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多项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
一、限定语突破法
做多选题,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我要求学生要像语文划分句子成分那样,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尤其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求得正确的选择。
如1996年高考第31题,其限定语从两个方面给出了答题要求,一是时间限定在清朝前期,二是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表现。两个要求结合起来考虑,实际上就是要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分析选项。这样就否定了选项C,因为科学技术属生产力的范畴,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背景切入法
对于原因类多选题,我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如1995年高考第26题:“促使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同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的原因有:A.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B.蒋介石非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伪宪法。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国统区反蒋斗争高涨。D.三大战役胜利,全国解放在望。”按照背景切入思维方法,首先必须明确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同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的准确时间,应该在1947年底。那么促成这一行为的原因应从1947年底以前,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史实中去寻找。因此很快否定了选项D,它的发生时间在1949年。根据史实进一步判断ABC三个选项是促成这一行为的具体原因。
三、参照法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形成了正向思维的习惯,因此解答某些题目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这些题目往往是完整的问句或叙述句,选项是答语。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题干要求,先想一下正确的答案以及与之有关的史学界权威观点,把它标注一旁,再以之为参照,对比选项,找出正确答案。如1996年高考第36题,运用此法分析选项B直接思考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派在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斗争的结果是什么?联系课本知识可知,列宁的正确意见由于机会主义分子的阻挠,没有被大会通过。因此不能说取得全面胜利。选项D直接思考1905年革命的全国性斗争最高潮是什么?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是革命运动发展或全俄政治总罢工,而不是莫斯科武装起义。于是,AC作为正确答案就被准确地选出来了。利用权威观点解题,1996年高考第38题也是一个典型例子。
四、两种思路结合法
材料选择题运用这一方法会取得好效果。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如1996年高考第37题,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否定选项B美国政府·一·直·主·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联系中美三个公报的有关知识及材料信息否定选项C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和中美三个公报原则一致。那么正确选项为AD。
以上是我对做好多选题的一点粗浅体会,请同行们多多指教。 《历史多项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117.html
做多选题,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我要求学生要像语文划分句子成分那样,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尤其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求得正确的选择。
如1996年高考第31题,其限定语从两个方面给出了答题要求,一是时间限定在清朝前期,二是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表现。两个要求结合起来考虑,实际上就是要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分析选项。这样就否定了选项C,因为科学技术属生产力的范畴,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背景切入法
对于原因类多选题,我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如1995年高考第26题:“促使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同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的原因有:A.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B.蒋介石非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伪宪法。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国统区反蒋斗争高涨。D.三大战役胜利,全国解放在望。”按照背景切入思维方法,首先必须明确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同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的准确时间,应该在1947年底。那么促成这一行为的原因应从1947年底以前,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史实中去寻找。因此很快否定了选项D,它的发生时间在1949年。根据史实进一步判断ABC三个选项是促成这一行为的具体原因。
三、参照法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形成了正向思维的习惯,因此解答某些题目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这些题目往往是完整的问句或叙述句,选项是答语。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题干要求,先想一下正确的答案以及与之有关的史学界权威观点,把它标注一旁,再以之为参照,对比选项,找出正确答案。如1996年高考第36题,运用此法分析选项B直接思考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派在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斗争的结果是什么?联系课本知识可知,列宁的正确意见由于机会主义分子的阻挠,没有被大会通过。因此不能说取得全面胜利。选项D直接思考1905年革命的全国性斗争最高潮是什么?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是革命运动发展或全俄政治总罢工,而不是莫斯科武装起义。于是,AC作为正确答案就被准确地选出来了。利用权威观点解题,1996年高考第38题也是一个典型例子。
四、两种思路结合法
材料选择题运用这一方法会取得好效果。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如1996年高考第37题,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否定选项B美国政府·一·直·主·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联系中美三个公报的有关知识及材料信息否定选项C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和中美三个公报原则一致。那么正确选项为AD。
以上是我对做好多选题的一点粗浅体会,请同行们多多指教。 《历史多项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