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答卷失误给备考者的启示
山东省日照市教研室 阎丰坡
“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方向,加强对考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区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掌握主体知识,具备历史学科能力是高考备考者的奋斗目标,分析高考历史答卷情,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将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1999年山东省高考历史学科考生答卷失误情况分析,给备考者以借鉴。
考生失误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基础知识掌握久牢固、准确。
在37道选择题中,考查“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的试题占近1/3。在这些题目中难度低于0.45(含0.45)的共有4题,依次是第2(0.42)、6(0.42)、12(0.28)、18(0.45)题。识记性题目考查出现高难度的原因并不是试题命制偏颇,而是由于考生对历史知识记忆页“牢固”、“准确”的缘故。如第2(韩、赵、魏三国的都城)第6(女真族换铁的用途)、和12(袁世凯借款的目的)、第18(《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小题考查的内容,都在教材中有直接而又清楚的表述。第41题是考查考生概括归纳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表达能力,考生失误的主要表现是:第一,遗漏史实。如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唐玄宗重视官员选用考核,完善科举制;第二是史实混淆。如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倒置,安史之乱写成七国之乱、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政策的混淆不清等。第42题中的“积极作用”,标准答案虽基本照搬教材内容,但考生的答案仍遗漏了很多知识点。第43题形成图一的原因分析,因对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记忆不清,造成大量失分。
二、缺乏将再现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技能技巧转化为正确的解题能力。
在选择题中,因考生比较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低下,使这类题成为选择题中难度最高的题型。如第29(巴黎工人六月起义与巴黎公社起义的异同)、第33(俄国十月革命与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共同点)、第36(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点)题,难度依次是0.44、0.14、0.39。在材料题中,考生的比较判断、归纳演绎、定量定性分析能力欠缺。如第39题没有对西汉、东晋、唐代、北宋三个时期的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第40题对背景和措施的回答不能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演绎归纳,造成答案要点缺漏,整顿背景中没有提及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整顿措施概括不全,遗漏了许多要点。在问答题中,考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低下。如第43题,一部分考生把握不住三幅图的基本特征,也没有抓住“德国自身及欧洲大国政策对德国政策的变化”的两条主线来分析原因和归纳概括出答案。
三、缺乏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在材料解析题的第40题中,对意义的回答多数考生只答了对当时经济恢复的作用,答案没能作延伸和创新,指出整顿的深远意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在问答题第42题中,一些考生不能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洋务运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而是拘泥于洋务运动的内容作答,不能通过这些内容深刻、辨证地分析积极和消极作用,更难得出创造性的结论——“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在第43题中,很多考生难以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表现是:第一,不能利用三幅图形成历史空间概念。第二,不能从宏观上审视和抽象概括欧美在此历史空间范围的对德政策。第三,对欧美大国的理解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欧美大国即欧美资本主义大国,不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从总体上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不能运用主体知识才取正确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做到在新情境中独运用知识,获得创新能力。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现实性、具体性和规律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多样性和统一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等十大特性”,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考查要求的“四项十条”实际上主要是针对这些特性规定的。历史知识的特性和“四项十条”要求决定着备考者的复习方向,从目前考生答卷存在的问题上看,要想取得高考理想的成绩除针对历史知识特性和学科能力考查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复习外,还应吸取考生答卷的经验教训,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复习方略。
一、要切实注重历史主体知识的掌握。
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主体知识掌握的质量和运用的程度能够反映其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为此,在学习中应提高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做到牢固、准确、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深化巩固教学内容是掌握历史主体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备考者成绩的优劣,关键是是否学会了学习。高考命题依托的是高中教材,围绕历史知识特性研究教材构成,设计掌握学习的模式就显的尤为重要。
第一,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系统论对历史知识进行感知、领会、记忆、再现、运用和创新。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客体既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又是构成系统的一个要素。同时任何一个客体即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大系统又可分为子系统,而子系统又有小系统构成,中学历史学科系统是由单元构成;单元由章节构成;章节由正文、补充文、绪论文、史科文等要素构成。我们复习的过程实际上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过程,也是利用系统的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形成知识网络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有利于知识的保存,较长时间不能被遗忘;二是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结构,有利于知识被准确、快速提取和迁移;三是这种知识间有机联系和网络结构,在解决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迅速的反映联想,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备考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的理解把握上。复习的目的是在于复习者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其结构网络的形成应立足于章节,着眼于单元和教科书整体,通过结构网络模型确认知识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 从不同跨度和不同角度确认专题知识内容。
