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素质的思考
一、全面加强思想教育,优化品德素质
思想与品德,两者相辅相成,思想教育既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又是一种手段,而良好品德的形成则是思想教育成效的体现。思想教育全面深入开展,使少年儿童有了正确政治方向,良好品德才能健康地形成。良好品德形成后,又可促进思想教育顺利地进行,使思想认识更快提高。
1.优化品德素质的动力方向。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社会上一部分人形成“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他们的价值取向私有化,把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抛得精光,这种思想难免会影响着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我们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采取正面教育,加大力度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逐步学会分清是非;懂得怎样做才有利他人、有利集体,为他们长大后树立有利于人类文明与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好准备。
2.优化品德素质的核心内容。现在独生子女多了,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一切独占的自私心理和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因此要培养少年儿童良好品质,就必须着力优化品德素质的核心----关心他人,利于他人,关心集体,利于集体的品质。
(1)小孩懂事伊始,家长就要先培养孩子从关心家里人做起,在处理日常家务时,应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做一些关心他人的事,如有好吃的东西,让孩子先送给长辈一份,并及时鼓励和表扬其先人后己的好思想、好行为。平时注意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为家庭这个小集体做点事,从小养成为集体做贡献的好品质。
(2)创造条件让少年儿童多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活动,多过集体生活。在与小朋友一起活动或集体生活时,可以有意创造些带有一定难度的活动,使小伙伴们在活动中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共同感受战胜困难的喜悦,从而自得其乐,乐中动情明理,达到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教师和家长要身先垂范,言传身教,多关心他人和集体,多为他人和集体做好事。在小孩面前要多谈论同志间的友情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好人好事,潜移默化地感染少年儿童,使他们经常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氛围中得到陶冶。
3.优化品德素质的导向作用。少年儿童年纪小,好学上进,喜欢人家赞扬,好胜心强,向往英雄,我们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学校和社会各种宣传阵地,大力宣扬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使他们成为少年儿童崇敬的偶像,学习的榜样。
在引导学习英模过程中,对少年儿童中表现出来的良好道德行为和优秀道德风尚,要及时表扬,在同学中树立榜样,鼓励大家向先进同学学习,使校内外形成一股强大的导向力量。
4.摒弃思想教育与品德培养分离的做法。思想教育与品德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认识,使他们逐步明确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遵守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良好品质的形成,又能进一步促进对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的深入。因此,要注意做到思想教育和良好品德培养两不离,相得益彰。
二、遵循品德形成规律,优化品德教育
良好品德形成是各种良好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结果,其形成有一定规律。
1.落实“知”与“理”的要求,给优化提供前提条件。良好品德的形成,“知”是先导,是形成的基矗要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一定要做到以理服人,有针对性,摆事实讲道理,激发他们的内在道德动机,使道德认识更加深刻,道德认识越深刻,越有助于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要不断引导少年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为优化品德素质提供前提条件。
2.落实“育情”与“坚志”的要求,增加自觉的驱动力。品德的形成必须要有道德感情参与。道德感情是道德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种巨大动力,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别人的行为冷漠无情,就很难做到是非分明,态度明朗,道德认识就会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重视培养道德情感。可创造一定情境,以情动人,使教师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要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活动是产生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学生情感的重要方式。
“坚志”就是意志的培养。不论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或矫正不良品质,都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炼,都要有意志参加。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学生意志的培养,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可创设些有意志磨炼的项目,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坚强意志,给优化品德素质增强自觉的驱动力。
3.落实“导”与“行”的要求,使优化见诸于行动。要根据少年儿童年龄特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耐心疏导,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乐意做,学着做,坚持做。正面引导和建立必要规章制度宜同步进行。正面引导,就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不该做,要怎样做等等,让学生从小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和如何待人接物处事等道理和做法。
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例一建立。应认真组织学生学习,让他们明确各种制度和条例的内涵,逐步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让他们在少年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好影响,做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形成一 定的心理定势,在良好品德形成过程起着先人为主的作用,受益终生。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自觉自强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尊重学生人格和意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养成教育的主体。同时,在明理基础上,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主动去认识事物,以增强学生在养成教育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一些合理、适度、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加深认识,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关于优化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素质的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738.html
