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处理教材 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灵活处理教材 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内容摘要:在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上,应该有异类思考和处理方法,处理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对教材处理要适度地注意整体逻辑结构,但局部更值得灵活变通。即:整体固然重要,局部亦非等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美术话题,对每一个“话题”,我们不能只考虑线性深入,还应该着眼于点上泛化,就如以石击水,溅起一层层波澜。因此,美术教师不是教材的“确定权威的守护者”,而是一个创造者,是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
关键词:灵活 处理教材 提高 美术素养
美术教育在学生终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美术素养,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教材有很大关系。教材既是教科书,也包括教学参考书,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的资源,是教师用来教和学生用来学的一种媒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沟通的平台。教材不是束缚教师创新教学的捆绑绳,而是教师开发教学的重要因素。艺术课程的离散性较大,教材的逻辑结构相对表现松散而具有开放性。中小学美术教材不强调学科知识严密的系统性。但提倡以学科内容为主线,联结一些相关的信息和线索,给学生提供了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并与其他课程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在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上,应该有异类思考和处理方法,处理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对教材处理要适度地注意整体逻辑结构,但局部更值得灵活变通。即:整体固然重要,局部亦非等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美术话题,对每一个“话题”,我们不能只考虑线性深入,还应该着眼于点上泛化,就如以石击水,溅起一层层波澜。学生是教科书使用的主体,因此更应以学生兴趣和学习过程作为思考的基点。美术教师不是教材的“确定权威的守护者”,而是一个创造者,是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在教材中挖掘综合性内容,活跃思维。
美术教材加强了相邻学科和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把握好教材内容,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综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科之间相互补充,课堂教学会变得丰富多彩。为此,教师应加强跨学科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结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个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如在教学《流光溢彩》一课时,我提问学生:你见过玻璃的原料石英砂、石灰石吗?它们的化学成分是什么?(二氧化硅和碳酸钙)欧洲玻璃制造中心威尼斯有什么特色?(水上城市)玻璃制造工艺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出现了,离现在已有多少年?中国处在什么朝代?(夏商时代)中国陶瓷属于什么阶段?(原始瓷)这些知识点融历史、地理、科学于一体,学生回答得津津有味,兴致很高。该课是欣赏评述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往在教学“玻璃工艺”种类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只会照书本念文字,对于具体技法创意,能理解的同学几乎没有。为此,这学期我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增加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按小组结合图片文字分别讨论“玻璃雕花、酸蚀法、贴饰法”的技法与创意。学生兴致很高,讨论后基本能说清楚:玻璃雕花是在蓝白两色的玻璃杯上用转轮刻除外层无花部分,再用转轮把外层按设计花纹要求刻出深浅,这样图案的轮廓立体感就出来了;酸蚀法基本相同。贴饰法引导学生同中国釉上彩进行比较,提示关键在于什么?学生马上领悟到用控制温度的办法,把花瓶与粘贴物结合在一起。学生经过探究后讨论回答,全班大多数同学基本上能真正明白三种工艺技法。学生发言积极。教材内容经过挖掘处理,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妙借用图片,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此次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中小学美术课程涉及更广泛的艺术文化,要改变对美术课功能的单一理解,需加强美术教育的人文色彩。情感性是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质。在美术活动中,主要诉诸的是视觉。美术作品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陶冶情操,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与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如浙教版《走进美术》这一课,属于欣赏评述课,要求学生对中外优秀画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欣赏,了解美术的种类与特征。在教材的第七页有三幅图:《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设计》、《逝去的胡杨》。显然,前面两幅图片是针对说明“环境设计”建筑外观与室内两种空间设计的知识点,后一个沙漠中枯死的胡杨树是一幅摄影作品,说明“现代媒材设计”这一知识点。在知识点落实上,图片之间似乎没有关联。但我仔细琢磨教材后发现,前两幅庄重优雅的建筑设计图片与后一幅荒凉单调的胡杨树图片,视觉感受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说明知识点不一样,但展示的内容上都有环境有关。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它们联系起来。在了解“环境设计”与“现代媒材设计”两个知识点后,把话题转到现实生活中:现在小区绿化、室内装潢等环境设计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但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环境危机。如气候变暖,滥砍森林、滥挖矿产、环境污染…… 学生一口气能说出很多。为了加深学生体验与感受,我让学生说说身边存在的环保问题。如垃圾成堆,河水污染,淡水资源缺乏等。接着问学生:家中打地下井的有多少?(每班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举起了手)过度使用地下水会产生什么危害?(水源枯竭、地表下沉)等地下水用光的那一天,饮用水怎么办?结合实际例子告诉学生平时要节约用水,节约水资源,注意环保问题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必须从每件小事做起,否则人类会像沙漠中的胡杨树那样只剩一具骷髅。由于图片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环保中存在的严峻问题大家感同身受,大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神色严峻,不时点头。学生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因此,通过这三幅图的巧妙联系,既向学生讲清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因势利导挖掘教材内容,触类旁通,巧妙地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做到了环境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延伸拓展教材,培养设计能力
