同时又有妥协性。
4.分析历史战争的能力
从鸦片战争到《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教材叙述战争的次数之多,情况之杂,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中 古史上所无,为世界各国罕有。这是中国人民对敌斗争的一个历史纵剖面,矛盾曲折多变,错综深刻,存亡生 死,时缓时烈。这是运用观点、发展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学生也很感兴趣。能力要求有:
(1)战争(武装起义)都因由于并表现着中国社会当时的主要矛盾,还关联着某些次要矛盾。
(2)主要战争(战役)的知识结构规律是:原因、时空、双方、经过、人物、性质、特点、影响等。重点和 难点是原因和影响(有的通过条约说明)。
(3)性质:外战、内战;正义、非正义。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都是正义之战。另见上题“定性”。
分析战争为本学科独得其能,独专其用。
5.分析历史意义的能力
历史意义属于理性化内容,本教材加大了它的分量。(1)“意义”属于褒义词性;(2)“意义”的结构规律 是由性质、特点、作用、结果、影响、经验教训组成,排列顺序也大体如此。它们除了经验教训外,性质等五 项本属“中性”——美丑其中,褒贬可用。(3)教材分析论述意义时,都用褒义,没有也不应当采用贬义或褒贬 混用。“局限性”不属意义。(4)历史意义常隐寓着现实意义。
六、加强比较能力
本教材表述了许多相同、不同、相似、关联、中外、纵横、善恶、正误、进退、成败等历史内容,需用比 较鉴别的能力。善于比较就充实了能力构成的内涵,也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具体运用。
1.比较的基本思路
两大方向——纵向相比和横向相比。两者都可以用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
三种定式:①类比,同类相比叫类比;不同类者不能相比。②对比,仅比相异之点叫对比。③比较,异同 兼比叫比较,包括了类比和对比这两项功能。
2.有对应比点的比较
例如:比较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本主张、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1)参比对象是三个派;(2)主张、实践、影响是比点;(3)只能是主张跟主张比,实践跟实践比,影响跟影 响比;(4)主张、实践、影响在各参比对象中有对应关系,故叫“对应比点”,无对应比点便无法比较。(5)同 点、不同点是比较后的两种结果。
3.无对应比点的比较
上例,可以省略为“比较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中经常采 用这种模式。这里没有比点,当然无法比较。其实呢,它是要求自己先找出对应比点来,再做比较。所以又叫 “自定比点的比较”。自定的比点要及于事物的本质,宜概括不宜太细。
七、提高评价能力
本教材对历史评价能力的要求很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都有的可评。
1.历史评价能力的主要特点
(1)评价能力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史评”对历史思维能力有明显的要求。
(2)评价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以上各项能力综合灵活的运用,在运用中又得以发展。
(3)评价能力的灵魂:①立场正确,例如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爱国的立场、社会进步的立场、国际主义的立 场和改革探索的立场等。②观点正确。
2.历史评价能力的基本要求
选准尺度:即被评对象的时代属性或阶级属性,要摆在当时的具体条件和时空范围内,看它们是否利于国 家、利于民族,是否利于新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利于人类的正义事业等。不能超越历史或割断历史 ,也不能以今律古。
掌握方法:要实事求是,全面思考,一分为二;要联系地看,发展地看,重点地看。不能简单化、绝对化 、公式化。
客观公正:功过、是非、褒贬,都要恰如其分。欢迎不同的见解和创见,但要有理有据。
3.表达的规范性
口头或 《教学指导《中国近代现代史》学科能力提要(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