在高考命题的各类题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专题知识的考查。历史复习教学中往往重视大专题(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国际关系、国别)的知识罗列,忽视小专题的确认和把握,小专题应从不同跨度和不同角度中随时确立。对专题知识内容的复习也应运用系统的方法形成网络结构,并确认重要知识的坐标。掌握专题内容首先应确认构成专题内容的知识要素,其次是揭示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实质,明确知识坐标的基本特征,最终在头脑中固定高质量的知识。
第三, 增强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比较学习的意识。
分析比较题在高考中占有一定比例,并且散见于各类题型中,是提高命题难度的重要题型。在复习中应对网络结构系统中的相同、相近和相反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特别是对专题阶段性知识内容和专题阶段性特征的比较,提高对历史概念掌握的层次和质量,增强辨别能力,达到对历史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第四, 重视历史地图的学习与运用,直观准确的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强化空间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对历史地图的考察呈日趋增加的趋势,但由于考生忽视历史地图的学习及学习方法不当,出现得分偏低的现象。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角度是位置、形势和路线,考查空间历史知识的确认和思维创新能力。在复习时应研究历史地图,挖掘隐性知识,研究图例,记清重要位置,重要名称;比较不同时期的地图发现隐性知识;还应特别重视地理因素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这样依托教材的重要内容,再造历史地图就显的尤为重要。总之,历史地图含盖的知识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在学习中努力挖掘力争全面准确牢固地掌握每一幅地图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并且再造历史地图,达到迁移历史知识的目的。
一、进行强化训练,使知识、技能、技巧转化为具有心理定势的能力。
有人认为:“学科能力的提高和训练数量的关系是一个类似正态函数关系”,但这里只是强调训练数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形成能力的质量还必须注重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 明确各类题型中的命题题型、命题角度。
目前高考命题采用三大题型。选择题题型主要有最佳选择、材料选择、组合选择、排序选择、填图识图选择、逆向选择等;其命题的考查角度主要是对主体历史知识的背景、原因、条件、经过、性质、特点、影响和结果的考查,其次是考查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证历史的能力。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材料解析题从设问的不同形式 《考生答卷失误给备考者的启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63189.html
“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方向,加强对考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区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掌握主体知识,具备历史学科能力是高考备考者的奋斗目标,分析高考历史答卷情,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将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1999年山东省高考历史学科考生答卷失误情况分析,给备考者以借鉴。
考生失误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基础知识掌握久牢固、准确。
在37道选择题中,考查“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的试题占近1/3。在这些题目中难度低于0.45(含0.45)的共有4题,依次是第2(0.42)、6(0.42)、12(0.28)、18(0.45)题。识记性题目考查出现高难度的原因并不是试题命制偏颇,而是由于考生对历史知识记忆页“牢固”、“准确”的缘故。如第2(韩、赵、魏三国的都城)第6(女真族换铁的用途)、和12(袁世凯借款的目的)、第18(《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小题考查的内容,都在教材中有直接而又清楚的表述。第41题是考查考生概括归纳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表达能力,考生失误的主要表现是:第一,遗漏史实。如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唐玄宗重视官员选用考核,完善科举制;第二是史实混淆。如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倒置,安史之乱写成七国之乱、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政策的混淆不清等。第42题中的“积极作用”,标准答案虽基本照搬教材内容,但考生的答案仍遗漏了很多知识点。第43题形成图一的原因分析,因对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记忆不清,造成大量失分。
二、缺乏将再现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技能技巧转化为正确的解题能力。
在选择题中,因考生比较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低下,使这类题成为选择题中难度最高的题型。如第29(巴黎工人六月起义与巴黎公社起义的异同)、第33(俄国十月革命与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共同点)、第36(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点)题,难度依次是0.44、0.14、0.39。在材料题中,考生的比较判断、归纳演绎、定量定性分析能力欠缺。如第39题没有对西汉、东晋、唐代、北宋三个时期的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第40题对背景和措施的回答不能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演绎归纳,造成答案要点缺漏,整顿背景中没有提及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整顿措施概括不全,遗漏了许多要点。在问答题中,考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低下。如第43题,一部分考生把握不住三幅图的基本特征,也没有抓住“德国自身及欧洲大国政策对德国政策的变化”的两条主线来分析原因和归纳概括出答案。