了解“物以之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围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这是应用设计达到的目标。“设计”内容较为繁杂,但作为学生生活有关的“应用”才是学习领域的主旨所在。 这个学习领域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完整、系统的知识和掌握详尽准确的技法,而在于通过这些内容学习,大体了解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如浙教版第15册第一课《设计的魅力》要求重在教师引导学生对课中图片运用基本美术语言进行欣赏、评述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设计的基本素养。而我认为对图片的欣赏、评述还停留在认知阶段,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创新能力,还必须经历美术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影响。椅子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用品,教材中有大量的不同时代、地域、风格的椅子图片和各种经典工业产品图片。因此,我在教学中延伸拓展了这个内容,以“你喜欢哪一把椅子?为什么?要求学生从椅子的功能、材质、色彩、造型、风格入手”为话题进行讨论。对此,学生有许多感受和见解。在欣赏、评述大量经典工业图片后,以学生获得审美认识为基础,让学生“设计既时尚又实用的椅子”为作业。作业前,我出示多张上届学生的比较优秀的作业图片让大家就椅子的功能、材质、色彩、造型、风格等细节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这个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他们有浓厚的兴趣与感性认识,学生思路明确,想象丰富,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与探索精神,设计出许多创意独特、造型多样的作品,我佩服学生想象丰富,感悟到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提高了他们的设计素养。给教学带来许多惊喜。下面是一些学生作业:
四、巧妙过渡,突破难点,提高审美能力
青少年通过美术学习,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同时又从中继承人类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它提供给学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独具创新意识的新思想。如新课标所指出的“
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涉及现代艺术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只有在多元文化观念基础上建立起多元美术观念,才能使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充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样式,体验到更加多样的文化情趣,满足自己认知和情感上需要,以充实自己的心灵。现代主义艺术通常不是运用写实手法,而往往是以其特有的想象力和夸张、奇特的造型引人入胜。而人们对艺术的态度与理解,往往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出发,这可能导致对艺术内涵理解的狭隘性,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同时,也使得对美术性质的理解发生偏差。引导学生欣赏接受西方艺术,并从这些艺术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建构起一个多元艺术观念,是新课程标准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也是教学上一个困难点。
毕加索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夸张、变形、抽象或半抽象,学生很难认同,理解起来也有困难。浙教版第13册《毕加索》一课以大量篇幅,要求学生以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形式与特点,提高欣赏能力,培养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在教材处理上调整了顺序,没有按教材顺序直接出示《格尔尼卡》这幅画,而是先以立体主义作品《哭泣的女人》导入课题:你能看懂这幅画吗?上面画了些什么?谁画的?毕加索为什么画出这样的作品?是他缺乏绘画功底吗?提问讨论后,接着出示《保罗》肖像提问:画上的孩子表情、形态你觉得怎样?(天真、美丽纯洁、可爱)使学生认识到从此画看毕加索有很强的写实功力。那么毕加索为什么要画出稀奇古怪的画?然后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图片分析他前期作品特征,仔细观察画中人物有什么独特之处?学生能发现人物表情都很忧郁,脸部平面化,指抓特别长。然后归纳:这些画表现了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夸张变形是他一贯的创作风格。接着结合教材文字让学生自学:了解毕加索是一个不断创新、善于变革的绘画大师。夸张变形、想象奇特、甚至荒诞是他一直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象《哭泣的女人》这样的立体主义作品正是反传统的形式主义探索成果。他对西方现代绘画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写实美术的传统,强调表现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和艺术形式方面的种种探索”正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共同特征。《格尔尼卡》正是采用了立体主义创作的作品——饱满的构图、几何形的块面、破碎的画面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形象地表现了人民的苦难与法西斯暴行。改变教材线形形式,经过图片组合调整,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毕加索,同时也领会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风格特征,同时对于欣赏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表现形式与主题也容易多了,可谓水到渠成。对于学生自觉建构起一个多元艺术观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否则,学生对于西方现代绘画作品难以理解接受,也无法欣赏《格尔尼卡》名画的意义所在。这种灵活调整教材内容的策略,对于突破教学难点大有裨益。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理解教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有用的学习素材——原材料,也要懂得加工这些原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尝试,体验怎样使平常的事物通过人的参与,获得知识、技能、和审美能力。在教材的处理上,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努力做出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这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过程不是仅有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相信大家在美术教育实践中,能设计出更多精妙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选《美术新课程标准》
诸暨市王家井镇中 陈国燕
联系电话 138585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