思想与品德,两者相辅相成,思想教育既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又是一种手段,而良好品德的形成则是思想教育成效的体现。思想教育全面深入开展,使少年儿童有了正确政治方向,良好品德才能健康地形成。良好品德形成后,又可促进思想教育顺利地进行,使思想认识更快提高。
1.优化品德素质的动力方向。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社会上一部分人形成“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他们的价值取向私有化,把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抛得精光,这种思想难免会影响着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我们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采取正面教育,加大力度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逐步学会分清是非;懂得怎样做才有利他人、有利集体,为他们长大后树立有利于人类文明与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好准备。
2.优化品德素质的核心内容。现在独生子女多了,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一切独占的自私心理和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因此要培养少年儿童良好品质,就必须着力优化品德素质的核心----关心他人,利于他人,关心集体,利于集体的品质。
(1)小孩懂事伊始,家长就要先培养孩子从关心家里人做起,在处理日常家务时,应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做一些关心他人的事,如有好吃的东西,让孩子先送给长辈一份,并及时鼓励和表扬其先人后己的好思想、好行为。平时注意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为家庭这个小集体做点事,从小养成为集体做贡献的好品质。
(2)创造条件让少年儿童多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活动,多过集体生活。在与小朋友一起活动或集体生活时,可以有意创造些带有一定难度的活动,使小伙伴们在活动中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共同感受战胜困难的喜悦,从而自得其乐,乐中动情明理,达到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教师和家长要身先垂范,言传身教,多关心他人和集体,多为他人和集体做好事。在小孩面前要多谈论同志间的友情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好人好事,潜移默化地感染少年儿童,使他们经常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氛围中得到陶冶。
3.优化品德素质的导向作用。少年儿童年纪小,好学上进,喜欢人家赞扬,好胜心强,向往英雄,我们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学校和社会各种宣传阵地,大力宣扬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使他们成为少年儿童崇敬的偶像,学习的榜样。
在引导学习英模过程中,对少年儿童中表现出来的良好道德行为和优秀道德风尚,要及时表扬,在同学中树立榜样,鼓励大家向先进同学学习,使校内外形成一股强大的导向力量。
4.摒弃思想教育与品德培养分离的做法。思想教育与品德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认识,使他们逐步明确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遵守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良好品质的形成,又能进一步促进对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的深入。因此,要注意做到思想教育和良好品德培养两不离,相得益彰。
二、遵循品德形成规律,优化品德教育
良好品德形成是各种良好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结果,其形成有一定规律。
1.落实“知”与“理”的要求,给优化提供前提条件。良好品德的形成,“知”是先导,是形成的基矗要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一定要做到以理服人,有针对性,摆事实讲道理,激发他们的内在道德动机,使道德认识更加深刻,道德认识越深刻,越有助于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要不断引导少年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为优化品德素质提供前提条件。
2.落实“育情”与“坚志”的要求,增加自觉的驱动力。品德的形成必须要有道德感情参与。道德感情是道德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种巨大动力,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别人的行为冷漠无情,就很难做到是非分明,态度明朗,道德认识就会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重视培养道德情感。可创造一定情境,以情动人,使教师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要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活动是产生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学生情感的重要方式。
“坚志”就是意志的培养。不论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或矫正不良品质,都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炼,都要有意志参加。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学生意志的培养,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可创设些有意志磨炼的项目,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坚强意志,给优化品德素质增强自觉的驱动力。
3.落实“导”与“行”的要求,使优化见诸于行动。要根据少年儿童年龄特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耐心疏导,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乐意做,学着做,坚持做。正面引导和建立必要规章制度宜同步进行。正面引导,就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不该做,要怎样做等等,让学生从小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和如何待人接物处事等道理和做法。
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例一建立。应认真组织学生学习,让他们明确各种制度和条例的内涵,逐步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让他们在少年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好影响,做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形成一 定的心理定势,在良好品德形成过程起着先人为主的作用,受益终生。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自觉自强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尊重学生人格和意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养成教育的主体。同时,在明理基础上,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主动去认识事物,以增强学生在养成教育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一些合理、适度、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加深认识,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关于优化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素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