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宜春市第八小学 袁立煌
内容提要:根据江总书记的题词和新课程标准理论,并根据过去自然教学一些有效的做法,对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给他们质疑、探究和展示才干的机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探究 主体
引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江泽民
一、课题的提出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也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它从一开始就残酷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展。”这与中国沿袭传统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有关系,也与仿效原苏联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学习这种教育思想有关系。结果是:学生不敢雷池半步,规规矩矩学文化。自然教学也是如此,大部教师把自然学科的教学特性丢掉了,也像教学语文一样,有的照本宣科解释一下自然现象就算了事,顶多只是告诉学生怎样做实验,与标准答案相符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即成了自然学科或科学教学的一种新理念、新实践。
任何教学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的传授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对继承优秀的中外优秀文化遗产和开发学生智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自然课或科学课的教学也有相当强的活动力。但是,自然教学是让学生“做科学”的课程。因此,必然产生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第一、当今世界,信息社会已悄然来临,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是创新的经济。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在未来的世纪里,最重要的资产将是以独创性为本质特征的智力劳动,人所需要的就是进行思索和创新的能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之一。这是我们进行此课题研究的主要背景之一。
第二、《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第三、相关的逻辑学也为科学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理论保障。演绎法和归纳法是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教育常用的方法。
第四、孩子们有以下方面的潜在本能,他们与生俱来喜欢观察;凡事喜欢寻根问底,弄清来龙去脉;爱思考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为我们进行研究也具备了前提。
第五、各级学校各学科都在关心创新教育,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和实践,为我们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六、经过省自然骨干教师培训,学习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又通过我们的业余学习和努力实践,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我的主题研究工作因此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三、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及运用
认识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本课题小组博采众家之长,从诸多的教学模式中筛选了适合自然教学和科学课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创造性运用。具体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本组的学员中得以运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A“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是美国芝加歌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更加适用。
这种教学模式过程如下: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预测结果——学生操作或行动——得出结论。
如我在进行《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学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做法如下:
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讨论)——学生操作或行动(运用实验或生活感受)——得出结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B、研讨的教学模式。
过程如下:教师创设情景(给学生观察材料)¬——学生观察、分析——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老师引导上升为科学概念。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自然《地震》一课采用了这种方法:
首先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由岩石及表土构成的,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地震的录相,让学生了解地震现象。再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师问:1、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现象?2、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你们根据教师发给你们的材料进行研究。
二、师发给材料并介绍实验材料的用途:毛巾当地面泥土、竹片当岩石。
三、学生实验观察。他们开始摆弄。教室里很不平静,一会儿这里啪的一声,一会儿哪里啪的一声。过了五分钟,有10个组的人举了手。
四、师问: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学生汇报:“地震前地下的窿窿响声,这是地下岩石断裂的声音。”师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我们刚才折竹片时,发出了啪的一声响。岩石断裂了,会更响,引起地面强烈的震动。”师又问“那为什么河流改道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学生说:“地震时地的表面有的地方窿起,有的地方下沉,有的地方移动。我刚才把布拢在一起的时候,有的地方窿起来了。我认为地震后跟这个现象是相似的。”
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上升到科学概念阶段。
C、推论式教学模式:实验¬——结论——再实验——新结论。
如我在教学《导体》一课时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行探索的科学习惯。如:
师:下面让我们看看,湿泥是不是导体?猪肉是不是导体?
师:演示:用一节电池下演示(现象:灯不亮),用四节电池(现象:灯不亮),用高压电(现象:灯亮)。
师:泥和猪肉到底是导体还是不是导体呢?
生: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电压低的情况下不容易导电,在电压高的情况下容易导电。
D、解释式教学模式:实验——刚才的这个实验不这样做,或缺少其中的一项材料和步骤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一些学生难以设计实验方案,我就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再让学生破坏一些规则,从而让学生积极思维。我在四年级教学《空气的成分》时运用了这一模式。我是这样做的:
……
师:如何知道瓶子里剩下的空气能不能继续帮助燃烧?请同学们仔细看。(在盆里加水——把塞子移开——放入蚊香——火很快熄灭)。
这样做,也能让学生积极地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师:“在盆里加水——把塞子移开”这两个步骤变换一下顺序行不行,请你们做一做,看有什么结果?为什么会这样?