三、缺乏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在材料解析题的第40题中,对意义的回答多数考生只答了对当时经济恢复的作用,答案没能作延伸和创新,指出整顿的深远意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在问答题第42题中,一些考生不能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洋务运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而是拘泥于洋务运动的内容作答,不能通过这些内容深刻、辨证地分析积极和消极作用,更难得出创造性的结论——“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在第43题中,很多考生难以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表现是:第一,不能利用三幅图形成历史空间概念。第二,不能从宏观上审视和抽象概括欧美在此历史空间范围的对德政策。第三,对欧美大国的理解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欧美大国即欧美资本主义大国,不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从总体上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不能运用主体知识才取正确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做到在新情境中独运用知识,获得创新能力。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现实性、具体性和规律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多样性和统一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等十大特性”,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考查要求的“四项十条”实际上主要是针对这些特性规定的。历史知识的特性和“四项十条”要求决定着备考者的复习方向,从目前考生答卷存在的问题上看,要想取得高考理想的成绩除针对历史知识特性和学科能力考查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复习外,还应吸取考生答卷的经验教训,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复习方略。
一、要切实注重历史主体知识的掌握。
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主体知识掌握的质量和运用的程度能够反映其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为此,在学习中应提高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做到牢固、准确、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深化巩固教学内容是掌握历史主体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备考者成绩的优劣,关键是是否学会了学习。高考命题依托的是高中教材,围绕历史知识特性研究教材构成,设计掌握学习的模式就显的尤为重要。
第一,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系统论对历史知识进行感知、领会、记忆、再现、运用和创新。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客体既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又是构成系统的一个要素。同时任何一个客体即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大系统又可分为子系统,而子系统又有小系统构成,中学历史学科系统是由单元构成;单元由章节构成;章节由正文、补充文、绪论文、史科文等要素构成。我们复习的过程实际上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过程,也是利用系统的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形成知识网络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有利于知识的保存,较长时间不能被遗忘;二是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结构,有利于知识被准确、快速提取和迁移;三是这种知识间有机联系和网络结构,在解决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迅速的反映联想,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备考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的理解把握上。复习的目的是在于复习者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其结构网络的形成应立足于章节,着眼于单元和教科书整体,通过结构网络模型确认知识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 从不同跨度和不同角度确认专题知识内容。
在高考命题的各类题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专题知识的考查。历史复习教学中往往重视大专题(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国际关系、国别)的知识罗列,忽视小专题的确认和把握,小专题应从不同跨度和不同角度中随时确立。对专题知识内容的复习也应运用系统的方法形成网络结构,并确认重要知识的坐标。掌握专题内容首先应确认构成专题内容的知识要素,其次是揭示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实质,明确知识坐标的基本特征,最终在头脑中固定高质量的知识。
第三, 增强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比较学习的意识。
分析比较题在高考中占有一定比例,并且散见于各类题型中,是提高命题难度的重要题型。在复习中应对网络结构系统中的相同、相近和相反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特别是对专题阶段性知识内容和专题阶段性特征的比较,提高对历史概念掌握的层次和质量,增强辨别能力,达到对历史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第四, 重视历史地图的学习与运用,直观准确的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强化空间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对历史地图的考察呈日趋增加的趋势,但由于考生忽视历史地图的学习及学习方法不当,出现得分偏低的现象。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角度是位置、形势和路线,考查空间历史知识的确认和思维创新能力。在复习时应研究历史地图,挖掘隐性知识,研究图例,记清重要位置,重要名称;比较不同时期的地图发现隐性知识;还应特别重视地理因素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这样依托教材的重要内容,再造历史地图就显的尤为重要。总之,历史地图含盖的知识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在学习中努力挖掘力争全面准确牢固地掌握每一幅地图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并且再造历史地图,达到迁移历史知识的目的。
一、进行强化训练,使知识、技能、技巧转化为具有心理定势的能力。
有人认为:“学科能力的提高和训练数量的关系是一个类似正态函数关系”,但这里只是强调训练数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形成能力的质量还必须注重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 明确各类题型中的命题题型、命题角度。
目前高考命题采用三大题型。选择题题型主要有最佳选择、材料选择、组合选择、排序选择、填图识图选择、逆向选择等;其命题的考查角度主要是对主体历史知识的背景、原因、条件、经过、性质、特点、影响和结果的考查,其次是考查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证历史的能力。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材料解析题从设问的不同形式 《考生答卷失误给备考者的启示》