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究
bsp; (3) 学习论坛、留言版和BBS的建构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建立了学习论坛、留言版和BBS。学习论坛主要采用聊天室的形式,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进行实时地交流。BBS采用电子公告牌的形式,学生可在BBS上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在任意时间访问BBS时,就这些问题可以做出回答;也可以通过留言版给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可以在BBS论坛上完成多媒体作业的发布、完成、提交和批改;教师也可以在BBS论坛上就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开辟一个专门的讨论主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和网络工具构建的通信交流环境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可以在相互交流的条件下进行协商学习,使网络教学具有社会性学习的特征;另一方面,这样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使网络教学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要求。
五、网络课程的教学主体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进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根据此目的,可以为网络课程主要设置下列几项教学内容:课程导论、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1 课程导论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提示内容,如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学习者必备知识和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简介等。这些提示性内容的罗列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目标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者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目的的建立。使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出累积性、目标指引等特征。
2 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原则进行。主体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并配以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资料等说明。从内容来看,主体教学内容给出学习每一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建议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但如何提取有用的资料来完成知识单元的学习,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确定。从学习方法来看,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方法、学习时数等辅助信息进行学习,也可自定学习步调、学习方式,但无论学习者采取哪一种学习方式,整个学习过程要求学生不断的分析各种资料,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学习者必须用发现法、探索法等学习方法从各类资料种获得有益的信息,完成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者学习单元,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查阅课程所提供的参考资料或通过与他人协商的方法解决。总体来说,主体教学内容的这样选择和组织既能满足学习者主动性地位要求,也能体现教师的辅导地位。
3.课程形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1)、网络化原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各种功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信息发布、教学课件等多种手段,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建立网上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实验、网上题库、网上考试等,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计算机网络功能与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
(2)、互动性原则: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网络互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具体地讲: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化;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通过人机交互, 人与人的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转化;其三: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掌握知识的全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习"向"我学会"转化,实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
(3)、自主性原则: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知识检测练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再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随时调控教学过程,检测学习效果。
(4)、层次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这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这也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全面提高"的教学原则的充分体现。
(5)、合作性原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网络模式教学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还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空间,利用群体的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采用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
(6)、创造性原则:在网络教学中,更能体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创设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相结合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六、关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的思考
1、统一思想,更新观念
在传统电教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过程中,观念的更新首当其冲,站上网络信息平台,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面向未来使我们更感任重道远。我们认为在以下六个方面认识到位,对我们正从事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工作这一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学校构建校园网络,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是传统电教适应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象我们这样的实验校和示范校,在这一领域,进取责无旁待,观望和等待必将使我们痛失机遇,在竞争的挑战面前被淘汰没有同情可言。不等不靠,开拓进取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抢占制高点,展现实验校和示范校的风采,是历史的机遇和期待。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为学校的计算机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算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计算机校园文化必将成为现代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时代呼唤教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为在教职工中开展全天候的高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最佳的物理平台,在这一网络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发挥受培训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和“要我用”向“我要用”的可喜转变。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渗透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如前所述,这种教学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教学条件。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长陈至立。为了顺应这种转变,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是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课件的编制、动画制作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究(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017.html
五、网络课程的教学主体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进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根据此目的,可以为网络课程主要设置下列几项教学内容:课程导论、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1 课程导论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提示内容,如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学习者必备知识和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简介等。这些提示性内容的罗列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目标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者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目的的建立。使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出累积性、目标指引等特征。
2 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原则进行。主体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并配以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资料等说明。从内容来看,主体教学内容给出学习每一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建议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但如何提取有用的资料来完成知识单元的学习,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确定。从学习方法来看,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方法、学习时数等辅助信息进行学习,也可自定学习步调、学习方式,但无论学习者采取哪一种学习方式,整个学习过程要求学生不断的分析各种资料,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学习者必须用发现法、探索法等学习方法从各类资料种获得有益的信息,完成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者学习单元,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查阅课程所提供的参考资料或通过与他人协商的方法解决。总体来说,主体教学内容的这样选择和组织既能满足学习者主动性地位要求,也能体现教师的辅导地位。
3.课程形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1)、网络化原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各种功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信息发布、教学课件等多种手段,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建立网上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实验、网上题库、网上考试等,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计算机网络功能与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
(2)、互动性原则: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网络互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具体地讲: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化;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通过人机交互, 人与人的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转化;其三: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掌握知识的全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习"向"我学会"转化,实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
(3)、自主性原则: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知识检测练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再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随时调控教学过程,检测学习效果。
(4)、层次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这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这也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全面提高"的教学原则的充分体现。
(5)、合作性原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网络模式教学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还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空间,利用群体的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采用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
(6)、创造性原则:在网络教学中,更能体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创设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相结合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六、关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的思考
1、统一思想,更新观念
在传统电教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过程中,观念的更新首当其冲,站上网络信息平台,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面向未来使我们更感任重道远。我们认为在以下六个方面认识到位,对我们正从事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工作这一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学校构建校园网络,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是传统电教适应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象我们这样的实验校和示范校,在这一领域,进取责无旁待,观望和等待必将使我们痛失机遇,在竞争的挑战面前被淘汰没有同情可言。不等不靠,开拓进取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抢占制高点,展现实验校和示范校的风采,是历史的机遇和期待。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为学校的计算机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算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计算机校园文化必将成为现代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时代呼唤教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为在教职工中开展全天候的高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最佳的物理平台,在这一网络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发挥受培训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和“要我用”向“我要用”的可喜转变。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渗透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如前所述,这种教学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教学条件。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长陈至立。为了顺应这种转变,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是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课件的编制、动画制作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究(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