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智能培养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历史课“读、理、练”三段教学法
    (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学院 钱昌明)
    历史教学既要解决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问题,同时又应解决智能的培养与思想教育问题。智能培养问题,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在实践中探求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 所当然地成为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本人创立的“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就是这一尝试的结 果。



    三段教学法的形成
    自1979年起,我先是探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继则对“历史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 ”作专题研究。至1982年,初步形成自成一格的历史课堂教学“读、理、练”三段教学法,上海市历史教学研 究会确定它为全市的一个教改试点课题。1984年,写成实验报告《“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初探》(见《上 海市中学历史教学经验选编》第三集)。《初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着重就这种新的教法在培养学生智 能,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以及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的作用作了探讨与论证,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时值1984年度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我有幸出席这次会议,向大会提交了《初 探》这篇论文,并就论文的要点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由于三段教学法对以“一讲到底”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法 是一个挑战,因而这一新教法的某些教学思想一度在会上成为讨论热点,与会同志见仁见智,各有所持,活跃 了学术气氛。1986年,在进一步完善三段教学法的过程中,我又写了《略论历史教学中智能培养的一般原理— —“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再探》,着重对新教法在培养学生智能方面的特殊功能进一步从理论上作了论述 。
    老一辈历史教育家沈起炜教授对三段教学法予以肯定与提倡。此后,影响不断扩大,全国有多种历史教学 法专著、杂志先后介绍和评论过“读、理、练”三段教学法。“读、理、练”三段教学法,现已成为中学历史 教学界公认的在教改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流派,受到广泛的重视。
    三段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读、理、练”三段教学法,是在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过程中形成的。现将三段教学法的典型模式简述 如下。
    三段教学法把一堂课分成三个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几个阶段:
    第一段,阅读阶段。约化10分钟时间,通过教师提出阅读思考题,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鼓励他们与前 后左右同伴议论,让学生主动地感知知识。
    第二段,整理知识阶段。约化25分钟时间,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归纳,师生共同活动,对教材知识结 构进行串线结网式的整理,着重弄清重点、难点,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第三段,练习阶级。约化1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以求强化概念,巩固记忆,培养学 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上述三个阶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中,各自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运用知 识能力;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贯彻始终;将思想情感教育寓于其中。
    三段教学法的主导思想
    概括三段教学法的基本主导思想有三条:
    一、变单纯的传授历史学科知识为完成“三大任务”(即基础知识、思想教育与发展智能)的思想。
    传统的教育观念历来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学科知识。西方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认为,教学 的过程就是教师用他的嘴巴向学生传授知识。他写道:“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凯洛夫也一再强调,学校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完整”的书本知识。孔子公开声称,他的教学 就是“述而不作”。应该说,这种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思想确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它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产 物,是与那个时代的教育观、人才观相一致的。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思想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由于国际形势和科学 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爱国者,而且还要求他们在掌握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同 时又具有创造性才能。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既然我们要摆脱落后赶上先进,既然我们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长期来,我们的学生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是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的后果。在历史教学 中,学生对知识采取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尤为典型。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就得从教育目的与要求上转变观念,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上确立起全面完成三大任务的思想。三段教 学法正是这一主导思想的产物。
    二、变“一个中心”(教师为中心)为“两个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教学过程作为教与学两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整体,究竟应该怎样认识与把握好教学的重心问题,这是一个很 值得研究的问题。
    传统教学观念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把教的作用绝对化起来,因此,主张“教师中心论”。夸 美纽斯说,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课授知识,“如同太阳把光线照在一切事物的身上一样,”教师是盛装知识的 “水槽”。凯洛夫也说过: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中心人物”,“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是法律”,学生只能“服 从”。这样,他们就完全否定了学生学的一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作用和地位了。
    毫无疑问,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地位是正确的,但是完全忽略学生学的方面的作用和地 位则是片面的。应该看到,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从教得好不好的角度说教是矛盾的 主要方面,教是主要的;从学得好不好的角度看问题,矛盾就会发生转化,学又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那时 学又成为主要的了。因此,固定不变地只肯定教的作用的“教师中心论”是教育学中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 只有既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地位,同时又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才是全面看问题的 辨证观点。
    三段教学法正是以这一教育思想作为其又一基本主导思想。这样,这种教学法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变一个积 极性为两个积极性,既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又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
    如果说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尚能让学生被动地“学会”一些知识,那么,想要在这种教育思想与“灌输 ”教学模式下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即解决培养能力的问题,那就只能是幻想了。因为如果离开学生的主 体作用,能力是根本无法形成的。
    三、变“一次成象”(听一遍)为“三次反复”(即“读、理、练”三次反复)的思想。
    教学的过程,说到底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的过程。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它同样不能离开人们认识的 总规律的制约,即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到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概念的形成,也只 有依靠多次反复的感觉才能完成。至于记忆和理解的完成则更是如此。
    传统的教学方法崇尚注入式的“灌输”。教师习惯于“一讲到底”,学生习惯于洗耳恭听。教师只求讲深 讲透,滔滔不绝;学生忙于“接受”强记,全然没有思考与反复认识的余地。结果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 教师不厌其烦地详尽地讲完了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在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上常常不甚了了。要问这是什么原因? 看来还是这种“单通道”式的“灌输”不尽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缘故。
    “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强调按人们的客观认识规律办事的主导思想,主张认识过程从“认识”、“理 解”到“运用”三个层次的递进发展,从而完成认识过程的三次反复。学生在阅读阶段根据阅读提纲自己阅读 教材,它可以“强迫”学生独立地用眼的用脑,以至用嘴(指与同伴议论)去感知教材中的知识,完成第一次 认识。接着在整理知识阶段,又在教师的组织下,“强迫”学生一起参与整理知识,进而解决教材中的重点与 难点,加深理解与记忆,从而完成认识的

智能培养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292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历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