生: 蚊香的火不会很快熄灭。是因为先拨塞子时,空气又进去了的原因。
这样做,也能让学生积极地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E、迁移式教学模式:实验——另一实验
科学课最主要的特征是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要有老师的引导,实现其方法的迁移。如我在教学完《一片完整的叶》再进行《蜗牛》一课的教学时,运用了这一方法:
1、师:观察一片完整的叶时,我们是怎样知道叶的特点的,请你们回忆一下。
2、生:叶的大小、叶的边缘、叶的颜色、叶柄大小、长短、粗细……
3、师:我们观察蜗牛也应该观察蜗牛的什么?
4、蜗牛的大小、蜗牛的颜色、螺线、怎样爬行等等。
5、学生写出观察报告。(迁移)
以上仅是成功的教学个案举例,其实在很多教材中都可以运用以上五种模式。甚至还有我们没有总结出的,但非常有效,只有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加以总结提炼。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
通过运用以上的教学模式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传统意义上的“教”被定义为“上施下效”,教学主要被局限在传授己有的知识上,容易导致学生盲目接受外在塑造和影响,简单地承袭己有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这里所说的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其原因概在于此。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了问题情景的创造者;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良好氛围的创设者。
2、学生由传统的客体而变为主体。过去教师的教学往往以个性的泯灭和主体性的丧失为代价的,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了。而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从近来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1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做实验。2、98%的学生乐意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3、89%的学生乐意与教师谈论对自然现象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靠老师的引导和培养。
3、大多数教师认为,科学课的创新意识比其他科(语文、数学等)强,更便于操作。我认为这推进其它学科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4、很多家长反映,实验班学生和阅读科普课外读物兴致高,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提高。
五、创新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善于赞赏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对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所付的努力和表现要具有善意。敢于对教科书进行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教师要做适应全体学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服务教学、引导教学、参与教学、从讲台上到学生中,成为学生中一员。
3、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能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 《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169.html
内容提要:根据江总书记的题词和新课程标准理论,并根据过去自然教学一些有效的做法,对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给他们质疑、探究和展示才干的机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探究 主体
引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江泽民
一、课题的提出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也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它从一开始就残酷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展。”这与中国沿袭传统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有关系,也与仿效原苏联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学习这种教育思想有关系。结果是:学生不敢雷池半步,规规矩矩学文化。自然教学也是如此,大部教师把自然学科的教学特性丢掉了,也像教学语文一样,有的照本宣科解释一下自然现象就算了事,顶多只是告诉学生怎样做实验,与标准答案相符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即成了自然学科或科学教学的一种新理念、新实践。
任何教学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的传授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对继承优秀的中外优秀文化遗产和开发学生智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自然课或科学课的教学也有相当强的活动力。但是,自然教学是让学生“做科学”的课程。因此,必然产生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第一、当今世界,信息社会已悄然来临,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是创新的经济。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在未来的世纪里,最重要的资产将是以独创性为本质特征的智力劳动,人所需要的就是进行思索和创新的能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之一。这是我们进行此课题研究的主要背景之一。
第二、《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第三、相关的逻辑学也为科学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理论保障。演绎法和归纳法是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教育常用的方法。
第四、孩子们有以下方面的潜在本能,他们与生俱来喜欢观察;凡事喜欢寻根问底,弄清来龙去脉;爱思考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为我们进行研究也具备了前提。
第五、各级学校各学科都在关心创新教育,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和实践,为我们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六、经过省自然骨干教师培训,学习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又通过我们的业余学习和努力实践,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我的主题研究工作因此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三、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及运用
认识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本课题小组博采众家之长,从诸多的教学模式中筛选了适合自然教学和科学课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创造性运用。具体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本组的学员中得以运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A“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是美国芝加歌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更加适用。
这种教学模式过程如下: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预测结果——学生操作或行动——得出结论。
如我在进行《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学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做法如下:
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讨论)——学生操作或行动(运用实验或生活感受)——得出结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B、研讨的教学模式。
过程如下:教师创设情景(给学生观察材料)¬——学生观察、分析——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老师引导上升为科学概念。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自然《地震》一课采用了这种方法:
首先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由岩石及表土构成的,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地震的录相,让学生了解地震现象。再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师问:1、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现象?2、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你们根据教师发给你们的材料进行研究。
二、师发给材料并介绍实验材料的用途:毛巾当地面泥土、竹片当岩石。
三、学生实验观察。他们开始摆弄。教室里很不平静,一会儿这里啪的一声,一会儿哪里啪的一声。过了五分钟,有10个组的人举了手。
四、师问: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学生汇报:“地震前地下的窿窿响声,这是地下岩石断裂的声音。”师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我们刚才折竹片时,发出了啪的一声响。岩石断裂了,会更响,引起地面强烈的震动。”师又问“那为什么河流改道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学生说:“地震时地的表面有的地方窿起,有的地方下沉,有的地方移动。我刚才把布拢在一起的时候,有的地方窿起来了。我认为地震后跟这个现象是相似的。”
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上升到科学概念阶段。
C、推论式教学模式:实验¬——结论——再实验——新结论。
如我在教学《导体》一课时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行探索的科学习惯。如:
师:下面让我们看看,湿泥是不是导体?猪肉是不是导体?
师:演示:用一节电池下演示(现象:灯不亮),用四节电池(现象:灯不亮),用高压电(现象:灯亮)。
师:泥和猪肉到底是导体还是不是导体呢?
生: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电压低的情况下不容易导电,在电压高的情况下容易导电。
D、解释式教学模式:实验——刚才的这个实验不这样做,或缺少其中的一项材料和步骤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一些学生难以设计实验方案,我就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再让学生破坏一些规则,从而让学生积极思维。我在四年级教学《空气的成分》时运用了这一模式。我是这样做的:
……
师:如何知道瓶子里剩下的空气能不能继续帮助燃烧?请同学们仔细看。(在盆里加水——把塞子移开——放入蚊香——火很快熄灭)。
这样做,也能让学生积极地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师:“在盆里加水——把塞子移开”这两个步骤变换一下顺序行不行,请你们做一做,看有什么结果?为什么会这样?
生: 蚊香的火不会很快熄灭。是因为先拨塞子时,空气又进去了的原因。
这样做,也能让学生积极地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E、迁移式教学模式:实验——另一实验
科学课最主要的特征是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要有老师的引导,实现其方法的迁移。如我在教学完《一片完整的叶》再进行《蜗牛》一课的教学时,运用了这一方法:
1、师:观察一片完整的叶时,我们是怎样知道叶的特点的,请你们回忆一下。
2、生:叶的大小、叶的边缘、叶的颜色、叶柄大小、长短、粗细……
3、师:我们观察蜗牛也应该观察蜗牛的什么?
4、蜗牛的大小、蜗牛的颜色、螺线、怎样爬行等等。
5、学生写出观察报告。(迁移)
以上仅是成功的教学个案举例,其实在很多教材中都可以运用以上五种模式。甚至还有我们没有总结出的,但非常有效,只有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加以总结提炼。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
通过运用以上的教学模式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传统意义上的“教”被定义为“上施下效”,教学主要被局限在传授己有的知识上,容易导致学生盲目接受外在塑造和影响,简单地承袭己有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这里所说的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其原因概在于此。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了问题情景的创造者;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良好氛围的创设者。
2、学生由传统的客体而变为主体。过去教师的教学往往以个性的泯灭和主体性的丧失为代价的,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了。而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从近来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1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做实验。2、98%的学生乐意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3、89%的学生乐意与教师谈论对自然现象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靠老师的引导和培养。
3、大多数教师认为,科学课的创新意识比其他科(语文、数学等)强,更便于操作。我认为这推进其它学科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4、很多家长反映,实验班学生和阅读科普课外读物兴致高,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提高。
五、创新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善于赞赏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对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所付的努力和表现要具有善意。敢于对教科书进行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教师要做适应全体学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服务教学、引导教学、参与教学、从讲台上到学生中,成为学生中一员。
3、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能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 《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